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都市 > 農門崛起:羽落田豐 > 第208章 火山湯穀的地火玄冰陣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農門崛起:羽落田豐 第208章 火山湯穀的地火玄冰陣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

長白山火山口的硫磺霧氣中,九座青銅鼎爐如北鬥七星般排列,輔以兩儀之位,構成

“九宮八卦”

陣圖。每座鼎爐皆仿商代司母戊鼎形製,鼎身刻有《山海經》神獸:饕餮紋吞吐硫磺火氣,燭龍紋纏繞鼎足,玄龜紋馱負鼎腹,暗合

“地火玄冰,四象守護”

之意。中央主鼎高達三丈,鼎內分三層:上層浮玄冰,中層懸菌核,下層煨溫泉,恰如天地人三才之象。

林羽以青銅勺舀取長白山溫泉水,那泉水色如琥珀,源自火山腹地的

“湯穀”——

傳說中太陽東昇沐浴之處,水中富含硫磺與礦物質,正合《淮南子》“日出於暘穀,浴於鹹池”

的宇宙觀。而北極玄冰則采自極北之地

“幽都”,據《山海經》載,此處由神荼、鬱壘鎮守,玄冰千年不化,內含太陰之精。

“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也;陰陽者,菌脈之父母也。”

林羽手持青銅令牌,令牌正麵刻

“水火既濟”

卦象,背麵書《周易參同契》“龍虎上經”

口訣。他揮手間,九鼎同時點燃,爐底的火山岩塊轟然作響,噴出青焰

——

此乃地火之精,溫度恰如仲夏之熱(50c),與鼎中玄冰形成

“冰炭同爐”

之奇觀。

王遠捧來馴鹿乳皮囊,乳色如蜜,散發鬆脂香氣。“鄂溫克族傳說,馴鹿是‘森林之神’的坐騎,其乳能通天地之隔。”

他將鹿乳倒入主鼎,乳滴觸及玄冰,竟發出金石之音,瞬間化為縷縷白霧,如輕紗裹住冰魂菌核與鬆木菌。薩滿曾言,此乳乃破障之媒,恰似古代方士以

“赤龍血”(童尿)化解金石之堅,能令菌種細胞壁如冰雪遇陽,自然消融。

林羽解開《天工開物》殘卷,紙頁泛黃,邊緣焦黑,顯是曆經戰火。此卷乃宋應星晚年手跡,“南北異治”

篇專論各地水土差異與農藝調和之法。他輕拂書頁,以楚地吳音吟誦歌謠,聲調婉轉如《越人歌》,尾音拖長時,竟與火山口的山風形成共振,發出

“嗡嗡”

之聲。

“北地凝冰,南土生菌;寒溫相濟,菌種乃成;一唱三歎,氣達九天……”

歌謠每四句為一節,對應《吳越春秋》的

“一唱三歎”

之法

——

一人領唱,三人和之,聲波如漣漪擴散,震得鼎中液麪泛起七道波紋。王遠持青銅律管(古代定音儀器)靠近水麵,管口羽毛隨聲波振動,顯示頻率與編鐘

“黃鐘”(648hz)、“大呂”(688hz)相合。

“七衡者,天之運行也;六間者,陰陽之隙也。”

林羽解釋道,七道漣漪對應《周髀算經》的

“七衡圖”——

外衡為冬至日道(最南),內衡為夏至日道(最北),每衡相差約

45

度緯度,對應不同溫度帶。當唱到

“北風吹雪”

時,玄冰之氣通過青銅管道注入第一衡(外衡),鼎中溫度驟降至

-

20c,鬆木菌菌絲如冬眠之蟲,蜷縮成球狀,表麵結出薄冰;而吟至

“溫泉水暖”,地火之精湧入第七衡(內衡),溫度升至

5c,冰魂菌核舒展如春日柳枝,滲出透明菌絲,與鬆木菌的棕褐纖維相互試探。

突然,王遠驚呼:“看!菌絲在‘聽’歌謠!”

但見兩種菌絲隨韻律起伏,如舞者聞樂而蹈

——

唱到

“寒”

字時,冰魂菌核的菌絲如刀似劍,豎直向上;唱到

“溫”

字時,鬆木菌的纖維如綢似帶,蜿蜒盤旋。當歌謠進入**,九鼎同時噴出五彩煙霧(實為菌絲孢子與硫磺、冰晶的混合物),在月光下形成

“菌脈河圖”,菌絲如河流般纏繞,竟突破細胞壁限製,開始共生。

歌謠的雙重作用:既是

“咒術”(溝通天地靈氣),亦是

“樂譜”(調節溫度頻率),體現古代

“音藥同源”

理念,如《黃帝內經》“五音療疾”

之法。

七衡六間的科學邏輯:將太陽週年視運動轉化為溫度調控模型,外衡對應極寒,內衡對應微溫,暗合現代

“積溫”

概念,而歌謠的聲波頻率則作為

“生物信號”,引導菌種適應不同積溫環境。

菌絲共生的哲學象征:冰魂菌核(陰)與鬆木菌(陽)在鼎中交感,如《道德經》“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最終煉就的

“冰火菇”

正是

“和而不同”

的具象化,呼應全書

“共生文明”

的核心主題。

當菌絲突破細胞壁的瞬間,主鼎的燭龍紋突然

“活”

了過來,龍首轉向北極星方向,龍口大張,噴出一道冰焰

——

此冰焰非冷非熱,卻令鼎中

“冰火河圖”

浮現鄂溫克族

“鹿踏冰河”

圖騰。王遠注意到,圖騰鹿蹄所踏之處,正是慎思堂玄冰陣的方位,而鹿首所指,卻是長白山火山深處,那裡隱約傳來遠古馴鹿的嘶鳴,與歌謠形成跨越千年的呼應。

“此乃地脈響應!”

林羽握緊《天工開物》殘卷,書頁間掉出一張泛黃草圖,竟與鼎中

“冰火河圖”

完全一致,圖末題字:“寒溫調和,可通幽冥”——

幽冥者,既指極北玄冰,亦指地下菌脈,暗示冰火菇的共生之法,或許能穿透玄冰陣,直達地脈核心。

-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