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破帷 > 第113章 灰上種春苗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破帷 第113章 灰上種春苗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林昭然的靴底碾過未化的薄雪,耳中還響著宮牆裡那聲若有若無的“問吧”。

她本打算回破廟與阿阮整理新一批觸讀譜,可昨夜經過京郊學坊時,那個舉著燒殘《民問錄》喊“灰也能寫字”的孩童,此刻正浮現在她眼前——就像一粒火星,在她心口燙出個小洞,非得去看看不可。

學坊的青磚牆比昨日更熱鬨了。

她遠遠便聽見童聲咿呀,混著墨香與焦糊氣,還有陶片刮過磚麵的刺啦聲,像指甲劃過凍土。

走近些,牆根下三個紮羊角辮的小女娃正踮腳往牆上貼紙,其中一個舉著塊碎陶片,蘸了碗裡灰黑的漿糊,在磚縫裡描“問”字。

那漿糊泛著暗光,邊緣微微起殼,顯然是晾過一夜的舊膠再熬,黏稠得能拉出細絲。

“姐姐看!”紮紅絨繩的女娃扭頭,見她駐足,脆生生道,“王屠戶家燒書的灰,我娘篩了三遍,混了米漿和槐花汁,熬成膏纔不掉!昨日寫濕了,今日加了膠,能粘牆上呢!”她揚起沾著灰的手,指腹上還留著墨印,指尖微微發燙——那是灰膠初乾時的餘溫,“先生說,字燒不毀,就長在灰裡。”

林昭然蹲下身,指尖輕輕撫過磚牆上的“問”字。

灰膠未全乾,蹭得她指節發澀,粗糲如砂紙,卻比任何墨都沉。

那灰裡有《勸學篇》的句,有《幼學瓊林》的字,也有被焚時劈啪爆裂的聲響,此刻正嵌在磚縫中,像一粒粒不肯熄滅的種子。

牆的另一側,有個穿補丁襴衫的少年正用炭條寫“答在天下”,最後一“下”拖得老長,幾乎要掃到地麵。

風卷著碎雪掠過,炭灰簌簌落在他腳邊,像撒了把星子,落在他凍得發紅的腳踝上,竟不化。

“昭然。”柳明漪的聲音從身後傳來,藍布包裹還搭在臂彎,“你昨日說要焚書的灰,我讓阿阮翻了三車炭渣——尚衣局燒書的灰最細,混了膠不會散。”她遞過個粗陶甕,甕口用麻紙封著,指尖還沾著灰,“阿阮說,這灰裡有《勸學篇》的字,有《幼學瓊林》的句,都是燒不死的。”

林昭然接過陶甕,掌心觸到甕身的涼,內壁卻似有餘溫滲出,彷彿那灰仍在低語。

她望著牆根下仰頭看字的孩童,忽然笑了,笑得眼尾發澀:“柳姐,把這些灰混進新製的墨錠。三百個私學,一家送十錠。”她指節叩了叩陶甕,“他們燒的是書,我們種的是田——灰裡也能長出春苗。”

柳明漪低頭應了,轉身時袖角掃過牆根的陶碗,濺起幾點灰膠。

那女娃立刻撲過去,用陶片把濺出的灰刮回碗裡,嘴裡嘟囔:“彆浪費,能寫三個‘問’呢。”她的指尖沾著灰,卻小心翼翼,像捧著米粒。

“林公子!”

急促的喚聲驚飛了簷下的麻雀。

林昭然抬頭,見程知微從巷口跑來,月白色襴衫下擺沾著泥點,手裡攥著卷文書。

他跑得太急,到跟前時直喘粗氣,眉峰擰成個結:“剛從禮部抄來的試點回報……學政們都在使絆子。”

林昭然扶他在牆根石墩上坐下,接過文書展開。

紙頁微潮,墨跡邊緣暈開,像被夜露浸過。

程知微湊過來,指尖點著墨跡未乾的批註:“有的把‘私學資格認證’改成‘須有五品以上官薦’,有的讓私學弟子另立‘副冊’,說‘不算正經學籍’。江南道張大人還批了句‘野狐禪登不得大雅之堂’——”他頓了頓,聲音低下去,“小的查了,這些章程都是昨夜加急發往州縣的。”

“急什麼?”林昭然翻文書的手沒停,目光掃過“官薦”“副冊”等字眼,嘴角反而勾了勾,“程兄,可有人真把書講起來了?”

