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七零錦繡小農媳 > 第19章 人才引進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七零錦繡小農媳 第19章 人才引進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春節的喧囂與忙碌,如同退潮的海水,漸漸平息。堆積的訂單在“春節突擊隊”的奮戰和假期後返廠工人的全力投入下,終於如期交付。錦繡製造廠再次平穩運轉,機器規律的嗡鳴聲掩蓋了不久前那場人手危機的驚心動魄。

然而,坐在辦公室裡的蘇晚,眉頭卻並未舒展。她的麵前,攤開著去年全年的賬本和一疊新的生產報表。賬本是請隔壁街道一位退休老會計幫忙記的,標準的傳統中式賬簿,密密麻麻的毛筆小楷,收支條目混雜,月底結算時,常常需要蘇晚和那位老會計熬上幾個通宵,才能勉強軋平。而生產報表則更顯粗放,隻有簡單的入庫、出庫數量,成本覈算、利潤分析、物料損耗統計這些關鍵資料,幾乎是一片空白。

春節前那場訂單風暴,暴露出的不僅僅是人手問題,更是管理上深層次的短板。她無法快速厘清哪類產品利潤最高,哪個環節成本超標,資金流轉的具體情況如何。這種感覺,就像駕駛著一艘不斷壯大的航船,卻隻能依靠目測和經驗來判斷航速與風向,缺少精確的羅盤和航海圖。

另一件讓她隱隱擔憂的事,發生在節後的一次裝置檢修中。那台寶貴的半自動縫紉機出現了一個複雜故障,林長河帶著廠裡培養的維修工搗鼓了半天,也隻能讓它勉強執行,無法根除問題。最後不得不再次花費重金,請來省城機械廠的老師傅。老師傅一邊修理,一邊隨口問及裝置的日常保養資料和執行記錄,蘇晚和林長河麵麵相覷——他們隻有最基礎的開關機時間和簡單的故障描述,更係統的維護檔案,無從談起。

“蘇廠長,你們這廠子發展快,是好事。可這技術管理,也得跟上啊。”老師傅意味深長地說,“光靠經驗,對付簡單機器行,以後要是引進更先進的裝置,怕是玩不轉嘍。”

這句話,像一根針,深深紮進了蘇晚的心裡。她意識到,她和林長河,一個靠著前瞻的眼光和拚勁,一個靠著務實的經驗和鐵腕,可以將廠子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地建立起來,但想要讓它行穩致遠,成為真正現代化的企業,他們自身的知識結構,已經觸及了天花板。

一天晚上,在出租屋那盞依舊溫暖的台燈下,蘇晚沒有像往常一樣翻閱產品圖樣或客戶資料,而是對著一本從圖書館借來的、紙張泛黃的《工業企業會計基礎》發呆。上麵陌生的科目、複雜的公式,讓她看得頭暈眼花。

林長河端著一杯熱牛奶進來,放在她手邊,目光掃過那本艱澀的書籍,又落在她緊蹙的眉頭上。

“看不懂?”他問。

蘇晚歎了口氣,合上書,揉了揉發脹的太陽穴:“長河哥,我覺得……我們得請人了。”

林長河在她對麵坐下,安靜地聽著。

“我們需要一個專業的會計,能把我們的賬目理清楚,能告訴我每一分錢花在哪裡,賺在哪裡,未來該怎麼規劃資金。”蘇晚的語氣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焦慮,“我們還需要一個真正的技術員,懂機械原理,能建立裝置檔案,能做預防性維護,甚至能指導我們下一步該引進什麼樣的技術。光靠我們倆,還有廠裡現在的人,不夠了。”

這是她深思熟慮後的決定。引進外來人才,意味著要付出更高的薪水,意味著原有的權力結構可能受到挑戰,也意味著未知的文化衝突。但她更清楚,固步自封的代價,將是企業發展的停滯,甚至是被時代淘汰。

林長河沉默了片刻。他理解蘇晚的焦慮,也認同她的判斷。他管理生產、建立製度靠的是在部隊養成的條理性和在實踐中摸爬滾打的直覺,但對於財務和技術這種高度專業化的領域,他同樣感到力不從心。

