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都市 > 農門崛起:羽落田豐 > 第14章 施工籌備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農門崛起:羽落田豐 第14章 施工籌備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

立冬前的晨霧還未散儘,張虎已帶著六個青壯漢子鑽進後山。他握著新磨的柴刀,刀刃在晨露中泛著冷光

——

這是鎮上鐵匠鋪按林羽畫的弧度打造的,刀背微彎,專為砍伐百年柏木設計。

\\\"虎子,這棵柏木夠粗,三人合抱!\\\"

李二的斧頭砍在樹乾上,濺起的木屑帶著鬆脂香,卻隻留下淺痕。張虎皺眉湊近,用手指敲了敲樹皮:\\\"樹皮發黑,芯子怕是空了。\\\"

他想起林羽教的

\\\"敲木辨音法\\\",撿起石頭敲擊樹乾,悶響傳來,果然中空。

\\\"換那棵紅鬆。\\\"

張虎指向山坳裡的巨樹,樹冠如傘蓋,樹皮泛著健康的赭紅色,\\\"記住,伐樹要留三尺樹樁,來年能發新枝。\\\"

他摸了摸腰間的竹筒,裡麵裝著林羽給的《木材圖鑒》簡筆畫,每棵樹旁都標著

\\\"耐腐易裂

\\\"

等特性。

與此同時,婦女們在河灘篩黏土。周嬸帶著十幾個婦人,用竹篩濾去沙土,細黏土堆成金黃的小山。小穗蹲在旁邊,往黏土裡摻切碎的苧麻

——

這是林羽教的增強黏性之法:\\\"苧麻纖維能讓陶土更結實,就像麥麩讓麪餅有嚼勁。\\\"

\\\"周嬸,這黏土帶青色,怕是含沙量高。\\\"

識字的王嫂子舉起篩出的沙粒,\\\"縣學的《陶經》說,純色黏土纔好燒。\\\"

\\\"不妨事。\\\"

周嬸抹了把額角的汗,指向遠處的陶窯遺址,\\\"林農正說了,摻三成河底膠泥,再曬三日,比純色土還耐燒。\\\"

她忽然輕笑,\\\"去年咱們用這土燒的陶罐,裝果醬三個月都冇漏,比鎮上買的還結實。\\\"

晌午時分,山雨突至。張虎等人躲在岩洞裡,聽著雨點砸在樹葉上如擂鼓。李二望著濕透的木材直歎氣:\\\"這下工期要耽擱了。\\\"

\\\"未必。\\\"

張虎掏出竹筒裡的艾草繩,用火石點燃,濃煙升起時,他指向對麵山腰,\\\"看見那片竹林冇?竹篾編的頂棚能擋雨,林哥說,咱們可以給木材搭個

'

雨棚

',就像給穀子蓋蓑衣。\\\"

另一邊,林羽正在祠堂與木匠王師傅爭執。老人盯著地上的設計圖,柺杖敲著

\\\"原料儲存區離地三尺\\\"

的標記:\\\"哪有庫房架這麼高的?潮氣從底下鑽上來,野果還能不爛?\\\"

\\\"王師傅,這木台用柏木打樁,樁底墊石灰防蛀。\\\"

林羽蹲下身,用炭筆在青磚上畫通風道,\\\"底下留半尺空隙,既能走風,又能讓貓兒鑽進去捕鼠

——

去年咱們的粟種被老鼠咬了三成,這法子是跟鎮上糧鋪學的。\\\"

王師傅的臉色稍緩,卻仍盯著

\\\"晾曬架朝南傾斜十五度\\\"

的標記:\\\"斜著架,竹篾受力不均,容易斷。\\\"

\\\"所以要用交叉榫卯。\\\"

張虎不知何時冒雨歸來,遞上用小柏木做的模型,\\\"就像咱們的滴灌竹筒支架,斜角對著正午太陽,曬果脯能快半成時間。\\\"

老人接過模型,粗糙的手指撫過榫卯介麵,突然笑道:\\\"你這娃,比我那讀私塾的兒子還靈醒。\\\"

他指向梁柱上的勸農圖,\\\"當年太祖爺的墾荒隊,怕是也用過類似的巧法子。\\\"

三日後,首批木材運抵祠堂。張虎的衣襟磨出破洞,卻笑得見牙不見眼:\\\"哥,咱們在後山發現個黏土礦,白中透青,縣學的先生說,是燒上等陶的好料!\\\"

他從懷裡掏出塊濕潤的黏土,上麵還沾著半截古代陶片,刻著模糊的麥穗紋。

林羽接過黏土,發現陶片邊緣有火烤痕跡,顯然是前人燒製的容器殘片。他忽然想起神農祠梁柱上的彩繪,那些用竹筒灌溉的古人,是否也在這片土地上燒過這樣的陶?

\\\"告訴大夥,黏土礦旁立塊界石。\\\"

林羽將陶片係在腰間,\\\"今後取土要留三成,讓大地有休養生息的工夫

——

就像咱們輪作粟豆,土脈也要喘氣。\\\"

是夜,祠堂外的空地上,新砍的柏木堆成小山,竹篾編的雨棚在風中沙沙作響。林羽藉著月光覈對《施工日誌》,筆尖劃過

\\\"木材含水率

18黏土摻麻比例

1:5\\\"

等數據,忽然聽見身後傳來腳步聲。

趙大爺抱著一罈新醃的梅子醬,壇口用桑皮紙封著:\\\"給工匠們備的,開胃。\\\"

老人望著堆成小山的建材,忽然低聲道:\\\"昨日我去土地廟,發現香爐裡多了三炷香

——

怕是土地神也想看咱們把祠堂變成能出金穗的寶地。\\\"

林羽望向祠堂的飛簷,雨水從鴟吻的喙部滴落,在青石板上敲出清脆的響聲。他忽然輕笑,知道這場籌備的意義早已超越了材料的收集

——

當村民們學會像對待田土般對待一磚一木,懂得在古老智慧中尋找新的可能,那些被雨水打濕的木材、篩淨的黏土,終將在他們手中,建成一座連接過去與未來的豐碑。

次日破曉,當第一縷陽光穿透雲層,木匠的墨鬥線已在祠堂梁柱上繃直,陶工的轉輪開始碾磨新采的黏土。張虎站在木材堆上,揮舞著柴刀指向山頂,少年的衣襟在晨風中獵獵作響,像麵即將升起的旗幟。而在他腳下,浸透雨水的土地裡,半截刻著麥穗紋的陶片正靜靜躺著,等待著與新的陶土重逢

——

就像古老的農耕文明,永遠在破與立之間,孕育著生生不息的希望。

-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