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破帷 > 第118章 屋漏見天光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破帷 第118章 屋漏見天光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林昭然蹲在槐葉前,指腹碾過炭灰,那灰還帶著餘溫,像碾過一捧將熄未熄的火種,細微的顆粒在麵板上刮出沙沙的響,彷彿有火星在指縫間劈啪輕爆。

夜風從破廟的簷角漏進來,帶著秋露的濕氣,拂過她裸露的手腕,激起一層薄栗。

更鼓聲已過三更,程知微的馬蹄聲早被巷口的霧吞沒,但他方纔說的“禁妄言令”四個字,卻像銅鈴懸在耳道深處,嗡嗡不絕——禮部要禁的不隻是唱本、星圖,連醫館傳方、喪家抄經、繡娘織譜,都要算成“**之學”。

她想起白日裡阿阮指尖輕撫星圖地磚時說的話:“看不見的人,耳朵最會記路。”若這令一下,那些靠耳朵辨階、靠指尖識紋的人,都將被封進黑箱裡,連呼吸都得噤聲。

“昭然兄?”盲童的歌聲漸歇,一個小小身影摸索著靠近,手指勾住她的衣擺,像幼貓攀住枝條。

那手溫軟,掌心卻已有細繭,是常年摸線、撚針磨出的印痕。

林昭然握住那隻小手,繭子蹭過孩子指節,觸感粗糲又溫熱,像摸到一截新生的藤蔓。

她忽然想起老周在獄中說的那句:“炭粉遇火則燃,遇水則墨,遇土則藏。”——禁令是水,可水隻能淹,淹不住人心要冒的泡。

她抬眼望向後堂,柳明漪的繡繃還掛在梁上,月光透過破窗斜斜切進來,像一柄冷銀的刀,割開黑暗。

繃上未完成的並蒂蓮投下蛛網似的影子,在風中微微顫動,彷彿隨時會掙脫絲線,飛入夜空。

“去把柳娘子請來。”她對小娃輕聲道,聲音低得像風吹過草尖。

後堂很快傳來細碎的腳步聲,柳明漪裹著件青布衫,發間還彆著未收的銀簪,針腳在月光下泛著冷光,像一粒不肯睡去的星子。

“可是要改壽衣的花樣?”

“不是改花樣,是要借花樣做文章。”林昭然拉她在草蓆上坐下,草蓆粗糙,摩擦著裙裾,發出沙沙的輕響,“禮部要禁‘**之學’,我們便說他們禁錯了——繡孃的祖傳圖譜,怎麼能算‘**’?柳娘子,你去聯絡金陵城三十家繡坊,讓她們聯名上書,說‘女紅正典未明,祖傳紋樣被誤作異文’,求官府‘勘定正統’。”

柳明漪的銀簪晃了晃,眼底浮起笑意,像月光落入深潭:“您是要他們來查?查得越細,咱們的東西越得刻進官譜裡。”

“正是。”林昭然指節叩了叩草蓆,聲音沉實,“他們要立規矩,我們便請他們來定——定下的規矩,便是鐵律。”

柳明漪起身時,發間銀簪碰響了繡繃,繃上的並蒂蓮在風中輕顫,絲線交疊的影子在牆上晃動,像一場無聲的私語。

林昭然望著她的背影消失在簾後,又喊住正收拾星圖地磚的程知微:“你明日去工部找周女史,把‘觸讀譜’和‘灰墨方’夾進《女紅正典》修訂草案裡。記得在附錄加一句‘據《西域圖誌》殘卷,漢代已有盲文織錦’。”

程知微的筆袋在腰間叮當作響,玉墜與銅環相擊,發出清越的脆響。

“可《西域圖誌》殘卷……”

“我知道是你抄的。”林昭然從袖中摸出半塊炭,在磚上畫了道古拙的紋路,炭粉簌簌落下,像灰蝶振翅,“世家最認‘古製’二字,他們若說這是偽,便是在打自己‘尊古’的臉。”

程知微低頭盯著那道磚紋,喉結動了動,彷彿吞下了一塊灼熱的炭。

他將筆袋係緊,轉身時帶起一陣風,吹得供桌上的殘香忽明忽暗,一縷青煙歪斜著,像在掙紮。

三日後的早朝,沈硯之在值房翻到那疊繡孃的聯名書時,硯台裡的墨汁正泛著冷光,像凝結的夜。

孫奉捧著茶盞立在廊下,看自家大人的眉峰微微一蹙,又舒展成極淡的弧度——這是要“勘定”的意思。

禮部的議典堂裡,檀香熏得人頭腦發沉,香煙嫋嫋盤旋,像纏繞的舊夢。

主司大人拍著案幾:“盲文織錦?從未聽過!分明是妖異之術,該刪!”

