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七零錦繡小農媳 > 第22章 新產品線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七零錦繡小農媳 第22章 新產品線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新廠房購置終於塵埃落定,龐大的改造工程在林長河的親自督工下,如火如荼地進行著。機器的轟鳴、工人的號子、金屬的碰撞聲,交織成一曲充滿希望的基建交響樂。而從村裡帶來的幾十號新工人,也已在老員工的帶領下,逐漸熟悉著環境和工序,為即將到來的產能擴張儲備著力量。

然而,蘇晚的思緒,卻早已飛越了眼前這片繁忙的工地,投向了更深遠的地方。購置廠房、擴大規模,解決了生產的“物理空間”問題,但企業的生命力,終究要落在產品上。現有的勞保鞋、工作服,雖然銷路穩定,利潤也還可觀,但終究是麵向特定群體、附加值有限的基礎產品。楊建華會計的報表清晰地顯示,單靠這些產品,想要快速回籠購廠钜款,壓力巨大。

更重要的是,蘇晚敏銳地察覺到,省城的消費市場正在悄然發生變化。春節前後在百貨公司巡視時,她注意到,除了搶購年貨的人潮,在成衣櫃台前流連的年輕男女明顯多了起來。他們不再僅僅滿足於藍、灰、黑的中山裝和列寧裝,對款式、顏色流露出更多的關注和渴望。一種對“美”的壓抑已久的追求,正在政策的春風解凍後,悄然萌芽。

“我們不能隻盯著勞保市場。”一次管理層會議上,蘇晚提出了自己的思考,“我們要開發新產品,針對普通市民,尤其是年輕人,開發更時尚、更貼近生活的新產品線!”

這個提議,讓在場的人都有些愕然。周誌剛工程師首先提出質疑:“蘇廠長,我們的技術和裝置都是圍繞勞保用品設計的,轉向民用服裝,跨度是不是太大了?市場風險也不可控。”

楊建華會計也謹慎地補充:“開發新產品意味著新的研發投入、原材料采購和可能的市場推廣費用,在目前資金緊張的情況下,需要慎重評估。”

連趙嬸子也小聲嘀咕:“做衣服?那能比做鞋賺錢嗎?咱們的老本行可不能丟啊。”

麵對質疑,蘇晚沒有退縮。她將幾份從圖書館借來的、帶有插畫的時裝雜誌(雖然是過期的)攤在桌上,又拿出幾塊她特意從百貨公司買來的、顏色鮮亮的“的確良”布料。

“大家看,”她的手指劃過雜誌上那些雖不新潮但明顯區彆於工裝的衣裙圖樣,“城裡人的穿著,不可能永遠一成不變。的確良布料,挺括、易洗、顏色鮮豔,是未來的趨勢。我們不需要做得多花哨,但我們可以做比現有市麵產品更合身、更有細節、質量更好的日常服裝!”

她的眼中閃爍著自信的光芒,那是一種基於對時代脈搏精準把握的篤定。她看向一直沉默不語的林長河。

林長河的目光掃過那些色彩明快的布料,又落在蘇晚因為激動而微微泛紅的臉上。他沒有立刻表態支援或反對,而是在散會後,獨自一人去了車間,在那排半自動縫紉機前站了許久。

晚上,回到出租屋,蘇晚還在伏案畫著草圖。她構思的不是複雜的時裝,而是基於現有襯衫和外套的版型,進行細微的改良——收一點腰身,改變領子的樣式,在口袋或袖口處增加一些簡單的繡花或裝飾線條。她畫得專注,甚至沒注意到林長河何時站到了她身後。

“這裡,”林長河粗糙的手指忽然點在她畫的一件女士襯衫的肩線位置,“如果加一道暗褶,活動起來更舒服,也不容易變形。”

蘇晚驚訝地抬起頭。林長河不懂設計,但他對結構和實用性的理解,是多年經驗和部隊培養出的精準眼光。

“還有這個釦眼,”他又指向領口,“用那種新進的‘鎖眼機’,比手工鎖的結實,也好看。”

他沒有評價她的設計是否美觀,而是從工藝和耐用性的角度,提出了切實可行的改進意見。這恰恰是蘇晚所忽略的環節。她的設計源於審美和直覺,而林長河的補充,則讓她的想法真正具備了工業化生產和保證質量的基礎。

一種難以言喻的默契在兩人之間流淌。蘇晚負責勾勒出“魂”,林長河則負責打造承載這個“魂”的“骨”。

“長河哥,你覺得……能做嗎?”蘇晚帶著期待問。

林長河拿起她畫的另一張草圖,是一件男式夾克,蘇晚在胸口位置設計了一個帶蓋的貼袋。“這個袋子,”他仔細看了看,“蓋子和袋身的弧度要匹配,縫合的走線要特彆加固,不然容易開裂。我可以調整一下模板。”

這便是他的回答——用行動代替肯定。

從那天起,小小的出租屋變成了新產品研發的“秘密基地”。夜晚的燈光下,常常是蘇晚在桌前寫寫畫畫,不斷修改著設計圖,而林長河則在一旁,用廢布料和紙板,反複試驗著如何將她圖紙上的線條,通過現有的裝置和工藝完美地實現出來。

他發現了蘇晚設計中一個收腰連衣裙的版型,用普通縫紉機很難處理腰身的位置,容易起皺。他琢磨了幾個晚上,結合半自動縫紉機的功能,設計了一個小小的輔助壓腳工具,成功解決了這個問題。

