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帷 第83章 裂帷有聲
林昭然的目光從守拙手中那捲竹簡上移開,落在了廟堂裡唯一跳動著的燭火上。
那火苗不大,卻在昏暗中固執地投下一片光亮,將斑駁的牆壁映得忽明忽暗,光影如水波般在梁柱間緩緩流淌。
燭芯輕微一跳,發出“嗶剝”一聲脆響,像是誰在暗處低語。
她能嗅到鬆脂燃燒的微苦氣息,指尖拂過衣袖,觸到素麻布料被夜風浸透的涼意。
她點了點頭,聲音裡聽不出一絲波瀾:“念。”
守拙依言展開竹簡,古樸的隸書刻痕在燭光下彷彿活了過來,墨跡邊緣泛著琥珀色的微光。
他那慣常沉穩的嗓音,此刻也帶上了一絲曆史的塵埃感,一字一句地在破廟中回響,聲波擦過剝落的牆皮,激起細小的塵埃簌簌飄落。
所記皆是貞和年間那場浩劫,字裡行間是文人的血淚與士子的悲歌,是無數典籍在烈焰中化為灰燼的哀鳴。
她彷彿聽見了火舌舔舐竹簡的嘶嘶聲,聞到了焦紙混著青煙的嗆人氣息,指尖不自覺地蜷縮了一下,彷彿觸到了那早已冷卻的灰燼。
林昭然靜靜地聽著,神情沒有絲毫變化,彷彿在聽一個與自己毫不相乾的久遠故事。
直到守拙念出那句“……史官泣血上書,言:天下無愚民,唯上不教”,她的眼睫才微微一顫。
那雙沉靜如古井的眸子裡,倏地亮起一點微光,如同暗夜中乍然劃過的流星,瞬間照亮了她眼底深處的某些東西。
“停下吧。”她輕聲說。
守拙的聲音戛然而止,餘音在梁間輕輕震顫,像一根繃緊的絲線驟然斷裂。
“空磚已經入了皇史宬。”林昭然的聲音很輕,卻異常清晰,每一個字都如石子投入深潭,“程先生的使命完成了第一步,他把一個問句,鑿進了大周朝最堅固的史牆裡。”
她站起身,踱到破廟門口,望著外麵沉沉的夜色。
風從曠野吹來,帶著初秋的涼意,拂過她的麵頰,撩動她素色的衣袂,布料在風中輕響,如同低語。
遠處,一隻夜梟掠過樹梢,發出短促的啼鳴。
“傳信給柳明漪,”她頭也不回地吩咐道,“讓她立刻趕製一百個女童用的書袋。書袋上不要繡花鳥魚蟲,隻繡一幅‘破帷圖’。”
守拙有些不解:“破帷圖?”
“對。”林昭然的嘴角勾起一抹極淡的弧度,帶著幾分冷冽的意味,“就是昔日西市那道劃破天際的火線——那一夜,火光撕裂夜幕,百姓稱它為‘裂天之火’。它燒的不隻是書,更是那堵遮天蔽地的高牆。”
她頓了頓,目光彷彿穿透了夜色,落回多年前那場大火,“在圖的背麵,用最結實的絲線,給我繡上一行字。”
她一字一句道:“你讀的書,有人曾用命換來。”
守拙的心頭猛地一震,他瞬間明白了林昭然的用意。
那塊無字的焦磚,看似被封存進了史海,但林昭然卻要用這種方式,將它的精神烙印在每一個即將讀書識字的孩子心上。
“磚可埋,人不可埋。”林昭然轉過身,重新看向那豆燭火,火光在她眸中跳動,映出細小的光斑,“隻要這世上還有人肯讀書,肯思考,那個問句,就永遠活著。”
守拙沉默片刻,忽然像是想起了什麼,低聲道:“主上,屬下查閱《焚書錄》相關記載時,還發現一樁舊事。貞和末年,京郊有一蘭若寺,寺中住持法號‘見空’,他曾將一部孤本《民學輯要》拆散,藏於千卷佛經的夾層之中,想要以此躲過焚書之禍。”
“後來呢?”
