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都市 > 農門崛起:羽落田豐 > 第211章 音律煉藥訣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農門崛起:羽落田豐 第211章 音律煉藥訣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

鼎中陰陽二氣如龍虎相鬥,翻捲起丈高水浪,林羽趁機展開《天工開物》「乃粒」篇殘卷。紙頁經千年煙燻,泛著硫磺色,卻在火光中顯出血色紋路

——

那是宋應星當年走訪南北菌農時,以硃砂繪製的「寒溫菌脈圖」。他輕拂書頁,楚地吳音便裹著鬆煙墨香流淌而出,聲調婉轉如《越人歌》,尾音拖曳時竟與火山氣流共振,形成「一唱三歎」的迴響:

「北陸凝寒,菌藏玄冰;南土炎暑,菌生佳木;寒溫相搏,菌種乃成;陰陽不測,是謂玄通……」

歌聲未落,西側白虎鼎旁的青銅編鐘突然自鳴。「黃鐘!」王遠辨音而呼,那是對應極寒的十二律之首,音波如冰河開裂,震得鼎中玄冰表麵泛起蛛網般的裂紋。與此同時,東側青龍鼎的編鐘應和以「蕤賓」律,音調清亮如春日融雪,與溫泉熱氣纏繞上升。兩套編鐘分屬「陰律」與「陽律」,其聲相激,竟在鼎中液麪犁出七道光圈

——

正是《周髀算經》「七衡圖」的具象化:最外衡如冬至日道,內衡如夏至日輪,每衡間距對應不同緯度的寒熱分界。

林羽踏歌而舞,步法暗合九宮方位:唱「北風吹雪」時,足尖點向白虎七宿方位,西方三鼎的玄冰之氣便順著青銅管道注入主鼎。但見鬆木菌的棕褐菌絲如遇寒冬,瞬間蜷縮成螺旋狀,表麵結出微米級冰殼,恰似《齊民要術》中記載的「菌冬眠相」;吟「溫泉水暖」時,轉身麵朝青龍七宿,東方三鼎的溫泉之精化作雲霧,冰魂菌核的冰晶鱗片竟如春筍破雪,舒展成半透明的羽狀物,尖端滲出的液體在火光中如琥珀滴落,與鬆木菌的纖維在空中相觸,如戀人初吻般顫栗。

王遠操控「候氣銅儀」——

此儀仿張衡地動儀改製,八麵刻著十二律呂符號,儀中銅丸隨聲波震動,在「黃鐘」「大呂」等凹槽間跳躍。當歌謠唱至「寒溫相濟」時,七枚銅丸竟同時落入對應「七衡」的凹槽,與編鐘音律嚴絲合縫:「《禮記樂記》雲『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物使之然也』,今以音感物,以律調菌,正是古人『候氣之法』的妙用!」

話音未落,鼎中突然騰起五彩煙霧:冰魂菌的冰晶碎末如霜雪紛飛,鬆木菌的樹脂微粒似流金閃爍,兩者在聲波中形成「寒溫太極圖」。太極眼處,兩種菌體的菌絲突然發光

——

冰魂菌的

ice1

基因如北鬥閃爍,鬆木菌的木質素酶基因似南鬥流轉,竟突破各自細胞壁的界限,如《道德經》所言「衝氣以為和」,在混沌中纏繞共生。先是單根菌絲相觸,繼而成束交織,最終在鼎中織就一張半透明的網,網眼結構與鄂溫克族「馴鹿遷徙路線圖」完全一致,每處節點都對應著《周髀算經》中的星官位置。

楚地吳音的婉轉、黃鐘律的沉雄、蕤賓律的清亮,構成「天(音)—

地(鼎)—

人(歌)」的三重和鳴。當歌聲與編鐘共振,火山口的硫磺氣竟凝成音律波紋,如《樂記》「聲成文謂之音」的可視化,每道波紋都攜帶著寒溫交替的密碼。

七道光圈不僅是溫度閾值的標識,更是《周髀算經》「蓋天說」的動態演示

——

外衡光圈中,可見古人想象的「北極璿璣」星圖;內衡光圈裡,浮現《天工開物》繪製的南方菌田。冰火二氣在光圈間流轉,如日月在七衡間往返,暗合「寒來暑往,秋收冬藏」的天道。

靠近鼎爐者,能清晰感知寒溫交替的氣浪:前一刻如置身北極冰原,後一瞬似踏入溫泉湯池。鬆木菌菌絲蜷縮時的冰殼脆響、冰魂菌核舒展時的液滴輕吟,構成一曲微觀世界的「陰陽交泰」樂章。

當五彩煙霧中的菌絲網完全成型,其結構竟與敦煌藏經洞出土的《菌脈陰陽經》殘圖一致

——

該經卷記載於北魏時期,言及「寒菌屬水,溫菌屬木,水木相生,方得長生」。林羽猛然醒悟,眼前的共生菌絲正是古人「五行相生」理論的生物實證:冰魂菌(水)生鬆木菌(木),木又生火(溫泉之氣),火再生土(火山灰),土再生金(玄冰之精),金又生水,形成完美的菌脈五行循環。

鼎中突然傳來清越的鐘鳴,九座鼎爐的神獸紋路同時亮起:燭龍睜眼、青龍擺尾、白虎低吟、玄武吐息、朱雀振翅。在它們的注視下,共生菌絲凝聚成一枚菌蕾,表麵流轉著寒溫二氣的虹光

——

這便是即將破繭的「冰火菇」,它承載的不僅是兩種菌體的基因,更是中華文明數千年「天人合一」智慧的結晶。

-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