“嗯。”他最終點了點頭,言簡意賅地表達了支援,“你看準的人,就請。”

有了林長河的支援,蘇晚立刻行動起來。她通過陳主任的關係,聯係上了省財經學院的一位老教授,又通過機械廠老師傅的介紹,接觸了市輕工設計院的一位退休工程師。經過幾輪懇談和艱難的薪資談判(給出的工資遠高於當時國營廠的水平),蘇晚以極大的誠意,終於打動了兩名專業人才。

一位是畢業於省財經學院、在原單位不得誌的中年會計師,楊建華。他戴著黑框眼鏡,梳著一絲不苟的分頭,言談舉止帶著知識分子的清高和財務人員特有的謹慎。

另一位是市輕工設計院退休不久的高階工程師,周誌剛。他頭發花白,身材清瘦,但精神矍鑠,談起技術問題來目光銳利,語氣不容置疑。

兩人的入職,在平靜的錦繡製造廠裡,投下了兩顆不小的石子。

楊建華上班第一天,就對著那份傳統的中式賬本皺起了眉頭。“這不符合規範。”他推了推眼鏡,語氣嚴肅,“必須建立新的會計科目,采用借貸記賬法,所有原始憑證必須齊全,流程必須規範。”他要求設立獨立的財務室,要求所有報銷、采購都必須有他審核簽字,要求倉庫的物料進出必須有精確的磅單和領料單。

這一套嚴格的流程,讓習慣了蘇晚一句話就能支取資金購買急料、倉庫管理相對粗放的老員工們極不適應。張梅第一次拿著購買一批輔料的申請單找楊建華簽字時,因為缺少詳細的三家比價單,被直接打了回來。

“楊會計,這……這以前都是這麼買的啊!等著急用呢!”張梅著急地說。

“張班長,規定就是規定。沒有合規手續,我不能簽字。”楊建華麵無表情,語氣毫無通融餘地。

張梅氣得跑到蘇晚那裡抱怨:“晚晚,這新來的會計架子也太大了吧!買點螺絲紐扣還要這麼麻煩,這活還乾不乾了?”

另一邊,周誌剛工程師的“新官上任三把火”燒得更旺。他花了三天時間,將廠裡所有裝置,從半自動縫紉機到老式的鎖邊機,全部檢查了一遍,建立了一份詳細的裝置檔案。然後,他拿出了一套極其嚴格的裝置保養規程和安全生產守則,要求每日、每週、每月必須執行,並要留下記錄。

這同樣引起了老員工,尤其是以張師傅為首的技術骨乾的不滿。過去,機器保養全靠老師傅的經驗和自覺,什麼時候該上油,什麼時候該檢修,心裡大致有數。現在突然多了這麼多條條框框,還要每天填寫保養記錄,被認為“浪費時間”、“搞形式主義”。

一次,張師傅操作一台縫紉機時,因為趕工,沒有完全按照周工規定的流程進行預熱和檢查,導致一個零部件異常磨損。周誌剛發現後,當著不少工人的麵,毫不客氣地批評了張師傅,要求他寫出書麵檢查,並扣除了當月部分安全獎金。

“周工,我在這機器上乾了這麼多年,還能不知道咋伺候它?”張師傅臉色鐵青,感覺顏麵儘失,“你這套也太死板了!”

周工扶了扶自己的眼鏡,語氣冷硬:“經驗會出錯,規程不會。不按規程操作,就是對裝置、對廠子的不負責任!”

新舊觀念、不同做事風格的衝突,在廠裡悄然蔓延。老員工們覺得新來的兩人“不近人情”、“瞎指揮”,而楊會計和周工則覺得這些老員工“素質低下”、“缺乏專業精神”。孫衛國等年輕員工則處於觀望狀態,他們覺得新製度雖然麻煩,但似乎更有“現代企業”的樣子。

蘇晚身處其中,倍感壓力。她理解楊會計和周工的專業要求是合理的,是企業規範化的必經之路;但她同樣無法忽視老員工們的委屈和抵觸情緒,這些都是跟著她一起吃苦熬過來的功臣。她需要在專業規範和人情世故之間,找到一個艱難的平衡點。

