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帷 第64章 典自民間出
天光未亮,晨霧尚未散儘,韓霽的身影便如一道融於灰暗的影子,悄無聲息地出現在林昭然的書房。
濕冷的霧氣順著門縫滲入,裹挾著庭院中殘葉腐土的氣息,燭火在窗紙上投下他微顫的輪廓,燈芯“劈啪”輕響,彷彿為這寂靜添上一聲低語。
他帶來的,是西市最新的訊息。
“公子,西市的百姓們自發集資,在井欄邊立了一方碑。”韓霽的聲音壓得很低,卻難掩其中的一絲激動,話音撞在書房斑駁的牆麵上,又悄然沉入地毯般的寂靜,“碑上無字,隻仿照公子的手影,請石匠刻了三個深淺不一的手印,百姓們稱它為‘心典碑’。”他說話時,指尖不自覺地摩挲著腰間的舊布囊,那是他母親留下的遺物,如今也沾上了西市塵土的微腥。
林昭然正在擦拭他那張舊琴,指尖拂過琴麵,觸感如撫過冬日枯枝,涼而粗糲。
聞言,動作隻微不可察地一頓,琴絃餘震輕顫,嗡鳴如歎息,隨即恢複了平穩。
他沒有回頭,目光依舊落在琴絃上,彷彿在看一盤深遠的棋局。
窗外,遠處傳來更夫收鑼的餘音,悠悠蕩蕩,像是時間在低語。
“心典碑……”他低聲咀嚼著這三個字,唇角逸出一絲若有若無的笑意,如同晨霧中悄然綻開的一縷光,“他們倒會取名字。”
“我們是否要出麵乾預?”韓霽問道,聲音裡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緊張,彷彿怕驚擾了這方寸間的靜謐。
“不必。”林昭然終於放下擦琴的軟布,轉過身來,指尖殘留著桐木的微澀,“水滿則溢,我們若助,反倒落了痕跡,成了官府口中的‘煽動’;我們若阻,更是傷了這股自發的民心。你隻需派人,日夜守在那碑旁,不必現身,隻需將所有在碑前駐足之人的言行,一字不漏地記下來。”
韓霽領命而去,腳步輕如落葉,消失在庭院漸濃的霧色中。
林昭然的決定是對的。
那方無字的石碑,彷彿擁有某種奇異的魔力,成了整座京城最獨特的一道風景。
它不記錄功德,不銘刻聖諭,卻像一塊巨大的磁石,吸引著那些被遺忘、被壓抑的心。
僅僅三日,韓霽帶回的記錄便厚了數寸,紙頁邊緣已被指尖磨得發毛,墨跡深處還沾著西市井邊的露水氣息。
碑前發生的一切,遠超林昭然的預料。
最初隻是百姓的叩拜與祈願,香火燃起時,青煙嫋嫋,混著粗紙燒焦的苦味,孩童的哭聲與老婦的禱詞在晨風中交織。
漸漸地,坊間的耆老們開始在碑前聚集,他們坐在石階上,腳邊放著粗陶茶碗,碗沿豁口處還沾著昨夜的茶漬。
他們不再隻是沉默地看著,而是開始商議。
一份不成文的“講約”在人群的低語中誕生了:“凡我坊中,有欺淩老弱、打罵孩童者,鄰裡共斥之;有阻礙子女向學、不使其識字者,眾人共勸之;有不敬師長、出言羞辱教書先生者,全坊共鄙之。”
這“講約”如同一顆投入靜水湖中的石子,激起的漣漪迅速擴散。
緊接著,一些家境尚可的商戶,自發成立了“學助會”,每日輪流送出幾鬥米、幾捆柴,供給那些交不起束脩的寒門學童。
他們說:“心典碑教我們的是公理,公理的第一條,就是讓娃兒們有書讀。”柴火堆在井欄旁,劈啪作響,火星躍起如螢,映在孩子們凍得通紅的小臉上。
風聲很快傳到了官府的耳朵裡。
城南巡檢司的程知微奉命帶人前往西市,意圖拆毀這“私立之碑”。
差役們舉起鐵錘,正欲砸下,坊中一位白發蒼蒼的老者顫巍巍地跪倒在地,擋在碑前,他身上的粗布衣襟已被露水浸透,貼在嶙峋的肩骨上。
他身後,黑壓壓跪下了一片街坊,塵土沾在他們膝蓋的破洞上,有人低聲啜泣,有人緊握拳頭,指節發白。
老者涕淚縱橫,嘶聲喊道:“官爺!此碑不刻官文,不頌聖德,它刻的是我們老百姓心裡那點公道和天理!你們要砸,便先從我這把老骨頭上砸過去!”
