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門崛起:羽落田豐 第52章 器械革新
-
大康四十年小暑,日頭把後山溪澗的石頭曬得能煎蛋。張虎蹲在潭邊,看筏工撐著竹筏順流而下,竹筏上的山貨筐被溪水顛得晃晃悠悠,卻穩如平地。他忽然一拍大腿:\\\"《天工開物》裡說
'
竹筏濟川
',咱為啥不做個運菌菇的筏子?\\\"
說乾就乾,張虎帶著器械組砍來十根碗口粗的苦竹,用野藤捆紮成筏,表麵覆上三層油布。\\\"這筏子能載五百斤菌脯!\\\"
他站在筏頭,像將軍點兵似的拍打竹身。老刀卻皺眉:\\\"溪澗多急流,竹筏怕不穩。\\\"
首航那天,小虎自告奮勇當
\\\"試筏員\\\",抱著兩筐菌脯站在筏上。剛過鷹嘴峽,水流突然變急,竹筏左搖右晃,菌脯筐眼看要翻。小虎死死抱住筐子,衝岸上喊:\\\"哥!筏子要散架了!\\\"
張虎心臟狂跳,忽然想起《河工圖》裡的
\\\"立石分水\\\"
法。他抄起斧頭,砍來三根鬆木,在筏底釘成三角架。再次試水時,竹筏像長了眼睛,穩穩避開暗礁,順流而下,比騾車快了整整三日。
解決了運輸難題,張虎又盯上了菌醬製作。以往人工碎菌費時費力,他繞著後山的水磨轉了三天,終於琢磨出個門道:\\\"用水輪帶動石磨,不就能批量碎菌了?\\\"
第一台菌菇研磨機試運行時,工坊裡圍滿了人。水輪嘩嘩轉動,石磨碾過菌菇,卻出來一堆粗細不均的碎末。周嬸捏了把醬泥,眉頭擰成疙瘩:\\\"這咋賣?粗的粗,細的細!\\\"
張虎撓著頭蹲在磨旁,看了半天才明白:\\\"石磨縫隙冇調好!\\\"
他連夜改良,給研磨機加了可調節的銅閘。周嬸則製了
\\\"銅篩九等\\\",按孔目大小篩分菌醬:\\\"細如膏的做蘸料,粗如粒的燉肉,各有各的用場。\\\"
張虎心裡清楚,竹筏能成,全靠筏工的經驗。他特意備了兩壇鬆菌酒,拜筏工陳大叔為師:\\\"叔,您教我觀水勢、辨竹性唄。\\\"
陳大叔喝著酒,指著溪澗說:\\\"水打漩渦處有暗礁,竹筏過要斜著走;苦竹要選三年生的,太嫩易折,太老發脆。\\\"
跟著陳大叔學了半月,張虎帶著器械組做了水陸兩用的
\\\"山菌筏\\\",既能順流而下,又能在淺灘拖行。李二摸著筏頭的三角架,直誇:\\\"這下商隊能走水路了,省多少腳力!\\\"
小虎跟著筏隊去了趟州府,回來時眼睛亮得像星星:\\\"哥!我看見指南車了!木頭人抬手就指南方,神了!\\\"
他躲在工坊裡鼓搗三天,做出個簡易
\\\"方向標\\\"——
木牌上刻著山川輪廓,中間嵌著塊磁石,箭頭永遠指著牛角山的方向。
\\\"以後商隊進山,有這方向標,再也不怕迷路了!\\\"
小虎舉著木牌跑給林羽看,衣襟上還沾著木屑。林羽摸著木牌上的刻紋,想起《夢溪筆談》裡的磁針術,點點頭:\\\"好小子,把宮裡的玩意兒都學來了。\\\"
立秋那天,新製的山菌筏正式下水。筏首刻著林羽手書的
\\\"器械銘\\\":\\\"器生於山,用合於水,非巧不工,非勤不興\\\"。張虎摸著刻痕,想起首航時的驚險,忽然笑了:\\\"這筏子上的每道藤條,都浸過咱們的汗珠子。\\\"
周嬸端來新做的菌醬,用銅篩分出粗細,裝在繪有山水紋的陶罐裡:\\\"以後咱們的菌醬,也能像這竹筏一樣,順著水路賣到更遠的地方了。\\\"
深夜,張虎坐在溪澗邊,聽著水輪轉動的聲音,忽然想起陳大叔的話:\\\"竹筏要順水流,做人要順人心。\\\"
他摸了摸筏尾的山雀浮雕
——
那是小虎刻的,翅膀指向水流的方向。
工坊裡,研磨機還在嗡嗡作響,周嬸的銅篩在月光下閃著光。林羽提著燈籠過來,看著忙碌的器械組,忽然說:\\\"這些器械,就像咱耕者的手腳,伸到哪兒,哪兒就有生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