程知微一怔,從懷裡又摸出卷更薄的紙:“倒有四州——江南三州、江北一州,今早送來講學實錄。蘇州的老夫子帶著二十個娃在土地廟開課,盲童阿巧用觸讀譜背《策論》,比縣學的秀才背得還順……”他聲音漸高,“小的抄了四份,正想呈給您看——”

“呈什麼?”林昭然抽走那捲實錄,指尖重重按在“蘇州土地廟”四個字上,“把這四州的實錄編成《春苗錄》,每本夾一包灰墨。”她抬眼望瞭望牆上的“問”字,“由書驛以‘歲貢補遺’的名義,直送其餘八州學政案頭。阿阮早備好了空冊,隻等填進去。”

“可他們未必看——”

“不求他們看,求他們看見。”林昭然將實錄捲成筒,敲了敲程知微的掌心,“案頭擺著《春苗錄》,案下壓著灰墨包,他們批公文時,指尖蹭到灰,就會想起土地廟裡的讀書聲。”她笑了,眼尾的淚痣跟著動,“等他們的上司查政績,問‘私學試點如何’,他們總不能說‘沒看見’吧?”

程知微突然站起身,朝她深深一揖。

襴衫下擺的泥點蹭在青牆上,倒像朵歪歪扭扭的花:“林公子,小的這就去辦。”他轉身要走,又回頭補了句,“蘇州的盲童阿巧,說要給您繡個觸讀的‘春’字——她托柳姐帶話呢。”

林昭然望著他跑遠的背影,低頭摸了摸袖中那方瓦當。

瓦當上的紋路硌著掌心,像塊沒化的冰。

可不知怎的,她忽然想起今早沈硯之壓在藏書樓梁下的半頁殘紙——“道在問處”四個字,此刻該正落著簷角的雪吧?

**風穿宮牆,捲起一片薄雪,也掀動了相府東閣案頭的一角紙頁——那正是《春苗錄》中“蘇州土地廟”的記載。

沈硯之執筆凝視,窗外梅香浮動,恍惚間,他彷彿聽見泥牆下,有童聲在念:“問,天地所以立……”**

他記得自己十歲那年,抱著殘卷跪在縣學門外,卻被門吏一腳踢開:“你這野種也配念書?”

那日的雪,也落在這肩頭。

案頭的銅鶴香爐飄著沉水香,混著窗外梅香,熏得人發悶。

他記得三日前在藏書樓梁下塞殘紙時,孫奉遞來的香囊裡也有這股梅香——是民間繡娘用野梅乾縫的,說“能醒神”。

“相爺。”孫奉捧著端硯從內室出來,硯池裡還凝著昨夜未乾的墨,“您要的硯。”

沈硯之接過,指腹擦過硯邊的雲紋。

這方端硯是他二十歲中狀元時,老師送的“守正”之禮。

可此刻硯池裡的墨,卻比往日淡了些——許是昨夜批摺子到子時,墨研得太稀。

他蘸了蘸殘墨,筆尖落在《試點章程》副本上。

墨跡未乾的地方,“凡拒納持牌弟子者”幾個字正洇開,像片要漫開的雲。

筆鋒一頓,又添了半句:“其治下科舉成績,不予計入政績考評。”

孫奉悄悄抬眼,見他腕骨繃得發白,筆杆在指節間微微發顫。

墨跡滴在“考評”二字上,暈成個深黑的點,倒像顆落進紙裡的星子。

“去,把這章程抄三份。”沈硯之將筆重重擱進筆山,“一份送吏部,一份送禦史台,還有一份……”他望著窗外的梅樹,聲音輕得像歎氣,“送破廟。”

孫奉應了,將章程收進繡著星火紋的錦囊。

轉身時,袖角掃落案頭的《春苗錄》,一頁紙飄到地上。

他彎腰去撿,見那頁右下角用灰墨寫著行小字:“灰上種春苗,問處生燈火。”

林昭然回到破廟時,天已擦黑。

阿阮正坐在門檻上,用金線繡觸讀譜,針腳在暮色裡閃著微光,像螢火在布上爬行。

她聽見腳步聲,抬頭笑:“昭然,今日學坊的灰墨,夠寫多少個‘問’?”