沈硯之的指尖在《女紅正典》草案上停住,停在“觸讀譜”三個字前,紙麵微糙,墨跡沉實。

他抬眼看向堂中懸著的壽衣——正是那日從繡坊抄來的,星圖用金線繡在襯裡,針腳細密如星軌,在香霧中隱隱發亮。

“孫奉。”他喚了一聲,聲音不高,卻穿透了沉香,“去將庫房裡的三萬件同類繡品賬冊取來。”

孫奉應了,轉身時瞥見大人袖角露出半截絹帕,正是前日在禦花園拾到的——林昭然遺落的,帕角繡著株石竹,邊上用炭筆寫了句“屋漏見天光”。

賬冊摞上案時,主司大人的額頭滲出細汗:“三萬件……這、這成何體統!”

“體統?”沈硯之翻開《先秦禮器圖錄》,指腹劃過其中一頁,紙麵發出細微的摩擦聲,“《考工記》載‘百工之事,皆聖人之作也’,若先秦無此製,誰能斷言?”他合上圖錄,聲音像冰棱敲在玉案上,“凡有古製可溯者,暫列附錄,三年後議廢。”

堂外的風掀起窗紙,漏進一線天光,正落在壽衣的星圖上,金線驟然亮起,彷彿星群蘇醒。

孫奉望著那片光,忽然想起前日在秦淮河畔聽到的盲女彈唱:“星落獄牆根,墨染壽衣紋……”

林昭然是在第五日午後得知訊息的。

程知微掀簾進來時,衣襟還沾著工部的朱印,眼睛亮得像淬了火的劍:“附錄暫存!禮部批了!”

她正替阿阮整理盲童們新織的“觸讀譜”,線團在膝頭滾了滾,靛藍的絲線纏繞在指間,觸感柔韌,像活的藤蔓。

指尖撫過繡線上凸起的“禮”字,又摸到“仁”,再摸到“學”——這些字曾經藏在壽衣裡、獄牆上、茶肆的唱調裡,如今終於被刻進了官修的典冊。

“阿阮。”她轉頭喚那個盲女,“明日帶孩子們去染坊,選最牢的靛藍。”

阿阮的手在空氣中頓了頓,忽然笑出聲,像春風吹開了結霜的窗:“要染新的‘觸讀譜’?”

林昭然望著窗外掠過的紙鳶,鳶尾拖著的絲線在天空劃出細細的痕。

她想起沈硯之批的“三年後議廢”——三年,足夠讓這些“附錄”在民間生根,足夠讓更多“屋漏”變成“窗”,讓更多“天光”照進來。

“去染吧。”她輕聲道,“染最濃的顏色。”

林昭然指尖還沾著靛藍染汁,程知微的聲音撞進染坊時,她正替阿阮係緊繡線團的麻繩。

小吏的靴底碾過青石板,帶起一陣風,吹得晾在竹竿上的“觸讀譜”嘩啦作響——那些凸起的“禮”“仁”“學”字在風裡搖晃,像一串會說話的鈴鐺。

“附錄暫存!禮部批了!”程知微的喉結上下滾動,朱印在他衣襟上洇開個紅莓似的印記,“主司大人拍案說‘暫列附錄’,沈閣老翻著《考工記》補了句‘古製可溯’,連壽衣星圖都算進典冊了!”

阿阮的手突然攥緊了線團,繡針“叮”地掉在染缸沿,濺起一星靛藍。

她盲眼微顫,嘴角卻往上翹得像月牙:“昭然姐姐,前日教孩子們背的‘我非學新,乃複古’,原是要刻進官譜裡的?”

林昭然替她撿起針,針尖在陽光下閃了閃,像一粒不肯熄滅的星火:“官府要立規矩,咱們便把民間的活計變成規矩的骨頭。”她轉身時,靛藍染液在木盆裡蕩開漣漪,倒映著她眼底的光,“阿阮,明日起教盲童們‘考據課’——背《考工記》裡的百工條目,背繡娘口述的三代紋樣,就說‘這是老祖宗傳下的正典’。”

“好!”阿阮摸索著抓住她的手腕,掌心還沾著染汁的涼,“我讓孩子們用繡線把經文編進圍脖,冬天戴著,摸到字就想起‘古製’。”

柳明漪掀簾進來時,發間銀簪挑著半片未收的月光。

她懷裡抱著卷竹帛,竹節上還留著刻刀的新痕:“各州繡坊的碑樣送來了,我讓人在碑頭加了‘正統在此,官府認證’八個字。”竹帛展開,“女紅圖譜”的刻痕深淺不一,最深的地方浸著硃砂,像血寫的契約。

“刻碑要立在繡坊最顯眼處。”林昭然的指尖劃過“觸讀譜”三個字,觸感粗糲而堅定,“百姓信官府的印,更信自己的手——他們拓碑時,指尖會記住這些字,舌頭會傳開這些字。”