差役們遲疑了。
他們手中的鐵錘,砸得碎石頭,卻砸不碎這跪倒一片的民心。
程知微看著那三個深刻的手印,又看看那一雙雙或哀求、或倔強的眼睛,沉默良久,最終一揮手,帶著人馬悄然退去。
風掠過碑麵,捲起幾片枯葉,輕輕貼在手印的凹痕上,宛如無聲的祭禮。
此事當晚便由韓霽詳儘地報給了林昭然。
也就在當夜,另一位意想不到的訪客,敲響了林昭然的門。
是守拙。
這位前朝遺老,須發皆白如霜雪,身上那件褪色的青袍袖口已磨出毛邊,袖口還彆著一枚鏽跡斑斑的銅扣——那是前朝學政的徽記。
他抱著一卷破損不堪的古籍,腳步蹣跚,卻每一步都踏得極穩,彷彿怕驚擾了懷中沉睡的曆史。
“公子,我聽聞了西市之事,連夜翻檢舊藏,終有所得。”他將古籍攤開在林昭然麵前,指尖輕顫,卻精準地指向其中一頁泛黃的紙張,上麵有“民典錄”三字條目,墨色斑駁,卻字字如釘。
“前朝末年,亦有鄉民不堪苛政,於村口立‘鄉約碑’,自訂規約,以維鄉裡。初時官府欲禁,後見其規約能彌補律法之不及,反采其部分條文,頒為法令。史官稱,此乃‘法生於民’。”
林昭然的目光在那“法生於民”四個字上久久停留。
燭光在他眼中跳動,映出層層疊疊的影,彷彿有無數條未走的路在眼前鋪展。
他心中那盤原本還略顯模糊的棋局,瞬間清晰無比——那不僅是權謀的佈局,更是人心的經緯。
他凝思良久,
“韓霽。”他喚道。
韓霽應聲而入。
“將你記錄下的所有‘講約’、‘學助會’章程,以及碑前百姓的議論,去蕪存菁,彙編成冊。”林昭然的聲音平靜卻充滿了力量,指尖輕叩案麵,節奏如心跳,“名曰,《民議輯錄》。”他頓了頓,補充道,“不必署任何人的名字,就說是‘京中百姓’所議。然後,尋一個麵生的老儒,讓他以民間獻書的名義,分彆投遞一份給太學、禮部,還有禦史台。”
韓霽有些不解:“公子,這豈非……”
“附上一張字條。”林昭然打斷他,取過紙筆,親自寫下一行字,遞了過去。
紙上寫著:此非叛,乃補;非亂,乃治。
禮部案牘房內,堆積如山的卷宗散發著陳舊的墨香,混合著鼠跡與樟腦的氣息。
程知微正是在這裡,無意中發現了那本沒有來處的《民議輯錄》。
他本想隨手丟棄,但“民議”二字卻讓他鬼使神差地翻了開來。
一看之下,他便再也放不下。
其中“學不分男女,皆有受教之權”、“師道重於官階,傳道者應受尊崇”等條目,字字句句,竟與他心中那些不敢言說的念頭暗暗相合。
他猛然憶起前幾日,他那剛啟蒙的幼子天真地問他:“爹爹,為何鄰家的姐姐不能和我一起去上學?她比我更會背詩。”
當時,他竟無言以對。
當夜,程知微沒有按規矩將這來路不明的冊子付之一炬。
他反而點亮了蠟燭,取出朱筆,在冊頁的空白處細細批註。
燭淚滴落,凝成一朵暗紅的花。
當看到“此約雖生於草野,然字字合乎天理人情”這句批語時,他自己都吃了一驚。
最終,他將這本《民議輯錄》,悄然夾入了一疊將要送審的“禮製參議”卷宗之中,呈上了尚書大人的案頭。
與此同時,京城的另一端,當朝太傅沈硯之的府邸,氣氛卻異常平靜。
清晨,長孫沈奉將民間立“心典碑”、自訂“講約”,已有十七個坊市自發響應的訊息呈報上來。
他原以為祖父會勃然大怒,斥責此舉“無法無天”。
然而,沈硯之隻是靜靜聽完,臉上不見絲毫怒意。
院中老槐落葉簌簌,一片枯葉飄入窗欞,輕輕落在他攤開的書頁上。
他沉默片刻,緩緩開口:“去,把我的‘講士名冊’取來。”
那是一本記錄了京中所有知名大儒、講學之士的名冊。