“夠寫一整個春天。”林昭然蹲下來,幫她理著金線,“程兄說,蘇州的盲童要給我繡‘春’字。”

阿阮的手忽然頓住。

她摸到林昭然袖中鼓囊囊的瓦當,指尖輕輕一叩:“昭然,你聽見沒?”

“聽見什麼?”

“馬蹄聲。”阿阮側耳,嘴角揚起,“從相府方向來的,踏雪聲裡……有錦囊響。”

林昭然站起身,望著暮色裡漸遠的馬蹄印。

風卷著梅香撲來,她忽然想起沈硯之今日壓在梁下的殘紙,想起他肩頭落的雪,像經筵上飄進的梅花。

馬蹄聲近了。

馬蹄聲在破廟前的青石板上碾碎最後一片薄雪,孫奉翻身下馬時,繡著星火紋的錦囊在腰間撞出細碎的響,像星火墜地。

林昭然立在簷下,看他仰頭望了眼褪色的“補遺講”木匾,喉結動了動,終是沒說話,隻將錦囊遞來。

“相府新抄的章程。”孫奉的手指凍得發紅,錦緞邊緣還沾著相府東閣的梅香,“相爺說,‘凡拒納持牌弟子者,其治下科舉成績不予計入政績考評’。”他頓了頓,目光掃過廟內阿阮案頭的觸讀譜,聲音輕了些,“小的昨日替相爺研墨,見他在‘考評’二字上洇了滴墨——像顆星子落進紙裡。”

林昭然解錦囊的手微滯。

她早猜到沈硯之會用仕途利害倒逼執行,卻沒料到這墨痕裡藏著溫度。

展開紙頁時,指腹蹭過那團洇開的墨,彷彿觸到沈硯之握筆時微顫的腕骨。

“他這是把私學和科舉捆在一處了。”她抬眼望廟外飄雪,嘴角抿出個極淡的笑,“可光讓人‘容’還不夠,得讓人‘求’。”

阿阮摸黑走過來,針袋在腰間叮當作響:“昭然,你又在想什麼?”

“阿阮,若盲童能代師授課呢?”林昭然握住她微涼的手,“你教的觸讀譜,阿巧能背《策論》,其他盲童呢?”

阿阮的指尖在她手背上輕輕叩了三下——這是她們約定的“計數暗號”。

“七名。”她歪頭笑,“前日在土地廟,小六子用觸讀譜教三個小娃認‘人’字,他說‘手摸到這一橫一捺,就像摸到阿爹阿孃的肩’。”

林昭然喉頭發緊。

她想起蘇州那間漏風的土地廟,盲童們摸索著彼此的手掌認字,影子在泥牆上晃成一片。

“阿阮,你帶著這七名盲童,編套蒙學觸讀譜。”她將章程捲成筒,敲了敲阿阮的針袋,“讓他們當‘小先生’,去教更小的娃——私學缺的從來不是先生,是敢教的人。”

阿阮的繡針突然紮進掌心,血珠滲出來,她卻笑得更亮:“昭然,我昨夜剛用金線繡了‘師’字的觸讀譜,針腳粗些,小娃摸得清。”

廟門被風撞開,柳明漪抱著半匹月白綢子擠進來,發間沾著雪粒:“昭然,你要的‘小先生衣’有頭緒了!”她抖開綢子,襯裡密密麻麻繡著“問天地”“人之初”幾個大字,針腳粗密,掌心一摸便知,“繡娘說,襴衫襯裡貼著心口,小先生們念課時,字就焐在心上。”

林昭然指尖撫過“問天地”三個字的繡紋,絲線的溫度透過綢子傳來,像有人在胸口輕聲誦讀。

“好。”她將綢子遞給阿阮,“挑最耐洗的青布,做一百件。讓穿這衣的娃站在講台上,告訴所有人——私學的先生,就在他們中間。”

三日後,第一批“小先生衣”隨春雨抵達江南;七日,七名盲童啟程北上;第十三日,第一間竹棚講堂在山坳升起青布旗……

半月後,孫奉的馬蹄踏碎江南的杏花。

他裹著褪色的青衫混在鄉道上,遠遠便望見山坳裡飄起的青布襴衫。

那是間臨時搭的竹棚,七名盲童坐在土台上,其中一個正用觸讀譜摸著身邊小娃的手:“這是‘人’,左邊是阿爹的肩,右邊是阿孃的肩……”聲音清亮,像春溪破冰。

“放肆!”

