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扮男裝_農家子的科舉青雲路 413
第四百零九章
自踏青小聚後,謝清風便將全部心思投入到明算科的奏摺撰寫中。每日退朝歸家,他便閉門謝客,書房的燭火常常亮至深夜。案頭堆滿了從國子監典籍庫尋來的前朝史料,從唐朝明算科的考試章程,到宋元時期的算學典籍註疏,每一頁都被用朱筆圈點批註。
起初,奏摺的框架隻包含明算科的開設目的與初步選拔標準,但寫著寫著,謝清風總是覺得不夠周全老是改,慢工出細活,他這一寫就是兩個多月,才慢慢地擬定了初步的選拔標準、考覈科目以及及第者授官的品階建議,力求既展現遠見又具備可行的細節。
期間他反複修改了八次,小到一個措辭的斟酌,大到選拔流程的調整,終於寫完了,謝清風拿著最後一版奏摺,反複誦讀了三遍,確認邏輯通順、論據充分,才小心翼翼地將其摺好,放進特製的錦袋中提交了三份上去。
禮部一份,蕭雲舒一份,內閣一份。
真是不容易啊!
這一日,大朝會,百官肅立。
待日常政務奏報完畢,內侍高唱“有事啟奏,無事退朝”的尾音將落未落之際,謝清風深吸一口氣,手持玉笏,穩步出列道:
“臣,謝清風,有本啟奏。”
他略一停頓,感受到無數目光瞬間聚集在自己身上,其中不乏審視與疑惑。他抬起眼迎上禦座上那雙深邃平靜的眼眸,繼續道:“臣奏請陛下,俯察時局,效法古製,重開明算科以廣納天下精通算學之才,為國所用。”
此言一出,殿內頓時響起一陣細微的騷動。不少官員麵露詫異,交頭接耳之聲竊竊而起。算學?那不過是旁門末技,怎能與堂堂科舉正途相提並論?
謝清風對周圍的反應恍若未聞,他不慌不忙地將奏摺高舉過頂:“臣已草擬奏章,內陳明算科開設之必要性、前朝舊例、選拔考覈之細則及其於強兵、富國、利民之裨益,懇請陛下禦覽。”
內侍上前接過奏摺,恭敬地呈送至龍案。
蕭雲舒看著那本厚厚的奏摺,但並未立刻翻開隻是淡淡道:“謝愛卿所奏事關選材大計,朕會細看,諸卿對此事有何看法?”
一位須發花白的老臣便迫不及待地出列道,“陛下!臣以為不可!科舉取士乃為國選賢,重經史、明義理方是根本。算學末技豈可登大雅之堂,與聖人文章並列?若開此例,隻怕人心浮躁,捨本逐末,動搖國本啊!”
緊接著,又有幾人附和,所言大抵不離“重道輕器”、“恐壞學風”之類。
謝清風在寫這個方案的時候,就知道會有人用這個理由反對,他麵色不變,待反對之聲稍歇,纔再次開口道,“王大人所言,臣不敢苟同。經史義理,固是修身治國之基,然算學格物,亦是經世致用之學!”
“田畝不清則賦稅不均,河道不測則水患難防,軍械不精,則國防何固?這些哪一樣能離得開精密算學?前朝大唐設明算科,非但未動搖國本反造就一時之盛況。我聖元朝欲開萬世太平,豈能固步自封,無視實務人才之重要?”
“陛下,人才如活水,堵不如疏。重開明算科非為貶低經史,而是為專才開一扇門,為朝廷添一份力,望陛下明鑒!”
謝清風這句話剛落,文官佇列中便站出一人反對,此人是禮部尚書焦季同。
“陛下,臣以為謝侍郎此議大為不妥!”他先是定下基調,隨即引經據典,“科舉取士,乃為國選賢,首重經義文章,明聖人之道,養浩然之氣。”
“算學一道雖非無用,然終究是器用之末,胥吏之技,豈可與我煌煌科舉正途並列?若開此例恐使天下士子心生旁騖,不再潛心經史轉而追逐奇巧計算之術,長此以往必致學風浮躁,根基動搖,臣深以為憂!”
禮部尚書主持天下科舉,他這句話的分量極重。這不僅源於他的職權,更源於他自身的資曆與功績。
焦季同並非隻會空談經義的腐儒,早年外放地方任巡撫時,他便以實乾聞名,興修水利、勸課農桑,為百姓做過不少實事。其最為人所稱道的功績,便是主持治理了水患頻仍、關乎數州安危的淮海河。
那工程之浩大、情形之複雜,遠非謝清風後來治理臨平府水患可比。淮海河治理成功,澤被蒼生,使其在朝野間積累了極高的聲望。若論實績的話,若沒有謝清風後來獻上畝產千斤的糧種的不世之功,單論地方治理與水利建設的紮實功勳,焦季同的履曆甚至比謝清風更為厚。
不過也正因他親身治理過淮海河這等大工程,深知算學在測量、計算土方、規劃河道等方麵的作用,他並非完全否定算學的價值,“陛下,臣在治理淮海河時,確實深知算學於實務之助益。所有都需要精於計算之人輔佐。此等人才於工部、於戶部乃至地方河工衙門皆不可或缺,朝廷自當重視培養並善加任用。”
他略微停頓,目光掃過謝清風,最終回到禦座之上,聲音變得更加凝重:“然重視歸重視,任用歸任用。朝廷已有銓選之法,各衙門亦可依需征辟此類專才。算學終究是術,是服務於具體事務的器!而科舉取士,選取的是能夠明道、能夠統籌全域性、能夠牧民安邦的士!是國之乾城!”
“若將算學這等專術拔高到與經義並列,單獨設科取士,無疑是混淆了道與器、體與用的根本區彆!此例一開,科舉將失其遴選治國賢才之本意,臣懇請陛下,萬萬不可因一時之需,而動搖國家取士之根本!”說著說著他的聲音驟然提高了不少。
他承認算學的用處,卻堅決將其限定在工具範疇,拒絕讓其登堂入室,與經義平起平坐。
焦季同不愧是浮沉朝堂十餘年的老臣,是朝堂上儒家正統的標杆人物,三言兩句便將
明算科的爭議從是否需要專才拔高到是否動搖國本的層麵。
用道器之彆直接戳中了蕭雲舒對科舉正統的顧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