這段時間,蘇晚明顯沉默了許多。她一方麵要安撫老員工的情緒,肯定他們過去的貢獻,耐心解釋引進專業人才的必要性;另一方麵,又要堅定地支援楊會計和周工建立新製度,甚至在幾次衝突中,她不得不站在專業人才這邊,駁回了張梅和張師傅的“特事特辦”請求。

內心的拉扯和外部協調的消耗,讓她疲憊不堪。但她沒有退縮,反而激起了更強的求知慾。她開始更加刻苦地學習那本《工業企業會計基礎》,遇到不懂的地方,甚至會放下身段,主動去請教看似難以接近的楊建華。起初楊建華有些意外,但看到蘇晚確實真心向學,也漸漸願意用更通俗的語言為她講解一些財務原理。

晚上回到出租屋,她不再隻是對著書本發呆,而是會將廠裡實際遇到的財務問題拿出來思考,嘗試用學到的知識去理解楊會計那些“不近人情”的規定背後的邏輯。

林長河將這一切看在眼裡。他不懂財務,也不擅長調和這種微妙的人際關係,但他有自己的方式來表達支援。

他看到蘇晚熬夜學習,會默默地給她續上熱茶,或者強行關掉台燈,督促她休息。

當張師傅私下找他抱怨周工太苛刻時,他沒有附和,而是平靜地說:“周工的技術,是廠裡需要的。規矩定了,就要守。你是老師傅,帶個頭。”

當楊會計因為嚴格執行製度而被部分工人孤立時,林長河會在公開場合,鄭重地就某個生產資料征求楊會計的專業意見,用實際行動提升他在廠裡的權威。

他依舊是那個沉默寡言的男人,但他的每一個行動,都在無聲地告訴所有人,他堅定地站在蘇晚身後,支援著她引進人才、推動改革的決定。

轉機出現在一次月度盤點。楊建華運用新的覈算方法,清晰地向蘇晚展示出,其中一款勞保鞋因為原材料損耗率過高,實際利潤遠低於預估。他準確指出了損耗發生的具體環節。蘇晚立刻帶著這個資料去車間覈查,果然發現了問題,並及時調整了工藝,當月就為該產品挽回了可觀的利潤。

這件事,讓原本對楊會計心存芥蒂的老員工們,第一次直觀地感受到了專業財務管理的價值。

另一邊,周誌剛根據裝置執行資料,預測到一台主力縫紉機的某個軸承即將達到使用壽命,提前安排了更換,避免了一次可能造成整條生產線停擺的嚴重故障。這次成功的預測,讓張師傅等老師傅雖然嘴上沒說什麼,但私下裡也開始默默遵守周工製定的保養規程了。

衝突並未完全消失,磨合仍在繼續。但專業人才帶來的“降維打擊”式的好處,開始逐漸顯現,並慢慢被老員工們所理解和接受。廠裡的管理,在陣痛中,悄然向著更規範、更精細的方向邁進。

一天深夜,蘇晚終於搞懂了一個困擾她許久的成本分攤問題,心情舒暢地合上了書本。她看著坐在對麵、正就著燈光仔細研究周工提供的裝置圖紙的林長河,心中湧起一股暖流。

“長河哥,謝謝你。”她輕聲說。

林長河抬起頭,有些疑惑地看著她。

“謝謝你支援我請他們來,”蘇晚笑了笑,“也謝謝你……一直在這裡。”

林長河放下圖紙,昏黃的燈光柔和了他冷硬的線條。他沒有說話,隻是伸過手,緊緊握住了蘇晚放在桌上的手。

窗外,是省城寂靜的春夜。屋內,夫妻二人各自在專業知識的海洋中艱難跋涉,一個為了掌控企業的宏觀脈絡,一個為了夯實生產的技術根基。他們都知道,引進人才隻是第一步,未來的路還很長,挑戰會更多。但隻要他們彼此支撐,一個不斷學習開拓邊界,一個默默守護穩固後方,就沒有什麼困難不能克服。錦繡製造廠這艘航船,正在專業化、規範化的新航道上,調整著風帆,準備迎接更遙遠也更壯闊的航程。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