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七零錦繡小農媳 > 第17章 品牌深化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七零錦繡小農媳 第17章 品牌深化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仿冒風波與原材料危機的驚濤駭浪相繼平息,留給錦繡製造廠的,不僅僅是劫後餘生的慶幸,更有一份深植於蘇晚心頭的、愈發清晰的認知:在波譎雲詭的市場競爭中,過硬的產品質量是賴以生存的根基,但一個強大而深入人心的品牌,纔是能夠抵禦風浪、行穩致遠的巍巍巨輪。它不僅是區分於魚龍混雜的標識,更是凝聚信任、承載價值、穿越週期的無形壁壘。

廠務會議上,蘇晚首次係統性地提出了“品牌深化”戰略。她的目光掃過在座的管理層,語氣沉靜卻帶著不容置疑的決斷:

“諸位,我們接連闖過了仿冒和斷供的難關,靠的是什麼?除了大家的同心協力和長河哥帶領的技術攻堅,更重要的,是我們‘錦繡’這塊牌子,在消費者心裡,還立得住!但立得住,不代表砸不垮。我們必須主動出擊,把這塊牌子擦得更亮,築得更牢!”

她提出的具體舉措,直指核心。首先,便是升級防偽體係。她請周誌剛工程師聯合新合作的設計師,借鑒國內外先進經驗,設計了一套極難仿冒的多重防偽標識。這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商標繡花,而是融合了特殊的微縮文字、可變光色油墨,以及一個獨一無二的、可供消費者通過電話查詢的溯原始碼。這套標識的成本不菲,且需要改造部分生產裝置以適應其工藝要求。

其次,她計劃啟動一輪前所未有的廣告投放。目標不僅限於省城的報紙和電台,她將目光投向了覆蓋範圍更廣的省級媒體,甚至開始接觸剛剛興起、影響力日增的中央電視台廣告部。她親自參與撰寫了廣告指令碼的核心內容,摒棄了直白的叫賣,而是聚焦於“錦繡”的匠心工藝——鏡頭將對準自動化裁剪機的精準軌跡、老師傅對針腳的苛刻檢查、質檢員手持放大鏡的專注神情,以及最終成品在國際展台上獲得的認可。她要講述的,是一個關於品質、信任與中國製造崛起的故事。

衝突,在預算審批環節激烈爆發。

楊建華會計拿著初步的預算方案,手都在微微顫抖,他推了推眼鏡,試圖讓自己的聲音保持專業性的平穩,但其中的憂慮顯而易見:

“蘇廠長,我理解品牌建設的重要性。但是……這筆投入實在太巨大了!防偽標識的升級,涉及裝置和物料,是一次性大額支出尚可接受。可這廣告費用……省級媒體,尤其是中央電視台,那是按秒計算黃金時段的!這筆錢投下去,就像石頭扔進大海,短期內根本看不到銷售上的直接回報!我們的現金流剛剛緩過來,是不是應該更謹慎一些?先把錢用在擴大再生產或者技術研發上,是不是更穩妥?”

他的擔憂代表了相當一部分務實派管理者的心聲。張師傅也嘟囔道:“打廣告能當飯吃?咱們東西好,自然有人買,花那個冤枉錢乾啥?”甚至連孫衛國也有些猶豫:“廠長,這廣告……真能有那麼大的作用嗎?”

反對的聲音核心在於:巨額的、無法立竿見影看到收益的品牌投入,在當下是否過於奢侈和冒險?是否背離了企業穩健經營的原則?

麵對質疑,蘇晚沒有強行壓製,而是耐心地擺事實、講道理。她拿出了仿冒風波期間的市場調研資料,顯示有相當比例的消費者因為難以辨彆真偽而放棄了購買;她分析了競爭對手,尤其是幾家開始注重品牌宣傳的國營大廠的動向;她更闡述了品牌附加值帶來的溢價能力——同樣質量的產品,擁有強大品牌背書,就能賣出更高的價格,獲得更忠誠的客戶群體。

“楊會計,我知道這筆投入看起來很大。”蘇晚目光誠懇,“但這不是為了眼前多賣幾件衣服,是為了讓‘錦繡’在未來十年、二十年,還能被人記住,還能被人信任,還能站在市場的頂端!這筆錢,不是費用,是投資!是對企業未來的投資!”

