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七零錦繡小農媳 > 第29章 企業文化初建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七零錦繡小農媳 第29章 企業文化初建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金梭獎”的榮光與渠道網路的迅猛擴張,如同為“錦繡”這台高速運轉的機器注入了高標號的燃料,使其在商業的賽道上風馳電掣。然而,在這片繁榮與喧囂之下,蘇晚那顆日益成熟的企業家之心,卻察覺到了一種更深層次的需求。當企業規模不斷擴大,員工數量持續增加,業務範圍日益複雜,僅僅依靠明晰的戰略、嚴格的製度和高額的薪酬,似乎還缺少一種能將來自五湖四海、背景各異的人們真正凝聚在一起的、更為堅韌和持久的東西。那是一種共同的信念,一種行為的準則,一種心靈的歸屬感。

她回想起“紅霞”風波中,員工們自發貼滿廠區的紅色決心書;回想起為了趕製緊急訂單,大家徹夜不眠、毫無怨言的奮戰;回想起林長河那沉默卻如山嶽般可靠的身影所帶來的安定力量……這些瞬間所迸發出的能量,遠超任何物質激勵。她意識到,“錦繡”需要屬於自己的靈魂,需要構建一種能夠代代相傳的企業文化。

於是,在一次高層管理會議上,蘇晚首次係統性地提出了構建企業文化的構想。她的聲音清晰而堅定,目光掃過在座的每一位核心骨乾:“諸位,‘錦繡’走到今天,靠的是什麼?除了正確的戰略和大家的努力,我認為,更深層次的,是我們骨子裡的一些共同的東西——是創業初期一窮二白時的那個艱苦奮鬥的勁頭;是對每一道工序、每一件產品精益求精、質量為先的執著;是對客戶、對合作夥伴、對員工誠信共贏的承諾!”

她將這三個詞,鄭重地書寫在了會議室的白板上:“艱苦奮鬥、質量為先、誠信共贏”。

“這十二個字,不是我想出來的,是從我們‘錦繡’每一個人、每一件事中提煉出來的!是我們過去成功的基石,更是我們未來走向更遠處的精神旗幟!”蘇晚的語氣充滿了感情,“現在,我們要做的,就是有意識地將它樹立起來,讓它從一種自發的狀態,變成一種自覺的追求,融入我們‘錦繡’的血液,成為我們區彆於其他企業的獨特標識!”

事業線的重點,開始從有形的市場開拓與製度建設,部分轉向了相對無形的文化塑造領域。

蘇晚親自牽頭,成立了企業文化籌建小組。她並沒有將文化停留在口號和牆上的標語。她明白,衝突的核心在於如何讓文化不隻是口號,而是真正融入日常,成為每個員工潛移默化的行為習慣和思維模式。

她采取了一係列具體而細致的舉措。

首先,是視覺與環境的塑造。她請陳雪的設計團隊,將“艱苦奮鬥、質量為先、誠信共贏”這十二個字,用兼具現代感與中國風的設計呈現出來,製作成精美的牌匾,懸掛在廠區大門、辦公樓、每個車間和食堂最醒目的位置。但她強調,這不僅僅是裝飾,更是一種無聲的提醒和宣言。同時,她提議設立“廠史陳列室”,收集展示建廠初期的老照片、老工具(如那幾台二手縫紉機)、,以一種“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方式,達到了另一種深度。林長河沒有參與任何文化口號的討論與製定,他甚至可能在會議上都未曾對這十二個字發表過任何看法。但是,他用自身的行動,完美地、毫無爭議地詮釋了企業文化的核心。

“艱苦奮鬥”在他身上,是數十年如一日的率先垂範。每天最早到廠、最晚離開的是他;遇到技術難題,一頭紮進車間幾天幾夜不回家的也是他;引進新裝置,帶著技術人員啃英文說明書、一遍遍除錯直到掌握的依然是他。他沒有喊過一句口號,但他的每一個早出晚歸的身影,每一雙因長期接觸機油而洗不淨紋路的手,都在無聲地訴說著什麼是奮鬥。

