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門崛起:羽落田豐 第46章 疫病反思
-
大康三十九年立秋,牛角村的曬穀場堆著新收的粟米,林羽敲響神農祠的銅鐘,聲音裡帶著秋後特有的乾爽。二十七個村民圍坐在香案前,案上擺著染過疫病的舊衣物、冇吃完的黴餅,還有王升畫的毒菌圖
——
這是他特意佈置的
\\\"反思席\\\"。
\\\"為啥孩童染病多?\\\"
林羽拿起一雙沾滿泥土的竹筷,\\\"因為他們總用臟手抓東西吃!\\\"
他指向工坊前的空地,\\\"從今日起,這兒要建
'
洗菌池
',采菌前必洗手,做飯前必洗手,違者罰掃工坊三日。\\\"
老刀撓撓頭:\\\"咱這輩子冇洗過幾回手,不也好好的?\\\"
\\\"可虎娃他們\\\"
林羽看向牆角的虎娃,小傢夥正抱著竹筒喝菌菇湯,\\\"疫病從口入,臟手就是病根。\\\"
他展開《禮運》竹簡,\\\"古人說
'
火齊修事
',廚灶離地三尺,能防地濕生蟲,咱的灶台也要改。\\\"
洗菌池開工那日,老工們蹲在旁邊看熱鬨。張虎帶著器械組,用青磚砌了個三尺見方的池子,池底埋著竹管,連接後山的山泉。\\\"看好了,\\\"
他踩了踩池邊的踏板,\\\"一踩出水,鬆腳停水,比用瓢舀省水多了。\\\"
張大叔哼了聲:\\\"花裡胡哨。\\\"
卻在次日采菌時,偷偷踩了踏板洗手。清涼的山泉沖掉手上的泥土,他忽然覺得心裡也清爽了些。三天後,洗菌池邊排起了長隊,虎娃踮著腳學大人洗手,濺起的水花裡,倒映著工坊的飛簷。
改廚灶時,周嬸最積極。\\\"以前灶台貼地,老鼠常來偷糧。\\\"
她指揮匠人把灶台抬高三尺,用磚石砌成空心層,\\\"下麵能囤柴,上麵生火,老鼠爬不上來,蟲蟻也少了。\\\"
老刀摸著新灶台點頭:\\\"像個小城牆,把病災擋在外頭。\\\"
他忽然想起什麼,從懷裡掏出塊鬆煙墨,\\\"以前打獵遇災,會畫隔離符,現在能不能\\\"
林羽接過鬆煙墨,卻搖了搖頭:\\\"隔離符要畫,但得有講究。\\\"
他請來縣學夫子,在符上題了《黃帝內經》裡的
\\\"正氣存內,邪不可乾\\\",又讓王升補上敗醬草、甘草的圖案。\\\"這不是迷信,\\\"
他對質疑的村民說,\\\"符上的草藥,都是能防疫的。\\\"
虎娃舉著小旗子在村裡跑:\\\"隔離符,畫鬆煙,正氣足,邪不侵!\\\"
老人們看著符上的字,漸漸不再牴觸,甚至有幾家主動在門口掛起了符。
王升的《衛生歌》很快傳遍全村,歌詞裡混著菌菇和草藥名:\\\"飯前便後要洗手,廚灶離地三尺高,菌菇洗淨防中毒,隔離符上有醫謠\\\"
小虎帶著孩童們傳唱,聲音清亮,驚飛了樹上的山雀。
張虎則製了
\\\"防疫竹牌\\\",正麵刻著麥穗和山雀,背麵刻著衛生條規。\\\"商隊入府,必帶此牌,\\\"
林羽摸著竹牌上的刻紋,\\\"既是通行證,也是咱的臉麵。\\\"
李二第一個領了竹牌,掛在騾車轅上,銅鈴鐺響時,竹牌上的字跟著晃動,像在唸誦衛生條規。
秋分那日,洗菌池的水倒映著藍天下的麥穗,竹製洗手器踩出的水花,驚起幾隻蜻蜓。周嬸在新灶上蒸菌脯,虎娃幫著遞洗淨的菌菇,小手白白淨淨。老刀望著牆上的隔離符,忽然對林羽說:\\\"以前覺得規矩是捆人的,現在才知道,規矩是護人的。\\\"
林羽點點頭,在《衛生條規》竹簡上落下最後一筆。竹簡旁邊,王升的《衛生歌》抄本攤開著,張虎的防疫竹牌閃著竹光,遠處的洗菌池邊,李貴正教新丁們用山花汁染防疫香囊。
\\\"這些規矩,\\\"
林羽對圍過來的村民說,\\\"不是咱憑空想的,是從疫病裡長出來的。就像鬆菌從腐木裡長出來,看著是災,其實是警示咱要懂敬畏,懂乾淨。\\\"
山風掠過神農祠的屋簷,吹得《衛生條規》竹簡嘩嘩作響。林羽望向遠處的菌圃,鬆菌在鬆針下靜靜生長,洗菌池的水順著竹管流向麥田,新改的廚灶飄出陣陣菌香。他知道,這場疫病留下的,不該隻是痛苦的回憶,更該是刻在骨子裡的衛生習慣,是能護佑耕者世代的規矩智慧。
當更夫敲響黃昏的梆子,牛角村的街巷裡,孩童們還在唱著《衛生歌》,老人們聚在灶台前,討論著如何讓新規矩傳得更遠。而林羽腰間的苧麻繩裡,不知何時多了片洗菌池邊的竹葉,葉脈清晰,像極了竹簡上的衛生條規
——
那是土地給耕者的另一種饋贈,讓他們在災難後,學會用規矩編織保護網,在反思中,長出更堅韌的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