“後來……”守拙的聲音更低了,“寺院被人告發,一夜之間,大火將整座蘭若寺連同寺中七十三名僧人,儘數吞噬。對外宣稱,是燭火傾倒,意外走水。”
破廟內陷入了一片死寂,隻餘下燭火燃燒時發出的輕微嗶剝聲,像是時間在低語。
林昭然凝視著那跳動的火焰,看了很久很久,才緩緩開口,聲音輕得彷彿一聲歎息:“那火……原來從未滅過。兜兜轉轉,今日又從灰燼裡,重新燃起來了。”
火苗輕顫,光影搖曳,彷彿將那縷未熄的餘燼,吹向了城中另一處幽暗之地——
皇史宬的檔案庫內,新任掌故程知微正就著昏暗的油燈,整理著歸檔目錄。
他神情專注,筆尖在紙上劃過,發出沙沙的輕響,如同春蠶食葉。
墨跡未乾,他指尖微微發顫——他想起了父親臨終前握著他的手說:“史官不能言,便讓紙自己說話。”那晚的火光照亮了整個蘭若寺,也燒儘了家中藏書,而父親藏在《禮記》夾頁中的《民學輯要》殘卷,是他唯一留下的遺物。
當他翻到“禮製類”的最後一頁時,手指微微一頓。
在那一頁的末尾,多出了一個嶄新的條目:“貞和殘磚”。
而在物品描述一欄,他隻落了四個字:無字,待考。
寫完這四個字,他像是完成了一件極為重要的大事,輕輕籲了口氣。
他吹熄油燈,卻並未立即離開。
借著從高窗透進的微弱月光,他從袖中取出一冊書。
書的封皮上寫著《飛言錄》三字,正是那日孫奉“遺落”在他桌上的最後一冊。
他熟練地將書冊的裝訂線拆開,小心翼翼地把書頁分為厚薄不同的三份,而後起身,走向檔案庫的深處。
他來到存放《戶籍總冊》的書架前,將其中最薄的一份書頁,嚴絲合縫地插入了一冊雍州戶籍的夾層。
指尖觸到泛黃的紙頁,那觸感粗糙而溫厚,彷彿承載著無數未言之言。
隨後,他又走到另一側,將第二份書頁塞進了《科舉錄遺》的卷宗裡。
最後,他將剩下的部分,藏入了《內府紙源簿》一部即將永久封存的舊檔之中。
做完這一切,他回到桌案前,取出一張記錄紙張損耗的廢紙,在紙張的背麵,用指甲輕輕刻下一行小字。
力道不大,卻足以留下痕跡。
“若史不言,紙自言。”
離開皇史宬時,夜已深了。
歸家途中,他路過西市的街口,竟看到幾個衣衫襤褸的半大孩童,正圍著一處牆角,借著店鋪打烊時掛出的燈籠光,用地上撿來的炭條,歪歪扭扭地摹寫著什麼。
程知微好奇地走近幾步,定睛一看,心中頓時微瀾翻湧。
牆上,赫然是幾日前張貼後又被撕去的“明堂策”片段。
字跡早已模糊不清,但孩子們卻寫得格外認真。
炭條劃過牆麵的沙沙聲,與他方纔在檔案庫中的筆聲遙相呼應。
那一刻,程知微忽然明白了。
他所做的,林昭然所做的,都隻是點火。
而真正讓這火種燎原的,從來不是某一個人,而是這萬千世人的人心與口耳。
紫宸殿深處,沈硯之揮退了所有內侍。
偌大的書房內,隻剩下他一人與一盞孤燈。
他從一個上鎖的私藏錦盒中,取出了那塊輾轉回到他手中的無字焦磚。
他將焦磚平置於禦案之上,燭光從一側斜斜地照過來。
磚麵上那些因烈火而產生的灼痕,在光影下溝壑縱橫,竟在對麵的牆壁上,投出了一道道細長彎曲的影線。
其中一道最深的裂痕投影,竟與那日劃破西市夜空的火線軌跡驚人地相似。
“破帷……”他下意識地低語。
孫奉的話語彷彿又在耳邊響起:“貞和年間的焚書之禍,起因便是當時興起的‘民學’之說,觸怒了視禮法為天條的舊派權臣。”
沈硯之的指尖,輕輕撫過磚麵上粗糙的焦痕,那觸感彷彿還帶著當年的餘溫,指尖微微發燙。
他忽然想起宮中那個總躲在廊下偷聽講經的小公主,她曾仰頭問:“父皇,女子為何不能入國子監?”當時他隻冷冷答道:“禮製如此。”如今想來,那雙眼睛裡的光,竟與眼前這塊焦磚投下的影子如此相似。
他的目光幽深,像是在透過這塊磚,望向數十年前的那場大火。
“若今日之‘蔽’,正是當年之‘禮’……”他喃喃自語,聲音裡帶著一絲自己都未曾察覺的迷惘,“那麼,我守的,究竟是道,還是枷鎖?”
