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門崛起:羽落田豐 第262章 第一卷?寒地蟲類圖鑒
-
第一卷寒地蟲類圖鑒
凍土狼蛛的標本被凍在透明的鬆脂塊裡,八隻覆著冰碴的長足呈防禦性張開,腹部分節處的絨毛上凝著細小的冰晶,在火塘光下折射出冷藍光澤。王遠用狼毫在旁繪出其生態圖:「此蛛喜棲腐木下,螯牙分泌的『凍僵酶』能讓菌菇停止生長。」配方法處,他特彆標註了「寒僵菌孢子
火鱗菌核液」的混合製劑,「將菌液噴於蛛巢入口,孢子遇蛛絲即萌發,三日內菌絲必穿其甲殼。」
冰核線蟲的玻片標本夾在兩頁凍硬的樺樹皮間,線狀蟲體呈半透明灰藍色,體內的冰核菌孢子像撒在琉璃中的金粉。「體長不過三分,卻能鑽透三寸凍土。」林羽的鹿骨筆在解剖圖上點出蟲體中部的「菌脈吸盤」,王遠則在治法欄畫了道蜿蜒的紅線:「取冰火菇新生鱗粉三錢,混馴鹿血調成膏,冬至前塗於菌床四周
——
鹿血引蟲,鱗粉含有的『寒溫酶』遇線蟲即化,其屍可作火鱗菌核的越冬養料。」
最費筆墨的是雪鞘甲蟲。王遠對著標本琢磨三日,終於在其背甲內側發現排列如北鬥的氣室結構。「背甲厚達半寸,陽光折射下會形成冰晶透鏡,灼傷菌蓋。」他在治法旁繪出交疊的寒熱二氣:火鱗菌核碎末須在馴鹿乳中熬煮三時辰,待乳脂裹住核粉,再拌入寒僵菌孢子,「火融冰甲靠的是核粉中的地火餘溫,菌蝕蟲心憑的是孢子遇暖萌發的噬甲酶,二者須在零下二十度的環境中拌合,方得『冰火雙殺』之效。」
第二卷菌蟲共生法
凍土蟲的僵死標本堆在火鱗菌核床旁,王遠正用鹿骨刀將其剁成碎末。這些蟲屍的甲殼在低溫下發出脆響,內裡的抗凍蛋白卻呈膠狀,拉絲足有寸長。「祖父當年冇料到,蟲屍中的蛋白能鎖住菌核的溫候氣息。」他將碎屍埋入鋪著火山灰的菌床,菌絲觸到蛋白的瞬間,竟從橘紅色轉為金赤色,「待開春凍土初融,菌核的萌發時間能提前七日。」
改良誘蟲牌的製作現場飄著皮草的焦香,虎娃正用骨刀刮磨馴鹿皮,皮子經雪水煮過三遍,透著淡淡的海藤膠氣息。王遠親自調配膠料:海天膠混著長白山火山灰在銅鍋裡咕嘟作響,膠液遇冷即凝成顆粒,遇熱卻如蜂蜜般順滑。「塗膠時要順著鹿皮的毛紋,」他示範著在皮牌上畫出北鬥輪廓,「每道膠線裡都嵌著寒僵菌孢子,蟲足踏過便會粘帶,待其返回巢穴,整窩幼蟲都會被菌絲纏裹。」最妙的是牌麵中央的馴鹿圖騰
——
鹿角纏著江淮的海藤膠,蹄下踩著簡化的凍土紋路,鹿眼處嵌著米粒大的火鱗菌核,「點睛之筆,讓南北靈氣聚於一處。」
第三卷器械改良篇
龍骨水車的改造堪稱寒地與江淮智慧的聯姻。原本的木質車軸被馴鹿筋層層纏繞,每道筋線間都塗著混有寒僵菌粉的魚鰾膠,「零下四十度也不會脆裂,」林羽敲擊車軸,發出介於木響與皮振之間的悶音,「去年冬日試過,連續運轉三日,軸芯仍能保持微溫。」浸種木瓢的柄端刻著細密的北鬥紋,每道紋路都灌著火山灰與鬆脂的混合物,「舀水時,北鬥紋會釋放極細的菌粉,隨水流滲入種皮,這是從凍土窖星圖得來的靈感。」
最讓林羽驚歎的是「寒溫膠釜」。王遠不知從何處尋來半人高的江淮青銅鑊,鑊壁嵌著九塊塞北寒火石
——
石麵凝著天然冰紋,內裡卻藏著地火餘溫。「外以冰雪鎮,內以火塘溫,」王遠演示著在鑊外堆砌冰塊,鑊內卻能保持文火慢熬,海藤膠在這種寒熱交攻中竟呈現出半透明的琥珀色,「零下四十度塗在誘蟲牌上,膠麵會結出肉眼難辨的冰膜,蟲子觸到便會被粘住,體溫卻融不了膠,隻能活活凍僵在牌麵上。」
虎娃的發現純屬偶然。他正用冰核菌的藍黑菌絲拓印雪鞘甲蟲的紋路,筆尖的寒僵菌粉不慎灑落,菌絲竟像被無形的刀切斷,斷口處泛著極細的金光。「快看!」他舉著樺樹皮驚呼,冰核菌的菌絲在接觸粉的瞬間蜷縮成球,漸漸失去光澤。林羽大喜過望,立即在「菌毒相剋」條下添注:「寒僵菌粉含火鱗菌核的『陽炎因子』,遇冰核菌的『陰寒菌絲』便會激發相剋反應,此乃天地生克之妙,非人力可強為。」
凍土窖的石壁上,新刻的共生圖譜漸漸成型:雪鞘甲蟲僵死於寒僵菌的絨球中,蟲屍滋養著火鱗菌核;冰核線蟲被冰火菇鱗粉誘殺,屍身化作菌床的養料;改良後的誘蟲牌立在鬆木菌袋旁,馴鹿皮上的膠線如蛛網,網住了妄圖侵害菌菇的害蟲。王遠望著虎娃在圖角添上的小馴鹿
——
鹿角間纏著江淮的稻穗,蹄下踩著凍土裡冒出的白僵菌
——
忽然覺得,這場跨越千裡的「溫候傳薪」,早已不是簡單的經驗移植,而是讓塞北的寒與江淮的溫在菌脈中紮根,在凍土與稻田間開花,最終釀成一曲屬於所有農人的共生長歌。
火塘的餘燼在黎明前閃著微光,王遠將三卷增補內容收進猛獁象牙盒,盒底的江淮稻殼與塞北鬆針已渾然一體。當第一縷陽光透過凍土窖的通風口,照見樺樹皮案上未乾的墨跡
——
那是「寒僵菌」三字的火痕,在晨光中竟像簇永不熄滅的火苗,正從塞北的凍土深處,向更遙遠的地方蔓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