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七零錦繡小農媳 > 第18章 管理精細化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七零錦繡小農媳 第18章 管理精細化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仿冒風波的錘煉與品牌深化的成功,如同為“錦繡”這艘航船更換了更堅固的船體和更醒目的旗幟。然而,隨著船體日益增大,航速加快,蘇晚站在船長室裡,卻愈發清晰地感覺到,傳統的、依靠人工記憶和紙質台賬的導航方式,已經越來越難以精準掌控這艘巨輪的每一個角落和每一刻的航速。風浪中,一絲一毫的決策偏差,都可能釀成巨大的損失。

這種力不從心的感覺,在一次臨時的季度盤庫後達到了頂峰。

為了應對一個緊急的外貿訂單查詢,需要快速核實一批特定型號輔料的實時庫存和預計到貨時間。楊會計帶著幾個財務,一頭紮進堆積如山的賬本和出入庫單據裡,汗流浹背地翻找了近兩個小時;周工則帶著倉管員跑到倉庫裡實地清點,來回奔波。最終報上來的數字,財務的賬麵庫存、倉庫的實物盤點、采購的在途記錄,三者之間竟然出現了不小的差異。誰也說不清是哪個環節記錄滯後、單據遺失,還是盤點疏漏。整個管理層圍著幾組矛盾的資料,爭論不休,無法決斷,最終錯過了那個需要快速響應的訂單機會。

蘇晚看著辦公室裡一片狼藉的賬本和疲憊不堪的同事們,心中湧起一股強烈的無力感。她知道,這不是任何人的錯。當生產規模擴大到數個車間、數個代工點,產品線覆蓋數十個品類、上百個sku(庫存保有單位),原材料、半成品、成品流轉極其頻繁時,單純依靠人工和紙筆,資訊的延遲、錯漏幾乎成了必然。資料像一團迷霧,遮蔽了管理者的眼睛,使得生產計劃、采購決策、成本覈算都帶上了幾分盲目和運氣成分。

“不能再這樣下去了。”深夜的辦公室裡,蘇晚揉著發脹的太陽穴,對坐在對麵的林長河說道,聲音裡帶著難以掩飾的疲憊,“我們必須改變。我們需要一種更先進的管理工具,能讓資料實時、準確、聯動起來。”

林長河沉默地聽著,他雖不直接負責財務和生產排程,但作為分管技術和內部運營的副廠長,他同樣深切感受到了這種混亂帶來的掣肘。車間領料有時會因為庫存資訊不準白跑一趟,影響生產效率;采購部門有時會因為資訊不通暢,重複采購或漏采購。他點了點頭,言簡意賅:“是該變。你有想法了?”

蘇晚深吸一口氣,從抽屜裡拿出一份她托人從南方特區弄來的、還帶著油墨香的內部參考資料。上麵介紹了一種在發達國家大型製造企業開始應用的“企業資源計劃”係統,簡稱erp。其核心思想就是將企業的財務、生產、供應、庫存、銷售、人力等資源整合在一個統一的資訊平台上,實現資料共享和流程協同。

“看這個,erp。雖然以我們現在的條件,上馬完整的erp係統不現實,但我們可以先學習它的思想,建立一個雛形,一個屬於我們‘錦繡’的、初步的資訊化管理係統。”蘇晚的眼中重新燃起光芒,那是一種麵對挑戰時特有的、混合著興奮與堅定的神采,“先從最迫切的財務、生產計劃和庫存管理入手,把這幾塊的台賬電子化,並且聯動起來。”

所謂“電子化”,在這個個人電腦還是極稀罕物件的年代,意味著需要購置昂貴的微型計算機(電腦),並尋找或開發適合的資料庫管理軟體。這無疑是一項大膽且昂貴的投資。

衝突在係統引入和推廣的初期,便激烈地爆發了,其阻力主要來自於企業內部,尤其是那些與舊有管理模式相伴多年的老員工。

首先跳起來反對的,是財務科的元老,楊建華會計手下的得力乾將,五十多歲的王會計。他戴著老花鏡,看著蘇晚展示的、需要在電腦上輸入的複雜表格界麵,眉頭擰成了一個疙瘩。

“蘇廠長,不是我跟不上時代。”王會計語氣激動,手指敲著陪伴了他大半輩子的算盤和厚厚的賬本,“這玩意兒,冷冰冰的機器,能有人腦可靠?能有用筆寫在紙上的踏實?咱們這賬目,每一筆進出,我都記得清清楚楚,翻了多少年的老規矩了,從來沒出過大錯!現在要我把賬交給這個鐵盒子?萬一它壞了呢?萬一按錯了鍵,資料全沒了呢?這不是胡哄嗎!”

