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帷 第162章 光在縫裡走
林昭然的肩窩又開始抽痛了。
那是三年前在碼頭上被潑皮推搡時撞在石階上的舊傷,每逢陰雨便像有根鏽針在骨縫裡攪,**濕冷的寒意順著脊椎爬上來,彷彿鐵釘在血肉間緩慢擰轉**。
她蜷在竹蓆上,聽著窗外雨絲打在青瓦上的碎響——**先是細密如蠶食桑葉,繼而彙成一道道滑落簷角的水線,敲出斷續的滴答聲,像是更漏走到了無人傾聽的時辰**。
手指無意識地摳著床沿——粗糲的木刺紮進掌心,倒比肩頭痛得實在些;**那點銳利的觸感反而讓她清醒,麵板裂開微小的口子,滲出的血珠黏在指腹,溫熱又帶著鐵鏽味**。
“阿昭?”柳明漪端著藥碗進來時,正見她額角浸著冷汗,右手死死攥著衣襟,“可是傷處又發作了?”
“不打緊。”林昭然扯出個淡笑,卻在觸到藥碗的瞬間倒抽冷氣——柳明漪的指尖涼得像浸過井水,碰著她發燙的手背,反讓那痛意更灼了幾分;**那一瞬,她幾乎聽見自己骨頭裡發出細微的劈啪聲,如同凍裂的枯枝**。
她望著案頭拆到一半的舊衣,粗麻裡襯被拆成尺餘見方的布塊,邊緣還掛著幾縷斷線,“明漪,炭筆在枕下。”
柳明漪的手頓了頓。
她跟著林昭然三年,自然知道這粗麻裡襯原是老乞婆當年裹傷用的,針腳歪歪扭扭,布麵還留著洗不淨的血漬。
可此刻林昭然的目光落在那布上,倒像望著什麼傳世的素絹,“要寫什麼?”
“《童蒙問對》。”林昭然撐起半坐,左手按住肩窩,右手捏著炭筆懸在布麵上方。
炭灰簌簌落在麻線上,“第一則,問:‘日為何升?’答:‘因光要照見未識之物。’”
筆尖落下時,她的手腕突然發顫。
炭筆在“照見”二字上拖出條歪斜的線,像道被風雨打歪的虹。
柳明漪想扶她,卻被輕輕推開——林昭然的指甲掐進掌心,將那股疼意咬碎在齒間,重新補上“見”字的最後一捺;**指甲縫裡滲出血絲,混著炭灰,在掌心留下暗紅與墨黑交織的印記,像某種秘寫的符咒**。
“第二則,問:‘學為何物?’”她的聲音輕得像要融在雨裡,“答:‘學是拆了牆的窗,碎了罐的鹽,化了簽的藥——’”說到“碎了罐”時,她忽然笑了,“程知微那家夥,定是早想好要把字刻在鹽罐底了。”
布麵漸漸爬滿炭色的小字。
林昭然寫得極慢,每寫一句便歇半日,指節因用力發白,卻始終不肯停筆;**呼吸淺促如風穿隙,每一次吸氣都牽動肩窩深處的鈍痛,但她仍以肘抵膝,穩住顫抖的手腕**。
直到窗外傳來更漏聲,她才停在第三則的“答”字上,炭筆“啪”地掉在床沿——那“答”字隻寫了半撇,像隻欲飛的蝶。
“明日有個病癒歸鄉的學子。”她將粗麻布疊成四方塊,塞進舊衣內襯,用針腳歪歪扭扭縫好,“你把這衣裳交給他,說‘穿它走路,字就在風裡’。”
柳明漪接過衣裳時,觸到布塊下凸起的字跡,忽然想起前日那小丫頭舉著的破瓦罐——原來光可以透紙,字可以附瓦,如今連粗麻衣裳都成了載道的舟;**那布料粗糙紮手,可指尖撫過那些凹陷的筆畫,竟生出一種奇異的溫潤,彷彿文字本身有了體溫**。
