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鱗1937:我在敵營當大佬 第183章 “分析官”的考試
幾天後,鐵門再次開啟。這次進來的除了卡特,還有一位年紀稍長、穿著美軍準將製服、眼神如同鷹隼般銳利的男人。他肩章上的星徽和那股久居上位的沉穩氣場,無聲地宣告著他的身份不同尋常。
“陳先生,這位是哈裡森準將,太平洋戰區情報主管。”卡特介紹道,語氣比之前多了幾分恭敬。
哈裡森沒有坐下,隻是站在桌旁,居高臨下地打量著陳曉,目光如同手術刀,似乎要將他從裡到外剖析一遍。
“卡特報告說,你對自己的分析能力很有信心。”哈裡森開口,聲音低沉,帶著美式英語特有的捲舌音,“甚至覺得,我們這裡沒人夠資格與你對話。”
陳曉微微頷首,不卑不亢:“我隻是認為,不同的價值,需要匹配不同層級的評估。浪費彼此的時間沒有意義。”
哈裡森從口袋裡掏出幾張照片和一份薄薄的、打著“機密”字樣的檔案摘要,扔在桌上。
“這裡有一些零碎的資訊,關於遠東,關於我們的一些‘朋友’和‘潛在麻煩’。”哈裡森語氣平淡,聽不出情緒,“給你三十分鐘。告訴我,你看到了什麼。記住,我沒有時間聽泛泛而談。”
考試開始了。
陳曉拿起那幾張照片。一張是模糊的港口遠景,隱約能看到一些艦船輪廓,背景地貌有些眼熟;一張是某個城市街景,標語是中文,但風格與國統區略有不同;還有一張是看似普通的農田,但田埂的走向和作物種類有些奇特。
那份檔案摘要更是語焉不詳,隻有幾行斷斷續續的句子,提到了“物資流動”、“非正規武裝”、“基層動員能力”等關鍵詞,地域指向模糊。
這些都是經過精心篩選和處理的、真假難辨的情報碎片,專門用來測試分析人員的直覺、知識儲備和邏輯構建能力。
陳曉內心吐槽:上來就搞情報分析師的終極麵試題?行,讓你們看看什麼叫降維打擊。
他沒有急於開口,而是仔細地觀察著每一張照片的細節,結合那份模糊的檔案摘要,大腦如同高速運轉的計算機,調動著前世今生的所有相關知識儲備。
幾分鐘後,他抬起頭,指向那張港口照片:“這裡,應該是大連港,或者旅順港。照片拍攝於近期,這些艦船的吃水線很深,說明裝載了大量物資。結合近期蘇軍對日宣戰並迅速進入滿洲的背景,這些物資很可能是蘇聯正在加緊運往遠東,以支撐其軍事存在和……可能的長期利益訴求。他們在搶時間,也在展示肌肉。”
他又指向那張城市街景:“這裡的標語字型和內容風格,與重慶政府宣傳口徑不同,更簡潔,更具鼓動性,符合我……瞭解到的北方某勢力的宣傳特點。這座城市很可能位於華北或華東的遊擊區。注意街上行人的精神狀態,雖然物質匱乏,但眼神裡有種……不一樣的東西,是凝聚力?還是期待?”
最後,他指向那張農田照片:“這些作物的壟溝走向,並非完全追求產量最大化,反而更適合小單位、分散化的管理和收割。這可能是為了適應頻繁的軍事轉移或應對可能的封鎖。這是一種在戰爭環境下被逼出來的、高效的生存農業模式。”
他將照片和檔案摘要聯係起來:“綜合來看,貴方關注的焦點,恐怕不僅僅是日本投降後的秩序重建,更在於蘇聯在遠東的迅猛擴張,以及……中國北方那股正在崛起的、組織嚴密的力量。未來的摩擦點,或許不在東京,而在柏林、德黑蘭,以及……中國的東北和華北。國民黨政府恐怕難以有效整合全國,尤其是麵對一個得到民眾支援、並且可能在蘇聯默許甚至有限支援下壯大的對手時。”
他的分析條理清晰,環環相扣,從細微的線索推斷出宏觀的戰略態勢,並且精準地點破了美方目前最大的擔憂——蘇聯和**。
哈裡森臉上的肌肉微微抽動了一下,那雙鷹隼般的眼睛裡,第一次露出了難以掩飾的震驚。這些碎片化資訊,oss內部的分析團隊也需要反複研討才能得出大致接近的結論,而眼前這個被銬來的“前敵人”,竟然在短短二十分鐘內,就勾勒出了近乎完整的地緣政治圖景!
這已經不是簡單的“情報分析”了,這是一種近乎直覺的、對曆史潮流和力量本質的深刻洞察力!
卡特站在一旁,雖然努力保持平靜,但緊抿的嘴唇也暴露了他內心的波瀾。
哈裡森沉默了很久,房間裡的空氣彷彿凝固了。他終於緩緩坐下,手指無意識地在桌麵上敲擊著。
“很有趣的……推演。”哈裡森的聲音依舊平穩,但之前的居高臨下已經消失無蹤,“我會將你的……見解,納入評估報告。”
他沒有再多說,起身離開了房間。卡特複雜地看了陳曉一眼,跟了出去。
……
回到辦公室,哈裡森立刻口述了一份絕密報告,直接傳送給華盛頓的五角大樓和oss總部。
報告中,他詳細記錄了“考試”過程和陳曉的分析內容,並附上了自己的評估:
“……目標人物陳曉(高橋曉)所展現出的戰略情報分析能力,遠超尋常。他具備將零散資訊置於宏大曆史背景下進行精準解讀的罕見天賦,其思維模式兼具東方式的辯證與西方式的邏輯,對國際政治力量消長和意識形態衝突有著超越其年齡和經曆的深刻理解。”
“建議重新評估其定位。將其簡單定義為‘戰犯’或普通情報來源,是巨大的資源浪費。考慮到其對遠東局勢,特彆是對蘇聯及**動向的敏銳洞察,建議采取‘轉化’策略,嘗試使其為美方服務。其價值,可能遠超一個步兵師。”
報告在美軍高層和情報界引發了激烈爭論。有人認為這是天方夜譚,一個中國間諜怎麼可能有如此能力?有人則認為值得冒險一試,畢竟在即將到來的與蘇聯的冷戰中,任何可能的優勢都至關重要。
哈裡森頂著壓力,在報告末尾加上了自己的結論:“我認為,他擁有超越時代的情報分析能力,值得留下,並嘗試‘合作’。”
但如何“合作”?這個危險的“天才”,會提出什麼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