他的擔憂,代表了相當一部分老員工的心聲。倉庫主管老李也苦著臉:“是啊,廠長。我們倉庫進出貨,憑單據、記台賬,一筆一筆,雖然慢點,但心裡有數。現在非要對著那個螢幕點來點去,字都認不全幾個,這……這太難為人了!”

甚至一些車間主任也私下抱怨:“每天還要多填一堆電子表格,報什麼生產進度、工時耗用,這不是增加負擔嗎?活兒都乾不完,哪有工夫弄這個?”

抵觸情緒如同無形的壁壘,彌漫在辦公樓和車間裡。大家覺得新係統複雜、麻煩、不靠譜,是對他們多年經驗和習慣的全盤否定,本能地抗拒著這種顛覆性的變化。推行工作一度陷入僵局,購置回來的幾台電腦幾乎成了擺設。

麵對這股強大的慣性,蘇晚深知,行政命令隻能壓服表麵,無法贏得真心。她必須親自下場,證明新係統的價值。

蘇晚做出了一個令所有管理層意外的決定:她宣佈,自己將第一個學習並掌握這套新係統的核心模組操作,並親自擔任首批內部培訓的主講人。

於是,在繁忙的廠務工作之餘,人們經常看到廠長辦公室的燈光亮至深夜。蘇晚伏在電腦前,旁邊堆滿了軟體操作手冊(大多是英文,需要她邊查字典邊理解)和她自己整理的學習筆記。她像一個最刻苦的學生,一點點摸索著資料庫的建立、表單的設計、公式的套用、查詢指令的編寫。遇到難題時,她會打電話向遠在省城的技術專家請教,一講就是半個多小時。

林長河將這些看在眼裡。他沒有多說什麼,隻是行動更加沉默而體貼。他會在蘇晚熬夜時,默默為她續上熱茶,披上外衣;會在她因一個程式bug而焦躁時,遞上一盤洗好的水果,用他特有的方式讓她稍作休息;更會在她遇到涉及生產流程或物料編碼的專業問題時,給予最精準、最可靠的解答。他明白,蘇晚正在為企業的未來開辟一條新的跑道,這條路上必然充滿荊棘,他能做的,就是確保她不會獨自麵對,並在她需要時,提供最堅實的支撐。

當蘇晚初步掌握了係統操作後,她精心準備了一場麵向管理層和核心骨乾的培訓會。她沒有講枯燥的理論,而是直接拿上次那個導致訂單流失的盤庫事件作為案例。

“大家還記得上次我們為了查一批輔料,花了兩個小時,最後得到三個不同數字的事情嗎?”蘇晚開啟電腦,連線上了一個笨重的單色顯示器,向眾人展示著她搭建的簡易庫存管理模組,“現在,我們來看如果用了這個係統會怎樣。”

她手指在鍵盤上生疏卻堅定地敲擊了幾下,輸入了那批輔料的編碼。幾乎在按下回車鍵的瞬間,螢幕上清晰地顯示出:當前庫存數量、所在庫位、最近一次入庫時間及批次、已分配給各生產計劃的數量、以及在途采購訂單的預計到貨時間。所有資訊,一目瞭然,實時更新。

台下響起了一陣細微的騷動。楊會計推了推眼鏡,身體不自覺地前傾。王會計雖然還板著臉,但眼神裡閃過一絲驚疑。

“這……這怎麼可能?”倉庫老李忍不住嘀咕。

“可能,因為它。”蘇晚指著電腦螢幕,“隻要我們堅持在每個物料入庫、出庫、移動時,都及時、準確地將資料錄入係統,它就能像最忠誠、最不知疲倦的管家,隨時告訴我們家裡的真實情況。”

接著,她又演示瞭如何通過係統生成生產進度報表,如何快速進行成本模擬覈算。資料的生成速度和分析深度,是傳統手工方式完全無法比擬的。

儘管展示的效果震撼,但多年的習慣並非一次演示就能扭轉。培訓結束後,王會計依然嘟囔著“機器靠不住”,老李也表示“學起來太費勁”。

真正的轉折點,發生在林長河身上。

在接下來的廠務會議上,討論到某個車間的產能分配問題時,需要參考該車間上個月的實際工時效率和物料損耗率。按照慣例,需要王會計和老李分彆去翻找財務賬和倉庫記錄,至少需要半小時。

