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都市 > 農門崛起:羽落田豐 > 第172章 菌網重構?大地的神經網絡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農門崛起:羽落田豐 第172章 菌網重構?大地的神經網絡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

亞得裡亞海的薄霧中,威尼斯的貢多拉如幽靈般滑行,船頭的菌光信標在水麵拖出淡藍軌跡。船工馬可敲擊船頭的青銅菌鐘,鐘體內部的菌絲群落收到振動信號,通過生物電脈衝將

“水位預警”

傳遞至

30

公裡外的聖馬可廣場

——

這種基於真菌菌絲的通訊係統,能耗僅為傳統無線電的百萬分之一。

“看這些菌絲網絡。”

馬可掀起船底板,水下的菌絲如發光水草般纏繞木樁,每個菌絲節點都能接收並轉發電信號。王遠的檢測顯示,菌絲的生物電脈衝頻率(01-30hz)與威尼斯運河的潮汐週期形成共振,“就像把整個城市的水係變成了通訊電纜。”

聖馬可廣場的菌能樞紐突然亮起,那是羅馬萬神殿穹頂的榮譽菌絲傳來的電力。菌絲的光合作用效率達

37,比矽基電池高

47,更神奇的是,它們分泌的碳酸鈣菌絲正在修複廣場開裂的大理石,每道裂縫都被填成精美的菌絲浮雕。

亞馬遜雨林的樹冠層,雅諾馬馬族的樹屋之間架起透明的菌絲索道。族長安基塔將手按在索道邊緣的菌絲介麵,熒光立即沿著索道蔓延,將他的口述日記轉化為生物電信號

——

菌絲的神經肽受體能識彆人類皮膚的微電流,實現

“觸摸即通訊”。

“這是我們的‘雨林電報’。”

安基塔展示著索道旁的菌絲密信柱,柱體表麵的熒光圖案不斷變化,“紅色代表危險,藍色代表豐收,每個圖案都是真菌與植物基因的共生密碼。”

虎娃的頻譜分析顯示,菌絲信號中混有巴西橡膠樹的抗病基因資訊,證明真菌在傳遞資訊的同時,也在分享生態智慧。

北極科考站的極光監測數據通過菌絲網絡傳來,安基塔看著樹屋牆壁上的極光投影,突然用手指在菌絲螢幕上畫出亞馬遜的星圖

——

菌絲立即生成對應的真菌孢子雲,與北極的極光頻率形成跨半球共振。

羅馬萬神殿的穹頂下,榮譽菌絲如金色蛛網覆蓋青銅瓦當。王遠戴著

vr

眼鏡觀察菌絲的光合作用:葉綠體結構的熒光蛋白吸收陽光,通過量子隧穿效應直接將光能轉化為電能,多餘的能量被儲存為菌絲體內的脂質顆粒,如同植物的澱粉儲備。

“這些菌絲在修複曆史。”

意大利菌防官索菲亞指向穹頂的裂紋,碳酸鈣菌絲正在裂縫中生長,逐漸形成與古羅馬混凝土成分相同的方解石晶體,“每顆晶體都含有米開朗基羅時代的真菌

dna,是活著的建築史書。”

當夜幕降臨時,萬神殿的菌能樞紐向整個城市輸送電力,路燈的菌絲燈罩自動變換顏色:藍色代表文藝區,綠色代表農業區,紅色代表曆史保護區。索菲亞摘下手套,讓手腕的菌絲介麵與路燈觸碰,瞬間收到來自敦煌的菌文密信

——

那是絲路菌網傳來的古代粟特商隊的貿易歌謠。

敦煌莫高窟的鴿群掠過鳴沙山,每隻信鴿的尾羽都沾著三種熒光菌絲:華夏的山雀紋(翻譯中文)、波斯的獅紋(翻譯波斯文)、粟特的商隊紋(翻譯粟特文)。當信鴿降落在藏經洞遺址,尾羽的菌絲自動將岩壁上的梵文經咒翻譯成中文,熒光文字如螢火蟲般飄入研究員的筆記本。

“這是玄奘取經的路線圖。”

虎娃指著菌絲在沙地上勾勒的絲綢之路,每個節點都對應著古代驛站的遺址,“飛鴿菌信係統能識彆

27

種古代文字,菌絲的熒光蛋白就是活的翻譯酶。”

王遠在信鴿的飼料中發現驚喜:菌糧裡混有撒馬爾罕的小麥菌絲,與敦煌的粟米菌絲形成跨文明的基因對話。

當威尼斯的菌光信標、亞馬遜的菌絲索道、羅馬的菌能樞紐同時亮起,全球的菌絲網絡在太空中形成璀璨的

“大地神經網絡”。林羽望著衛星傳回的影像,那些閃爍的菌絲節點就像地球的神經元,而連接它們的,是跨越千年的文明共生智慧。

-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