“質量為先”在他那裡,是近乎苛刻的、融入骨髓的準則。他可以不厭其煩地為了一個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的線頭,要求整批返工;他可以因為一道工序的微小偏差,叫停整個生產線;他能在嘈雜的車間裡,僅憑耳朵聽出某台機器運轉的細微異常。他沒有做過一次關於質量重要性的報告,但他那“差一絲一毫也不行”的執拗,早已成為全廠上下對質量敬畏心的來源。

“誠信共贏”在他而言,是擲地有聲的承諾和底線。他對供應商,從不拖欠貨款,嚴把質量關的同時也給予合理利潤;他對客戶,承諾的交期和質量,拚儘全力也要做到;他對員工,答應過的獎勵和福利,從未打過折扣,也絕不容許任何人欺上瞞下、損害集體利益。他沒有講過一堂誠信課,但他的名字,在上下遊合作夥伴和全廠員工心中,就是“信譽”的代名詞。

他就像一座行走的、活生生的企業文化豐碑。年輕員工或許起初不理解那些口號,但他們看得見林副廠長的所作所為;老員工或許覺得活動多餘,但他們打心眼裡佩服林長河的為人。不知不覺中,林長河成為了員工心中踐行企業文化的楷模。他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種最強有力的文化宣導和行為牽引。人們開始下意識地以他為標杆,反思自己的行為。這種源於對個體人格魅力的信服,進而轉化為對其所代表理唸的認同,是任何外部灌輸都無法比擬的。

蘇晚將這一切看在眼裡,心中充滿了難以言喻的感動與欣慰。她搭建了文化的框架,策劃了落地的活動,而林長河,則用他最質樸無華的行動,為這個框架注入了最真實、最動人的靈魂。他們二人,一個在台前佈道,一個在台下躬行,再次形成了完美的互補與合力。

企業文化在文化建設的持續浸潤和林長河的榜樣作用下,逐漸顯現出實實在在的成效。

最直觀的變化是團隊凝聚力的進一步增強。那種“我們是一家人”的感覺,不再僅僅停留在困難時期的同仇敵愾,更體現在日常工作的點滴之中。車間裡,老師傅帶徒弟更加儘心儘力,因為這是“錦繡”技藝和精神的傳承;跨部門協作時,推諉扯皮的現象明顯減少,大家更願意為了共同的目標主動溝通、相互支援;下班後,同事之間相約打球、探討技術難題成了常態,人際關係變得更加融洽。一種積極、向上、互助的氛圍,如同溫暖的陽光,彌漫在整個廠區。

隨之而來的,是員工流失率的顯著降低。尤其是核心技術人員和骨乾員工,變得更加穩定。曾經,高薪挖角的誘惑確實能動搖一部分人,但現在,當員工對“錦繡”產生了深厚的感情歸屬和文化認同後,簡單的薪資誘惑的效力便大打折扣。他們在這裡,不僅是為了掙一份工資,更是為了一種被尊重、被需要、有價值感的工作體驗,為了能與像林長河這樣的領導、與一群誌同道合的同事並肩奮鬥的那份自豪。

一位曾被“紅霞”高薪挖角、最終選擇留下的技術骨乾私下裡說:“錢,哪裡都能掙。但在‘錦繡’,乾活心裡痛快,有奔頭!林廠長那樣的人都在這裡拚,我們有什麼理由離開?”

還有新入職的大學生在家信中寫道:“爸媽,彆擔心。‘錦繡’不像個冷冰冰的工廠,更像一個大學校、大家庭。這裡的人,從蘇廠長到林廠長,再到身邊的同事,都特彆好。我覺得在這裡,不僅能學到技術,更能學到怎麼做人,怎麼做事。”

這些來自員工心底的聲音,比任何業績報表都更能證明企業文化建設的成功。

“艱苦奮鬥、質量為先、誠信共贏”,這十二個字,不再僅僅是懸掛在牆上的標語,它開始真正流淌在“錦繡”的血脈裡,體現在每一個“錦繡”人的行動中,化為了推動這艘巨輪破浪前行的最深沉、最持久的內在動力。企業文化的初建,為“錦繡”的持續輝煌,奠定了最堅實的精神基石。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