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七零錦繡小農媳 > 第28章 設計的力量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七零錦繡小農媳 第28章 設計的力量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渠道網路的迅猛擴張,如同為“錦繡”這棵已然枝繁葉茂的大樹,鋪設了無數條深入市場土壤的發達根係,使其能夠更高效地汲取養分,也將品牌的蔭蔽覆蓋到更廣闊的區域。然而,蘇晚深知,再強大的渠道,若沒有足夠吸引人的“果實”——即產品本身——作為支撐,終將是空中樓閣。當加盟店在全省各地如繁星般點亮,當統一的店麵形象和專業的服務吸引了大量客流之後,最終留住顧客、並讓他們心甘情願為之付費的,終究是握在手中、穿在身上的那件衣服所承載的設計、質感與情感價值。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設計的力量,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戰略高度。而新招聘的設計師團隊,尤其是作為核心的陳雪,開始從幕後走向台前,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早期,“錦繡”的設計更多是蘇晚憑借前世記憶和敏銳市場嗅覺進行的“微創新”與“改良”,確保了產品的基本盤和市場接受度。但隨著品牌定位的提升,尤其是專賣店體係需要更具辨識度和吸引力的產品來支撐其高階形象,這種模式已顯不足。陳雪和她逐漸補充進來的設計團隊,帶來了係統的美學訓練、更開闊的國際視野,以及對設計語言本身的深度思考。

蘇晚給予了設計部門極大的自主權和創作空間。她將設計部從技術部分離出來,成立了獨立的設計中心,由陳雪擔任主管。她鼓勵設計師們不僅關注國際流行趨勢,更要深入挖掘本土文化,從中國傳統的服飾文化、工藝美術、甚至是古典文學和建築中汲取靈感。

“我們的目標,不是做第二個‘皮爾·卡丹’,也不是盲目追隨巴黎、米蘭的潮流。”蘇晚在設計中心的第一次戰略會議上,明確了方向,“我們要做的,是擁有中國靈魂、國際表達的‘錦繡’風格。要讓我們的顧客,穿上‘錦繡’的衣服,不僅能感受到品質和時尚,更能感受到一種文化上的自信與歸屬。”

這個定位,激發了陳雪和團隊巨大的創作熱情。她們不再僅僅滿足於設計出“好看”、“好賣”的款式,而是開始嘗試進行係列化的、主題性的創作。設計中心的牆上貼滿了各種靈感圖:敦煌壁畫的飛天藻井、宋代瓷器的青釉色澤、蘇州園林的窗欞構圖、甚至是《詩經》中描繪的草木意象……

陳雪團隊嘔心瀝血推出的第一個文化主題係列——“墨韻”,主打中國傳統水墨畫的黑白灰意境和寬鬆寫意的廓形。設計稿在內部評審時,就引發了不小的爭議。

生產副廠長孫衛國拿著設計圖,眉頭擰成了疙瘩:“這……這顏色是不是太素了?老百姓買衣服,還是喜歡鮮亮點的吧?而且這版型,這麼寬大,費布料不說,會不會顯得人拖遝?”

就連銷售出身的趙曉明也有些猶豫:“陳雪的設計很有藝術感,但會不會……太曲高和寡了?放到店裡,普通消費者能接受嗎?萬一壓了庫存,壓力就太大了。”

楊會計更是直接算起了經濟賬:“這個係列用的都是定製染色的高階絲綢和麻料,成本比普通麵料高出將近一倍。如果定價跟著上去,市場能不能接受這個價格?如果為了銷量降低利潤,那這麼高的設計成本和物料成本就失去了意義。”

陳雪麵對這些質疑,臉漲得通紅,既有不被理解的委屈,也有對自己理唸的堅持:“孫廠長,趙經理,這不是簡單的顏色和版型問題!這是一種風格,一種態度!我們‘錦繡’要走向更高階的市場,就必須有引領審美、而不僅僅是迎合市場的勇氣!”

會議室裡,藝術創作的理想主義與商業現實的實用主義,發生了激烈的碰撞。

蘇晚和林長河,分彆代表了支援創新與堅守底線的兩種力量,形成了良性的互動與製衡。

蘇晚作為企業的最高決策者和品牌願景的塑造者,大力支援設計創新。她理解陳雪的堅持,也看到了這個係列背後所蘊含的品牌升級的巨大潛力。

她沒有武斷地支援任何一方,而是先安撫了陳雪的情緒,肯定了她的創作方向和藝術價值:“陳雪,你的想法很好,‘墨韻’係列的理念非常打動我。設計先行,品牌纔有靈魂。”接著,她轉向孫衛國和趙曉明,“孫廠長,趙經理的擔憂也很現實。我們不能脫離市場空談設計。”

她提出了一個折中的解決方案:“這樣,‘墨韻’係列,我們不作為主推的大貨係列全麵鋪開。我們將其定位為‘高階限量係列’,隻在省城旗艦店和幾個核心城市的a類加盟店進行限量發售。用最高的工藝標準去製作,配以專門的設計故事說明和櫥窗陳列。”

她看向楊會計:“楊會計,成本問題,我們可以通過限量和高定價來覆蓋,將其作為提升品牌形象、吸引高階客群的‘旗幟性’產品,不單純追求銷量。同時,我們可以從這個係列中,提取一些最受歡迎的設計元素,比如特定的盤扣樣式、水墨暈染的圖案,應用到我們下一季的主線產品中去,降低門檻,試探市場反應。”