沈硯之翻到最後一頁,那上麵已經記了十九人。
他提起筆,在第二十人的位置,寫下了四個字:無名之碑。
而後,又在旁邊用小字批註:民心自立之典,有時,勝於朝廷頒布之律。
當夜,經由特殊渠道,那本《民議輯錄》也送到了沈硯之的手中。
他一頁頁翻閱,當看到“師道尊嚴”一條下,有百姓樸素的註解:“教書的先生,不是官,是給咱心裡點燈引路的人”時,他那握著書卷的手指,竟微微一顫。
他忽然想起了自己幼時的啟蒙恩師,一位才高八鬥卻出身寒門的讀書人,一生清貧,還未等到科舉登第,便積勞成疾,撒手人寰。
林昭然很快便從韓霽那裡得知,《民議輯錄》已如他所願,成功進入了官府的視野,並且在兩位關鍵人物心中,投下了深重的影子。
“是時候,再添一把火了。”林昭然對柳明漪說道,“組織繡坊的女童們,夜間加緊織一批‘心典圖’。以三手印為核心,周圍用金線環繞‘學’、‘教’、‘理’三個字,贈予響應的各坊。”
他又轉向秦九令:“讓炭工們燒一批新磚,每一塊磚上,都刻上‘民約’二字。告訴他們,此磚入窯,經烈火而不毀,正如我民心之約,不可動搖。”
一時間,“心典圖”成了各坊最珍貴的裝飾,金線在燭光下流轉如星河;“典磚”則被百姓爭相請回家中,嵌入自家門楣牆壁,視若一種全新的、神聖的禮器。
風潮愈演愈烈,終於引來了朝廷的正式反應。
程知微再次奉命,徹查“私立典章”一事,隻是這一次,他拿的是尚書省的令箭。
他再次來到西市那方石碑前。
碑前香火繚繞,煙霧如紗,裹著柏香與紙灰的氣味,人群低聲呢喃,如同潮汐。
一個盲眼的老叟正伸出枯瘦的手,在那三個手印上反複摩挲,指尖劃過石紋,彷彿在讀一部無字天書。
他口中喃喃自語,彷彿在對石碑說話,又像在對自己說話:“我雖看不見這碑上的字……”
程知微站在他身後,久久佇立。
風吹動他官袍的下擺,獵獵作響,他手中的令箭,似乎也變得有千斤之重。
最終,他轉身,對著隨行的官差低聲道:“收隊。”
回到家中,程知微取出自己那本從不示人的《飛言錄》,翻至首頁,提筆,在燭火下寫道:景元四年秋,典不出紫宸,而出於井欄;法不源於玉冊,而源於人心。
史官之筆可刪,然民心之痕,不可改也。
而在那遙遠的紫宸殿深處,沈硯之獨自立於窗前。
他的目光越過重重宮闕,彷彿能看到西市那“心典碑”前,彙聚的燭火如點點繁星,那些在星光下默然而立的百姓,身影如同一場無聲的宣誓。
他忽然覺得,手中那方代表著無上皇權的玉璽,竟透出一絲涼意。
“若典出自民間,法源於人心……”他對著窗外的夜色低語,聲音輕得幾乎聽不見,“那我掌的這方印,還能定得了誰的命?”
風過無聲,夜色下的碑影,如同一棵沉默的巨樹,根係已深紮入京城的大地之下。
林昭然的屋中,燈火通明。
韓霽剛剛從外麵回來,他的臉上帶著一絲疲憊,但眼神卻亮得驚人。
他將一疊整理得整整齊齊的文稿,恭敬地放在林昭然的桌案上。
“公子,十七個坊市的‘講約’,已全部彙集在此。經過幾位老先生的潤色修訂,比初稿更為周全,也更具法理之基。”
林昭然伸出手,指尖輕輕搭在那疊尚帶著墨香的紙上,卻沒有立刻翻開。
他抬起眼,看向窗外沉沉的夜色,那裡,似乎有無數雙眼睛在期待,在等待。
“是時候了。”他輕聲說道,聲音裡有一種壓抑不住的鋒芒,“召集‘書驛’的核心成員,去城東的破廟。”
新的棋局,即將開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