就在這時,林長河站了起來,走到會議室角落那台剛剛安裝、還很少有人碰的電腦前。在眾人驚訝的目光注視下,他回憶著蘇晚培訓時的操作步驟,略顯笨拙但卻異常沉穩地開啟了係統,輸入了指令。幾分鐘後,一張清晰列明該車間上月各項效率指標和損耗資料的表格,被連線的小型針式印表機“哢噠哢噠”地列印了出來。

他將還帶著列印溫度的表格放在會議桌中央,語氣平靜如常:“資料在這裡。”

那一刻,整個會議室鴉雀無聲。

所有人都知道,林長河副廠長是廠裡最務實、最看重實際效果的人,他對這些“新潮玩意”最初也未必有多大的興趣。但他現在,卻用實際行動,成為了新係統最有力的使用者和支援者。

王會計看著那張列印出來的表格,又看看麵無表情的林長河,張了張嘴,最終什麼也沒說出來。連最講求實際、最不信虛詞的林廠長都在用了,而且真的用出了效率,他還有什麼理由堅持到底?

爽點如同蓄勢已久的春潮,在新係統被逐步接受和應用後,洶湧而至。

林長河的帶頭使用,如同推倒了第一塊多米諾骨牌。之前持觀望和抵觸態度的老員工們,開始抱著試試看的心態,在蘇晚和幾個經過培訓的年輕骨乾的幫助下,磕磕絆絆地學習起來。

起初是痛苦的,敲鍵盤像敲石頭,記流程像背天書。但很快,他們便嘗到了甜頭。

財務科發現,憑證錄入後,自動生成分類賬、總賬和財務報表,大大減少了重複計算和抄寫錯誤,月末對賬、結賬的時間縮短了將近一半。王會計在第一次用係統快速完成月度成本分析後,看著清晰直觀的圖表,忍不住對楊會計感歎:“老楊,這東西……好像確實有點門道。”

倉庫管理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物料入庫、出庫通過係統打單,庫存資料實時更新,再也不會出現賬實不符的糊塗賬。庫位管理更加精細,找貨、盤點的效率倍增。老李雖然操作還不利索,但已經會指著螢幕告訴手下:“瞧,這東西放在哪個區哪個架,清清楚楚,再不用滿倉庫瞎翻了!”

生產排程部門能夠根據係統的實時庫存和訂單資料,更科學地排產,減少了生產線待料、等料的時間,裝置利用率和訂單準時交付率顯著提升。

過去,蘇晚和管理層做決策,更多依賴經驗和感覺,或者滯後、模糊的資料。現在,她可以隨時從係統中調取最新的銷售趨勢分析、產品成本構成、庫存周轉情況、各車間效率對比……這些清晰、準確、及時的資料,如同為決策者擦亮了眼睛,裝備了雷達。

在一次關於是否擴大一款暢銷新品產量的討論中,蘇晚直接調出了該係統產品自上市以來的銷售資料曲線、各區域分銷商的庫存周轉天數、以及原材料采購週期的曆史資料。基於這些翔實的資訊,管理層迅速達成了共識,做出了精準的增產決策,並優化了原材料備貨計劃,避免了可能出現的庫存積壓或供應短缺。

管理效率實現了質的飛躍。資料驅動的科學決策,開始逐步取代過去那種依賴個人經驗和模糊判斷的管理模式。“錦繡”製造廠的核心,正在經曆一場靜悄悄卻深刻的升級。這套初步的資訊化管理雛形,雖然簡陋,卻為企業這艘巨輪裝上了更精準的羅盤和更靈敏的聲納,讓它能夠在改革浪潮的深水區,更加從容、穩健地破浪前行。

看著各部門逐漸從新係統中受益,工作效率和準確性大幅提升,蘇晚心中充滿了欣慰。她知道,這一步走對了,也走穩了。她看向身旁那個一如既往沉默卻總能關鍵時刻給予最有力支援的男人,心中滿是暖意。這場管理的革新,因她的遠見而發起,因他的篤行而落地。他們的配合,早已超越了生活與情感的範疇,深入到了企業靈魂塑造的每一個層麵。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