她望著林昭然泛青的唇色,喉頭哽了哽:“阿昭,你這樣……”
“總要有人把火種揣在懷裡。”林昭然靠回床頭,閉上眼時睫毛輕顫,“他燒得完書,燒不完縫在衣裡的字;堵得住鼓,堵不住走路時帶起的風。”
半月後的晌午,秋陽斜照簷角,蟬鳴歇了,隻餘風穿廊。
林昭然正倚窗咳嗽,孫奉掀簾進來,靴底沾著新泥:“先生,程主事的信。”
信是塊碎陶片,背麵用硃砂寫著極小的字:“地書成。鹽罐刻字,碎時自現;藥簽藏文,煎時見真。”她摩挲著陶片邊緣,忽聞院外傳來孩童的嬉鬨聲——幾個小乞兒追著跑過,其中一個的粗布短打在風裡揚起,露出內襯若隱若現的炭痕;**那痕跡一閃即逝,卻像一道微弱的電光掠過心尖,激得她指尖一顫**。
柳明漪從廊下轉來,手裡捏著半片曬乾的藥渣,“村童拆了衣線,得了字紙;老塾師依著設課,叫‘行路書’。”她攤開手,藥渣拚成個歪歪扭扭的“學”字,“有位農婦把這‘學’字供在灶前,說比灶王爺還金貴。”
林昭然望著那“學”字,忽然劇烈咳嗽起來。
血沫濺在陶片上,將“地書”二字染得發紅。
那抹殷紅順著陶紋蜿蜒而下,竟像極了當年南荒學堂牆上,她用硃砂寫下的第一個“教”字。
而此刻,千山之外,同一天夜裡,京城細雨初歇,銅壺滴漏遲了一刻。
沈硯之正伏在案前。
燭火映得講稿上的硃批發亮,“錯的字,也是問的腳印”幾個字被他用墨筆圈了又圈。
幕僚昨日回的話還在耳邊:“林先生咳血三日,校對時全憑耳聽口記,心錄成文。”他望著地圖上星羅棋佈的標記——“醒鼓”在楚地,“字衣”過吳河,“地書”入蜀道,每處標記旁都注著“傳於婦孺”“藏於鹽罐”“融於藥汁”。
筆架上的狼毫懸在半空,他原本要寫“嚴令禁絕”,筆尖卻在“禁”字上頓住。
窗外忽然傳來更鼓聲,沉厚的“咚”響撞在窗紙上——那節奏他再熟悉不過,正是南荒的寅時三刻鼓。
“這鼓,怎麼也到京了?”他輕聲問,卻無人應答。
燭芯“劈啪”爆了個花,將“觀其言,察其流”幾個字映得忽明忽暗。
林昭然是在入秋時燒起來的。
柳明漪摸著她滾燙的額頭,見她蜷在薄被裡,唇瓣乾裂得起皮,卻仍在喃喃:“民智如水……疏則潤……”她餵了半盞溫水,林昭然突然抓住她的手腕,力氣大得驚人,“明漪,把《講錄》……縫進裡衣……”話音未落,又陷入昏迷。
夜更深時,雨絲又落下來。
柳明漪守在床前,望著林昭然因高熱而泛紅的耳尖,忽然想起她拆舊衣那晚說的話:“光在縫裡走。”
此刻月光從窗紙的細縫漏進來,正落在她緊攥的手背上——那裡還沾著未擦淨的朱墨,像道不滅的光。
風穿過堂屋,吹動案頭殘稿,一張紙角翻起,露出底下密密麻麻的批註。
柳明漪輕輕按住它,彷彿怕驚擾了什麼。
她終於明白:阿昭從不曾指望大火燎原。
她隻願做那根劃破黑暗的火柴,哪怕燃儘自己,也要讓一點火星,鑽進布的縫、罐的底、藥的渣、孩子的夢。
——光不在天上,光在縫裡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