蘇晚想在一條絲巾(他們用邊角料試做)上繡一朵簡單的梅花,但廠裡沒有專業的繡花機。林長河就帶著廠裡手藝最好的趙嬸子,反複試驗針法和線的張力,硬是用普通縫紉機,摸索出了模擬繡花的效果,雖然效率不高,但作為小批量產品的點綴,已然足夠。

這個過程並非一帆風順。有時蘇晚的設計過於理想化,現有的工藝根本無法實現;有時林長河製作的樣品過於注重結實耐用,顯得笨重呆板。兩人也會因此產生分歧。

“長河哥,這個領子不能這麼硬,要柔和一點纔好看!”蘇晚拿著一個做好的襯衫樣品,皺著眉說。

“太軟容易塌,洗幾次就沒型了。”林長河堅持自己的看法。

“可是這樣穿起來不舒服,也不精神……”

“那試試換一種襯布,或者調整一下上領子的角度。”

沒有爭吵,隻有基於各自專業領域的據理力爭和不斷嘗試、調整。在這種思維的碰撞與融閤中,一件件凝聚了兩人心血的樣品逐漸成型——改良版的收腰“的確良”女士襯衫、挺括利落的男式夾克、帶有簡單繡花裝飾的連衣裙、甚至還有幾條嘗試用不同顏色布料拚接的圍巾。

他們將樣品拿給廠裡的年輕員工看,孫衛國和幾個小姑娘眼睛都亮了,愛不釋手。

“廠長,這襯衫真好看!比百貨大樓裡掛著的還精神!”

“這裙子腰身收得真好,顯身材!”

年輕員工的反應,給了蘇晚巨大的信心。她決定,首批新產品,就主推那款改良版“的確良”女士襯衫和男式夾克。

然而,量產又是另一道難關。新產品的工序比勞保用品複雜,對裁剪和縫紉的精度要求更高。林長河重新規劃了生產線,將新老工人混合編組,由他親自培訓關鍵工序的操作要點。周誌剛工程師也發揮了作用,為新產品的特定工序設計了質量檢驗標準。

第一批新產品下線,包裝依然沿用“錦繡”的商標,但蘇晚特意在吊牌上加了“都市風尚係列”的字樣。看著倉庫裡那一片不同於以往灰藍工裝的顏色鮮亮的新產品,所有人的心都懸著。這是一次大膽的冒險,成敗未知。

蘇晚親自帶著樣品,拜訪了省城最大的百貨公司服裝部。采購主任是一位四十多歲、衣著考究的女同誌,她拿起那件“的確良”女士襯衫,反複摩挲著麵料,檢視針腳,又對著鏡子比劃了一下腰身。

“蘇廠長,你們這鄉鎮企業,還真能搞出新名堂。”采購主任的臉上露出了驚訝和欣賞的神色,“這襯衫的版型確實不錯,細節也到位。比我們現有的貨色強。”她沉吟了一下,“先上兩百件,看看市場反應。”

抱著試一試的心態,百貨公司將這批“錦繡·都市風尚係列”的襯衫和夾克,放在了一個不算太起眼,但人流尚可的櫃台。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新產品上櫃不到三天,百貨公司的電話就打到了蘇晚的辦公室,采購主任的聲音帶著前所未有的急切和興奮:

“蘇廠長!快!再送五百件襯衫過來!不,一千件!我的櫃台都要被擠破了!那些大姑娘小媳婦,看見這襯衫就跟不要錢似的!還有那夾克,男同誌也搶著試!你們趕緊生產!”

這個訊息像一顆投入平靜湖麵的炸彈,瞬間在錦繡製造廠引爆了。

“成功了!我們的新產品成功了!”孫衛國幾乎是喊著衝進車間報信。

工人們先是一愣,隨即爆發出震耳欲聾的歡呼聲。趙嬸子抹著眼角:“晚晚這腦子,就是活絡!”

連一向嚴肅的周工和楊會計,臉上也露出了難得的、發自內心的笑容。

訂單如同雪片般從各家百貨公司、供銷社飛來,電話鈴聲此起彼伏,全是催貨的。新開辟的“都市風尚”生產線立刻進入全天候運轉狀態,工人們乾勁十足,因為這意味著更高的計件工資和看得見的成就感。“錦繡”牌,第一次以時尚、優質的姿態,強勢進入了普通市民的視野,供不應求。

晚上,蘇晚和林長河站在新廠房二樓的走廊上,俯瞰著下方燈火通明、為新產品而忙碌的車間。空氣中彌漫著新布料的清香和奮鬥的熱意。

“長河哥,我們做到了。”蘇晚的聲音帶著一絲疲憊,更多的卻是巨大的喜悅和自豪。她看向身邊的男人,如果沒有他在工藝上的支援和完善,她的設計可能隻是一紙空文。

林長河的目光掃過下方井然有序的生產線,最終落在蘇晚亮晶晶的眼睛上。他伸出手,不是握手,而是輕輕拂去了她肩頭不知何時沾上的一根線頭。

“嗯。”他低沉地應了一聲,一切儘在不言中。

窗外,是省城璀璨的萬家燈火。而在錦繡製造廠內,一條全新的產品線,如同破土而出的春筍,充滿了勃勃生機。它不僅帶來了急需的利潤,極大地緩解了資金壓力,更重要的是,它為企業開啟了通往更廣闊消費市場的大門,賦予了“錦繡”品牌全新的、充滿活力的內涵。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