柳明漪將竹帛卷緊,銀簪在鬢邊劃出利落的弧:“我這就差人送碑模去揚州、蘇州,七日後各州繡坊門前都會豎起新碑。”她轉身要走,又回頭補了句,“方纔在巷口聽茶肆的說書人改了話本,說‘禮部大人勘定正典,繡孃的針腳比聖人的墨更真’。”

林昭然望著她的背影消失在染坊外,忽聞院外傳來“沙沙”的拓印聲。

探頭望去,幾個老婦正踮腳摸著新立的碑樣,懷裡揣著麻紙和墨輥——原來早有百姓聞風而來,染坊外的青石板上已鋪了一地墨跡未乾的拓本,“正統在此”四個字被拓得濃墨重彩,像一團團燒不儘的火。

七日後,孫奉撐著油傘立在蘇州繡坊前時,雨絲正順著傘骨滴在碑座上。

他望著老儒顫抖的手撫過“觸讀譜”的刻痕,胡須上沾著雨珠:“老朽教了三十年《五經》,竟不知民間的繡花樣裡藏著活的《考工記》!”老人掏出手帕擦碑,帕子上的補丁疊著補丁,“這碑立得好,立得比孔廟的碑更熱乎!”

孫奉摸了摸袖中沈硯之昨日塞給他的錦帕——帕角的石竹還帶著熏香,邊上的“屋漏見天光”被他反複摩挲得發毛。

他低頭記錄著百姓的話,硯台裡的墨被雨水打濕,暈開一片模糊的“活經”二字。

紫宸殿的雨絲比蘇州細。

沈硯之立在窗前,看雨水順著破瓦滴進銅盆,“叮咚”“叮咚”,像極了那日禮部議典堂外的風聲。

孫奉的彙報還在耳邊:“老儒說‘活經’,孩童摸碑笑,連賣炊餅的老婦都要拓一張‘女紅正典’貼在灶間。”

“大人,可要傳工部來修那處漏瓦?”孫奉望著殿角搖搖欲墜的瓦當,雨水正順著裂痕滲進殿內,打濕了禦案上的《女紅正典》草案。

沈硯之的指尖停在草案“附錄”二字上,那裡有他朱筆批的“三年後議廢”。

雨絲忽然斜斜飄進窗,打濕了他的衣袖,卻也照亮了殿角的破瓦——天光正從那裡漏進來,在銅盆裡碎成一片銀鱗。

“不修。”他輕聲道,目光追著那縷天光,“屋漏處,才見天光。”

林昭然是在第九日午後見到那方碑的。

江南的雨剛停,青石板上還積著水窪,倒映著灰藍的天。

孩子們赤著腳圍在碑前,用手指臨摹“觸讀譜”的刻痕,指尖沾著墨,笑聲清脆如鈴。

有個紮羊角辮的小娃抬頭,指尖沾著墨:“昭然哥哥,這字摸起來像阿孃的手。”

她蹲下身,握住那隻沾墨的小手,掌心傳來溫熱與粗糲的混合觸感:“阿孃的手傳下的,就是老祖宗的手傳下的。”

風掀起她的衣擺,袖中忽然一沉——柳明漪不知何時縫進一枚瓦當,粗糲的陶土上刻著個“問”字,邊緣還留著刻刀的毛刺,像未完成的叩問。

抬頭時,破廟的屋隙正漏下一縷陽光,照在梁上的《心燈圖》去名版上。

那幅圖她讓人隱去了所有姓名,隻畫了百盞燈,燈影交疊處不見一人,卻亮得晃眼。

她伸手去觸那縷光,指尖即將碰到燈影時,程知微的馬蹄聲撞進廟門。

“昭然兄!”程知微翻身下馬,腰間的筆袋撞在碑座上,“宮中秘傳,沈閣老病倒了……”他從懷裡掏出個紫檀匣,匣麵雕著雲紋,鎖扣上還沾著藥香,“他遺言要見‘補遺講’主,說是……要見點燈的人。”

林昭然的指尖停在光中,陽光穿過指縫,在紫檀匣上投下細碎的影。

她望著程知微發顫的眼角,忽然想起那日禮部議典堂外的天光,想起沈硯之批“附錄”時,袖角露出的石竹帕。

“他要見的,是林昭然,還是那個點燈的人?”她輕聲問,聲音被風卷進破廟的漏瓦,散在百燈交映的光影裡。

程知微將紫檀匣輕輕放在她掌心,木匣的溫度還帶著他體溫的餘溫。

林昭然望著匣上的雲紋,忽然聽見遠處傳來盲童的歌聲——是阿阮教的“考據課”,孩子們正用繡線般清亮的聲音念:“我非學新,乃複古……”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