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破帷 > 第152章 她走後,路自己長了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破帷 第152章 她走後,路自己長了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晨霧散得徹底,林昭然的藍布包裹隨著步伐輕晃,撞在腿彎處,布麵粗糙的紋理蹭著她小腿的麵板,留下一道道細微的癢意。

她原以為步行出城會遇冷——畢竟三日前她還是詔獄裡的罪臣,可剛過護城河橋,便有婦人抱著繈褓擠上前來,往她手裡塞了個熱乎的炊餅。

那溫度像一團暖雲,透過粗布帕子直抵掌心,麥香混著柴火氣撲鼻而來,還帶著一絲微鹹的汗味。

“姑娘……”那婦人袖口沾著靛藍染漬,指節粗糲,是城南染坊常年浸染留下的印記,“我家小女總說想聽你講‘女子亦能識字’,前日裡被她爹打了手心,現在還攥著塊碎瓦片在院牆上畫字呢。”話音未落,遠處傳來挑水少年扁擔吱呀的節奏,橋頭茶棚裡說書人正拍醒木:“列位看官,今日講一樁奇事——林先生出獄,百姓爭迎!”

程知微在旁要攔,林昭然卻先接了炊餅。

溫熱從指尖蔓延至腕骨,她忽然想起獄卒昨夜送來的那碗熱粥——也是這樣的溫度,這樣的樸實,連碗沿那一道豁口都像極了此刻炊餅邊緣焦脆的裂痕。

她低頭咬了一口,穀物的粗糲感在舌尖碾開,喉間泛起一陣久違的踏實。

“嬸子,等我走到染坊那條街,你讓小女帶著瓦片來,我給她在牆上畫個大的。”

婦人眼眶立刻紅了,一抹淚滑進皺紋深處,她退開時腳步踉蹌,鞋底踩碎了一片枯葉,發出輕微的“哢嚓”聲,像是某種無聲的誓言落地生根。

人群裡不知誰喊了句“林公子要講三問”,聲音如石投湖,圍觀的人便像被春風吹開的麥浪,窸窣作響地從橋邊往城外湧去。

腳步踏在青石板上,彙成一片低沉的潮音;孩童追跑時笑聲清亮,像風鈴掛在簷角。

程知微湊過來壓低聲音:“昭然姐,柳明漪的訊息傳得比咱們腳程還快,方纔我看見茶棚裡的說書人在抄‘隻答三問’的木牌,墨汁還沒乾。”

林昭然摸了摸腰間的《民聲錄》,那捲被沈硯之深夜抄錄的書,此刻正貼著她的心跳,皮革封麵微微發燙,彷彿也感知到了這人間的脈動。

她原計劃是低調行路,可當看見路邊賣菜的老翁踮腳張望,竹筐裡的蘿卜滾落也不顧,挑水的少年把扁擔豎在牆根,赤腳站在泥地上伸長脖子——她便明白:有些火,一點就著。

“隨他們傳吧。”她低頭踢開腳邊的碎石,石子滾入溝渠,濺起一點塵灰,“若真要阻,昨天城門守衛就不會悄悄解了我的鐐銬。”

程知微一怔,目光落在她腕上那圈淡紅印子——晨光照著,像朵褪了色的桃花,邊緣微微泛紫,觸之仍有微麻的痛感。

行至三十裡外的驛站時,日頭已爬到中天,陽光灼在瓦簷上,反射出刺目的白光。

蟬鳴嘶嘶,攪動著空氣裡的熱浪。

林昭然剛在簷下歇腳,汗水順著額角滑落,滴在衣領處洇開一圈深色。

便見七八個孩童從驛站後巷跑出來,最小的那個捧著半塊粗陶沙盤,邊沿還沾著濕泥,指尖已被曬得發白脫皮。

“先生!”紮著羊角辮的女娃搶先跪下,膝蓋磕在地上發出悶響,“我阿爹說您會教‘人字’,可他不識字,隻說‘人’是兩條腿……”

沙盤裡的濕泥被曬得半乾,表麵結了一層薄殼,踩上去咯吱作響。

林昭然蹲下身,從程知微懷裡摸出截炭條——那是昨夜燒儘的鬆枝尖,握在手中微涼而粗糙。

她手腕輕轉,先畫了撇,又勾了捺,炭灰簌簌落下,像一場微型的雪。

“人字不是兩條腿,”她抬頭,看見孩童們亮晶晶的眼睛,映著天光與字痕,“是兩個人,互相扶著。”

“那……從哪起筆?”羊角辮女娃伸出臟乎乎的手指,指甲縫裡嵌著泥,顫巍巍要碰那未乾的字跡。

林昭然握住她的手,將炭條塞進她掌心:“從心起筆。”