一聲斷喝驚飛了竹雀。

孫奉縮到樹後,見穿緋色官服的縣令攥著半件“小先生衣”,火摺子在風裡忽明忽暗:“童子妄言,亂我教化!燒了!”

青布遇火騰起青煙,“問天地”三個字在火焰裡蜷成黑蝶。

孫奉摸向袖中早備的油紙包,趁人不察將半片殘衣按進泥裡。

他望著灰燼裡未燒儘的“師”字繡紋,忽然想起相府東閣那方“守正”端硯——硯底刻著“以民為秤”四個字,是老師當年用殘墨寫的。

歸京那日,孫奉將殘衣片與《春苗錄》並擺在沈硯之案頭。

沉水香混著殘衣上的皂角味,熏得人鼻尖發酸。

沈硯之拈起殘片,指腹蹭過“師”字的繡紋,忽然開口:“孫奉,你說……若我幼時也被這般燒掉?”

他的聲音輕得像落在宣紙上的墨點。

孫奉抬頭,見相爺眼尾的細紋裡凝著水光——那是他跟了十年,頭回見沈硯之露出這樣的神情。

三日後,工部的“修繕令”隨春風遍傳十二州:“各學宮須於三月內增設童蒙講堂,經費從科舉專項列支。”朱筆批紅的末尾,“沈硯之”三個字力透紙背,連“之”字最後一捺都壓得極重,像要在紙裡種棵樹。

林昭然是在江南的油菜花田邊接到訊息的。

阿阮帶著盲童們坐在新搭的磚台上,百名學童穿著“小先生衣”圍成圈,其中一個紮羊角辮的女娃正踮腳往牆上貼灰墨寫的“問”字。

官差的馬蹄聲由遠及近,宣讀聲撞碎了晨霧:“童蒙講堂設立令,著即執行!”

老農們圍過來,粗糙的手攥住林昭然的衣袖:“先生,這回是官家來求我們辦學了!”她望著磚牆上越貼越多的“問”字,忽然想起破廟牆根那個舉陶片的女娃——原來灰裡種的春苗,真能長成遮天的樹。

“昭然。”

程知微的聲音從田埂傳來,他的月白襴衫染著暗紅,手裡攥著塊木戳。

林昭然接過,見木戳上刻著“非官學不予錄籍”,紋路裡還沾著未乾的血:“他們在滁州打人了。學政說私學弟子是‘野種’,拿這戳子砸人……”

林昭然的指尖撫過木戳的血痕,遠處傳來學童們的齊讀聲:“問,天地所以立……”她望著磚台上阿阮含笑的側影,望著“小先生衣”上隨風飄動的繡紋,忽然笑了:“打吧。隻要孩子還在念‘問’字,火就不會滅。”

暮色漫進破廟時,林昭然蹲在地窖口,借著火摺子的光翻檢新送來的竹筒。

竹片上的血指印還未乾,七州三十二個名字在火光裡忽明忽暗。

她摸出塊灰墨,在最後添上“滁州·王二牛”,墨香混著潮濕的土味,像極了京郊學坊牆根那碗灰膠。

“昭然,該歇了。”阿阮的聲音從樓梯口傳來,“明日還要去看新搭的講堂。”

林昭然將竹筒收進陶甕,甕口的麻紙被風掀起一角,露出裡麵疊著的《春苗錄》。

她站起身,拍了拍衣上的土,望著地窖外漸起的夜色,輕聲道:“阿阮,明日多帶些灰墨——他們燒得越多,我們種得越密。”

風卷著遠處的讀書聲撲進來,吹得陶甕裡的竹片沙沙作響,像極了春苗破土的聲音。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