這個方案,既保護了設計師的創作激情和作品的完整性,又控製了商業風險,為探索市場接受度留出了緩衝空間。蘇晚在用實際行動告訴所有人,她支援創新,但這種支援是建立在理性分析和風險可控的基礎之上的。

林長河則在另一個維度發揮著作用。他對美學潮流不敏感,但他對材料的特性、生產的可行性、成本的構成有著近乎本能的敏銳。在“墨韻”係列進入打樣階段後,他經常會出現在設計中心或打樣車間。

他不會對顏色、款式發表意見,而是會拿起樣品,仔細摩挲麵料,檢視縫線,甚至模擬穿著動作。

他會指著設計稿上一個極其複雜的拚接結構,對陳雪說:“這裡,三道褶,改成一道,效果差不多,工時省一半。”

他會拿起一塊昂貴的定製絲綢,提醒道:“這種料子嬌貴,裁剪損耗大,預處理工藝要特彆注意,不然成品率低。”

他還會從實用角度提出建議:“袖口這個裝飾,好看,但容易勾絲,日常穿著不方便,能不能調整一下材質或者固定方式?”

他的建議,往往直接、樸實,甚至有些“煞風景”,卻直指生產和成本的核心。陳雪起初有些抵觸,覺得限製了她的創作發揮。但幾次下來,她發現,按照林長河的建議進行調整後,作品不僅沒有損失美感,反而更加實穿,生產工藝也更穩定,成本得到了有效控製。

這是一種來自生產和實用端的有益“修正”,迫使設計在天馬行空的同時,必須考慮落地的可能性。蘇晚支援設計的“高度”,林長河則守護著生產的“底線”。他們之間的這種良性互動,如同給設計創新套上了韁繩,既讓其能自由賓士,又不至於脫韁失控,確保了藝術性與商業性、理想與現實之間的最佳平衡。

正如蘇晚所預料的,這個係列並未帶來爆棚的銷量,但其產生的影響卻是深遠而巨大的。

在省城旗艦店,“墨韻”係列被陳列在最醒目的位置,配以精心設計的燈光和寫意枯山水造景的櫥窗。每一件衣服都附有一張精緻的卡片,講述其設計靈感來源。那種獨特的東方美學韻味和卓爾不群的氣質,立刻吸引了城市中最具品味和消費力的階層——文化界人士、高校教授、外企高管、以及追求獨特性的時尚先鋒。

“這件衣服,穿出去絕對不會撞衫!”

“這纔是我們中國人自己的高階感!”

“沒想到‘錦繡’已經能做到這個水準了!”

讚譽之聲不絕於耳。雖然價格不菲,但限量係列在短短兩周內便售罄,甚至出現了預定排隊的情況。更重要的是,它成功地重新整理了市場和消費者對“錦繡”品牌的認知——“錦繡”不再隻是一個“質量好”、“款式新”的品牌,更是一個“有文化”、“有格調”、“有追求”的品牌。

與此同時,從“墨韻”係列中提取的竹葉刺繡元素、改良後的立領設計等,被應用到新一季的成衣係列中,果然受到了市場的熱烈歡迎,成為了當季的爆款。

蘇晚的“投石問路”策略大獲成功。

在國家輕工業部與中國紡織工業協會聯合舉辦的年度“金梭獎”評選活動中,“錦繡”品牌報送的、以“墨韻”係列為核心的“東方美學現代詮釋”主題作品,經過層層篩選和專家評審,一舉奪得了“最佳設計創新與文化融合獎”!

當陳雪作為設計代表,站在北京的領獎台上,從部委領導手中接過那尊沉甸甸的、象征著行業最高設計榮譽的水晶獎杯時,她激動得熱淚盈眶。這不僅是對她個人和設計團隊的肯定,更是對“錦繡”品牌堅持設計驅動、文化賦能戰略的最高褒獎!

訊息傳回“錦繡”,全廠歡騰!這是“錦繡”獲得的第一項國家級的設計大獎,其含金量遠超之前任何銷售業績的突破或規模的擴張。

品牌附加值,隨著這座獎杯的到來,得到了進一步的、質的提升。“金梭獎”得主的光環,為“錦繡”品牌鍍上了一層權威和專業的光芒。加盟商們腰桿更直了,在向顧客介紹時,可以自豪地指著獎杯的照片;采購商們下單時更加果斷,對價格的敏感度也有所降低;甚至連之前一些對“錦繡”迅猛發展略有微詞的同行,也不得不承認其在設計領域的領先地位。

設計,不再僅僅是錦上添花的裝飾,而是真正成為了驅動“錦繡”品牌向上突破、構建核心競爭力的強大引擎。它所帶來的,不僅僅是短期的銷量增長,更是品牌形象的升華、市場話語權的增強,以及那份千金難買的、源自文化深處的自信與尊嚴。

蘇晚和林長河站在辦公室裡,看著窗外為慶祝獲獎而拉起的紅色橫幅,心中都充滿了欣慰。蘇晚知道,她大力支援的設計投入,終於結出了碩果。而林長河看著那獎杯,雖然依舊沉默,但眼中也閃過一絲不易察覺的讚許。他或許不懂那些複雜的設計理論,但他懂得,能拿到國家級的獎,就是“硬道理”,證明這條路,走對了。

設計的力量,已然顯現,並將繼續引領“錦繡”,走向一個更加輝煌的未來。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