牌加及再4L4m椎那 337
製備煤球
寒冬臘月,隨著年關越來越近,薊遼大地也越發的寒冷。
來自順義和京師的快馬,攜帶著重要的信件,在大地上狂奔。
寒風並不能夠阻擋狂奔的馬蹄!
…………
薊州,行轅書房。
“真他孃的冷!”
崇禎哈了一口氣,感歎天氣的寒冷。
現在還隻是臘月初,越往後估計天氣越是寒冷。
現在這個時候,普通百姓取暖主要依靠木炭或者樹木。
木炭這種精貴的東西,尋常百姓自然是用不起的。
至於樹木,能伐的早就被砍完了,加上現在大多數的山頭都是有主的,根本不允許百姓砍伐樹木。
所以,百姓的取暖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繼續這樣冷下去,不知道又要凍死多少人。
並不是崇禎悲天憫人。
主要是,現在自己都是皇帝了,自然要管天下人的死活,不然災民太多,民變四起,自己豈不是要和曆史上的崇禎一樣,自掛東南枝?
崇禎可不想。
等到四海安定的時候,崇禎還想好好體驗一下昏君的生活呢!
如果死在了農民軍手中,豈不是虧死了。
崇禎哈出一口白氣,搓了搓有些凍僵的手,目光透過窗欞,彷彿看到了薊州乃至整個北直隸在寒風中瑟瑟發抖的貧苦百姓。
身為後世靈魂,他深知小冰河時期明朝的冬天有多難熬,燃料短缺是壓垮許多貧寒家庭的最後一根稻草。
“必須做點什麼……既是為了百姓,也是為了江山穩固,更是為了……我未來的昏君生活打基礎!”
崇禎在心中給自己找到了一個理直氣壯的理由。
崇禎硬的很,說乾就乾,可不需要歇一歇!
崇禎凝神細思,腦海中迅速浮現出一樣穿越者必備神器——蜂窩煤!
這東西製作相對簡單,原料易得,燃燒效率高,耐燒,而且非常適合普通家庭使用。
對!就是蜂窩煤!絕對是最適合普通百姓的神器!
崇禎內心狂喜。
蜂窩煤和陶瓷爐,這兩個東西,年紀大一點的人都很熟悉。
畢竟這東西一直到新世紀初都還是農村取暖做飯的主要物品。
所以,毫無疑問,崇禎對這個玩意也非常的熟悉。
崇禎沒有任何墨跡,立刻走到書案前,鋪開一張宣紙,拿起石墨條。
這個東西,也是崇禎讓人按記憶製作的,比毛筆方便畫圖,畢竟毛筆繪畫太複雜了!
崇禎屏氣凝神,開始勾勒起來。
雖然沒有專業學過繪畫,但是煤球的三檢視,崇禎還是會的。
崇禎一邊畫一邊在腦中回憶。
煤球是圓柱體,高度約莫一掌,直徑……嗯,比海碗口稍小即可,最關鍵的是上麵那十二個貫通上下的圓孔。
崇禎細致地標註上大概的尺寸比例。
“有了這些孔,不僅能增加與空氣的接觸麵,讓煤燃燒更充分,還能方便用鐵釺子穿透,方便取用和更換。”
當然了,這些原理。崇禎就沒必要寫出來了,畢竟你和現在的百姓談空氣談燃燒原理,他們也不懂!
很快,煤球的三檢視便被崇禎畫了出來,同時標注了尺寸。
接著,就是使用蜂窩煤的配套陶瓷爐。
崇禎繼續勾勒。
很快一個簡單的、帶有支腳的鐵皮(或厚陶)爐體,中間有爐箅子,下麵有通風口和清灰口,上麵則需要一個可以調節進風量的蓋子。
崇禎給陶瓷爐的使用方法進行注釋。
隨後,崇禎又還簡單畫了一個用來夾取煤塊的鐵鉗,和一個插在通風口調節風量的小鐵片。
如此一來,使用蜂窩煤的一套家夥什便完成了。
畫完草圖,崇禎仔細端詳,確認沒有遺漏。
同時,崇禎知道這陶瓷爐和蜂窩煤肯定又能拯救不少百姓性命。
自己在做一件功德無量的事情!
想到此處,崇禎的心情是不錯的。
準備工作完成,下一步自然是蜂窩煤的製取了。
製作工藝並不複雜,核心在於:
蜂窩煤的原料主要是煤粉、黃土、水。
還可以加入少量石灰石粉,能減少一氧化碳產生,甚至考慮是否可以摻入一些鋸末,以增加煤球的孔隙度,讓燃燒更充分。
想到一氧化碳,崇禎又提筆在圖紙旁邊加上了醒目的備注。
“切記!爐具必須煙道通暢,或置於通風處,入睡前務必檢查,謹防毒氣!”
製作煤球需要一個模具,將煤粉、黃土按八二比例混合,加水攪拌均勻,濕度要適中。
然後用模具壓實成型,脫模後晾乾即可。
非常的簡單!
看著眼前這套相對完整的蜂窩煤及爐具草圖、製作流程,崇禎臉上露出了滿意的笑容。
這東西一旦推廣開來,不僅能解救無數百姓於嚴寒,更能帶動一批相關產業,還能為朝廷開辟新的稅源。
崇禎很滿意!
他小心地將圖紙捲起,用絲帶係好。
這看似不起眼的小發明,或許比打一場勝仗,更能贏得底層民心。
而這,正是他穩固統治基石之一!
至於這推廣策略,讓崇禎有些費神。
因為崇禎很清楚。現在的大明,基層官員多數已經非常的腐敗。
陶瓷爐和蜂窩煤這種新奇東西如果讓各縣衙來推廣,怕不是又要成為這些官員自己各趙地主士紳斂財的工具。
到最後,自己廢了這麼大力氣,成了為他們做嫁衣。
百姓一點好處得不到的同時,自己成了幫助這些官員士紳壓榨百姓的幫凶。
這可不是崇禎想要看到的局麵。
崇禎
崇禎放下石墨條,摸著下巴思索起來。
蜂窩煤隻是開始,後續自己還有很多東西需要推廣。
同時,崇禎記得在明末有個說法,叫做政令出不了紫禁城。
意思就是說,皇上說話根本沒有用,政令推行難度大。
基層官員根本就不理睬中央朝廷。
出現這個狀況的主要原因就是隨著錦衣衛糜爛後,朝廷對於各級官員的監督力度喪失。
想要做事,就必須得先解決體製機製問題。
不然,任何事情都不可能做成做好!
崇禎非常的明白這個道理。
於是,一個新的體係在崇禎的腦海中,逐漸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