他沉默了許久,最終卻沒有像任何人預想的那樣,下令將這塊“不祥之物”徹底銷毀。
相反,他起身從書架上取來一部自己年輕時讀過的《禮記》舊注,翻開首頁,取過朱筆,在頁首的空白處,寫下一行批註:
“禮因時損益,非萬世不易。”
數日後,林昭然收到了一封來自邊陲的密報。
韓霽派去聯絡邊軍“書驛”舊線的信使回報,他們傳遞的“學”字旗語,在抵達第七哨所時,被當地的巡防司截獲。
然而,就在所有人都以為這條線已經斷了的時候,戍邊主將年僅十六歲的女兒,竟用軍中獨有的加密密語,回傳了一句話。
“火自西市起,光從史中生。”
林昭然將那張寫著譯文的紙條放在燭火上點燃,看著它化為灰燼,紙屑如黑蝶般旋舞而上,最終消散在風中。
“韓霽,”她喚道,“聯絡我們所有的‘書驛’舊線,將我前幾日編撰的‘默講百問’,重新定名為《童蒙問錄》,偽裝成市麵上最常見的‘正音習字帖’,通過商隊,送進那些世家大族的私塾裡去。”
守拙在一旁為她研墨,聞言動作一頓,隨即明白了她的深意。
林昭然的眼中閃著銳利的光:“他們教自己的子弟讀《禮》,遵《禮》,我們就教他們的子弟問《禮》,疑《禮》。我要讓那些問題,在最森嚴的門庭裡生根發芽。”
“主上,此舉非是亂道。”守拙看著她,輕聲感歎,“而是還道於民。”
皇宮內,沈硯之放下手中的奏摺,揉了揉眉心,開口問道:“孫奉,皇史宬近來可有異動?”
一直垂首立在下方的孫奉立刻回道:“回陛下,確有異動。有三名年輕史官,私下裡拓印了‘殘磚’的形狀,並將此事始末,詳細錄入了他們自己保管的《起居注》副冊之中。”
沈硯之聞言,臉上卻不見絲毫怒意,反而平靜地反問:“若朕此刻下令,焚毀這三本副冊,你以為,明日是否還會有第四本出現?”
孫奉將頭垂得更低了:“回陛下,恐怕……會有十本。”
沈硯之閉上了眼睛,靠在龍椅上,良久沒有說話。
殿內一片寂靜,連呼吸聲都清晰可聞。
許久之後,他才睜開眼,眼中已不見疲憊,隻剩一片清明。
“去,把朕少年時在書房抄錄的那本《大學》取來。”
孫奉不敢多問,立刻領命而去。
很快,他捧來了一本已經泛黃破舊的冊子,封皮甚至有些卷邊,裡麵的字跡也顯得稚拙生澀,正是帝王年少時的筆跡。
沈硯之接過冊子,一頁一頁地翻著,像是在重溫自己的過往。
當他翻到最後一頁時,動作停住了。
在那一頁的末尾,有一行用墨筆寫下的小字批註,正是他十二歲時的親筆。
“何謂明德?若百姓不得見,不得聞,何以明之?”
他修長的手指撫過那行字,臉上露出一絲複雜的苦笑。
“原來,我也曾問過……”他低聲自語,聲音裡帶著無儘的悵然,“隻是後來,見的人事多了,卻隻學會了該如何作答,而忘了該如何去問。”
又過了幾日,破廟前迎來了一對特殊的訪客。
一位頭發花白的老婦,牽著一個約莫七八歲的小孫女。
那女童的手裡,緊緊攥著一冊書口已經有些磨損的《童蒙問錄》。
她仰著小臉,看著眼前這位清冷如月的“先生”,用清脆的聲音,問出了一個埋在心裡許久的問題:“先生,書上問,天下的路,女子也能走嗎?那……那我們女子,真的也能上明堂嗎?”
林昭然看著她那雙清澈得不含一絲雜質的眼睛,心中最柔軟的地方被輕輕觸動了。
她沒有說話,隻是蹲下身,從地上撿起一根燒剩的炭條,在滿是塵土的地麵上,一筆一畫,寫下了一個字。
炭條劃過地麵,發出細微的“沙沙”聲,指尖傳來粗糙的觸感,塵土微微揚起,帶著秋日的乾澀氣息。
那個字,她寫得很慢,很重,彷彿要將自己全部的力量都傾注其中。
“能。”
女童看著地上的字,跟著小聲地唸了出來:“能——”
她的聲音雖然細弱,卻像一聲清亮的鐘鳴,在寂靜的廟前回蕩。
風起時,一片焦黃的落葉打著旋兒,掠過廟前石階。
就在那落葉飄過的巷口,程知微靜靜佇立良久。
他悄然將袖中一張剛剛拓好的“空磚”拓片又往裡塞了塞,轉身向著國子監一位老儒的私宅方向走去。
夕陽的餘暉為這座古老的都城鍍上了一層金色的光暈。
林昭然看著那一老一小相互攙扶著遠去的背影,看著那女童一邊走,一邊用小手指在空中比劃著那個“能”字,久久沒有起身。
火種已非一人所持,而是萬口相傳,萬心相照。
風,已經起了。
隻是她不知,下一刻,這風將吹向何方,又將掀起怎樣的驚濤駭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