風忽然大了,捲起驛站前的酒旗,獵獵作響,布帛摩擦旗杆的聲音像一句重複的誓言。

圍觀的百姓原本擠在柵欄外,此刻卻靜得能聽見炭條擦過泥麵的沙沙聲——那是一種近乎虔誠的寂靜,連呼吸都放輕了。

有個戴鬥笠的老丈摸出隨身的鐵鑿,蹲在石階邊“叮叮”鑿著,火星偶爾迸起,在陽光下一閃即滅。

等林昭然直起腰時,“從心起筆”四個淺痕已嵌進青石板,被陽光曬得發亮,指尖撫過,凹凸分明,如同大地自己長出的文字。

“昭然姐。”程知微遞來水囊,喉結動了動,嗓音略啞,“方纔驛站的驛丞說,今晚要騰東廂房給咱們。我去看過,牆上有前月的題詩,被人用泥糊了,新寫著‘林氏過此’。”

林昭然沒接水囊。

她望著石階上的鑿痕,想起昨夜在獄中,沈硯之留下的那片枯葉。

葉脈清晰如刻,組成的“天亮了,門自己走”,此刻正隨著孩童們的笑聲,在風裡輕輕搖晃。

相府的梧桐葉卻落得早。

它打著旋兒,落在沈硯之剛摔下的邸報上,恰好蓋住“縣令親迎林氏”幾個字。

他拾起葉子,指尖撫過乾枯的脈絡,忽然笑了:“她倒是走得比我預料的更快。”

就在青石階上的“從心起筆”被陽光曬得發亮時,長安西市的一角,老畫師正顫抖著手,把炭條落在絹帛上。

他照著說書人口述的情景描摹:泥地上歪斜的“人”字,孩童踮腳追痕,林昭然蹲著的身影背後,彷彿有光自地底升起。

孫奉接過畫軸,凝視良久,忽然提筆在角落添了一行稚拙小字:“她不教,我們自己學。”

夜露漸重,馬蹄踏碎月影。

林昭然回望身後官道——白日裡人群追隨的身影早已散去,唯有風卷著炭灰的氣息,一路跟到了荒徑儘頭。

十裡外那座坍圮的山神廟,門扉半懸,像一張欲言又止的嘴。

是夜,她宿於此。

廟門缺了半扇,月光漏進來,在供桌上鋪了層霜,涼意沁入衣襟。

她剛閤眼,便聽見後殿傳來爭執聲:“這頁是我先抄的!”“你錯了‘仁’字,該我改!”

推開門時,兩個少年正扭作一團。

一個穿著補丁摞補丁的短褐,另一個腰間係著褪色的儒生長衫。

短褐少年懷裡緊抱著本木版書,封皮寫著《童蒙問津錄》,墨跡暈開,“童”字的豎筆斷成兩截,像一道未愈的傷。

“都鬆手。”林昭然的聲音不大,卻像塊壓艙石,落進喧嚷的艙底。

兩個少年僵了僵,同時鬆開手。

短褐少年的書“啪”地掉在地上,她彎腰拾起,見內頁的“禮”字多了一點,像眼淚墜在眼角;“義”字少了一橫,倒像是孩童的塗鴉。

“這書……是我阿爹用燒火的木板刻的。”短褐少年攥著衣角,聲音發顫,“他說林先生的書金貴,可咱們買不起紙,隻能刻在木頭上。”

儒生長衫的少年紅了眼:“我替他改錯彆字,他偏說我要搶書!”

林昭然摸出懷裡的炭筆,在供桌上鋪了張舊黃曆。

她先在“仁”字旁畫了個圈:“仁字的豎要直,像人挺直腰板。”又在“禮”字邊添了點:“這一點是敬,要輕,像蝴蝶落花瓣。”最後在“義”字下補了撇:“這一撇是擔,要重,像挑山工的扁擔。”

兩個少年湊過來,短褐少年的手指蹭過炭痕,小聲道:“先生,我們……我們爭的不是書。”

“是光。”林昭然替他擦掉臉上的泥,指尖觸到少年臉頰微顫的肌肉,“可光從不獨照一人。”

月光漫過廟牆時,短褐少年突然跑了出去。

再回來時,他抱了半塊石灰,儒生長衫的少年舉著根斷了頭的掃帚。

兩人踮著腳,在牆根刷出一片白,石灰粉飄散在空中,像一場無聲的雪。

林昭然握著炭筆,在白灰上畫了個大大的“問”字——橫折鉤像張開的臂彎,豎筆直貫牆底,筆鋒收處,餘灰簌簌而落。

“這是‘問’。”她望著兩個少年發亮的眼睛,聲音輕卻堅定,“不懂就問,問了再學,學了再教。”

次日清晨,林昭然背起藍布包裹時,那麵牆已爬滿歪歪扭扭的“問”字。

有的歪斜如醉漢,有的用力過猛劃破石灰層,露出底下暗紅的土磚。

有個更小的孩童踮著腳,在最高處畫了個圓圈,說那是“問”的眼睛。

離廟三裡時,程知微突然勒住馬。

他望著遠處山道揚起的煙塵,皺眉道:“昭然姐,這兩日總覺得……有人跟著。”

林昭然順著他的目光望去。

晨霧未散,煙塵像條淡墨的線,時隱時現。

她摸了摸腰間的《民聲錄》,聽見自己的心跳混著馬蹄聲,一下,一下,敲著未可知的遠方。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