會議陷入了僵持。支援者與反對者各執一詞,難以達成共識。

就在這時,一直沉默旁聽的林長河,緩緩放下了手中一直摩挲著的、一枚新打樣的防偽標識。他沒有去看爭論的雙方,而是將目光投向蘇晚,沉聲開口,問了一個看似不相乾的問題:

“蓋房子,先打地基。地基看得見嗎?”

眾人一愣。

他繼續道:“廣告,就是品牌的地基。現在看不見房,就不打地基了?”

他的比喻樸素至極,卻瞬間擊中了問題的要害。品牌建設如同蓋樓,廣告投入就是那埋在地下、支撐萬丈高樓的基石,它不直接產生效益,卻決定了建築能屹立多久,能攀得多高。

他沒有分析複雜的市場資料,也沒有參與具體的爭論,隻是用他最熟悉的、基於常識和長遠考量的邏輯,表達了對蘇晚戰略的毫無保留的支援。他看向楊建華,補充了一句,語氣平靜卻帶著分量:“錢,可以掙。牌子砸了,再多錢,買不回來。”

這句話,像定海神針,讓會議室裡的嘈雜瞬間平息了許多。楊建華張了張嘴,最終沒有再說出反對的話。他深知林長河的風格,這個從不輕易表態的男人,一旦開口,其背後往往是對局勢最清醒的判斷和對蘇晚最堅定的支撐。

有了林長河這關鍵性的支援,蘇晚的品牌深化戰略得以強力推行。

全新的防偽標識迅速應用到所有新產品上,並通過渠道和媒體向消費者廣泛宣傳鑒彆方法。廣告拍攝緊鑼密鼓地進行,蘇晚甚至親自上陣,在鏡頭前從容自信地講述“錦繡”的故事。當精心製作的廣告片在省電視台黃金時段首次播出,畫麵中現代化車間與匠心工藝的交織,最終定格在那枚熠熠生輝的“錦繡”商標和“品質鑄就錦繡”的廣告語時,全廠上下都屏住了呼吸。

市場反饋遠超預期。

消費者對於這套先進的防偽係統讚譽有加,購買正品“錦繡”的意願和信心顯著增強。“那個上電視的錦繡廠!”成了許多消費者口耳相傳的品牌印記。百貨公司的反饋更加直接:“錦繡”專櫃的客流量和成交率明顯提升,尤其是高階係列,詢問度和銷量都創下新高。

更令人驚喜的是產品附加值的體現。由於品牌知名度和美譽度的大幅提升,經銷商對“錦繡”產品的價格承受能力明顯增強。楊建華會計在季度財報分析中,指著一組資料,臉上終於露出瞭如釋重負而又興奮的笑容:

“蘇廠長,林廠長!資料顯示,在原材料和人工成本基本穩定的情況下,我們主打產品的平均銷售單價,比去年同期提升了百分之八!這完全是品牌溢價帶來的!廣告投入帶來的效益,已經初步顯現,而且其帶來的長期價值,無法估量!”

曾經反對聲音最大的楊會計,此刻心服口服。

“錦繡”品牌,經曆了一番深刻的自我錘煉與主動塑造,真正實現了從“有名”到“有牌”的跨越。它不再僅僅是一個產品的名稱,而是逐漸成為一種品質的保證、一種價值的象征、一種可以承載消費者情感與信任的文化符號。這份無形的資產,正在轉化為實實在在的市場競爭力和企業生命力,為錦繡製造廠在接下來的改革浪潮中破浪前行,注入了最深厚、最持久的動力。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