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潛鱗1937:我在敵營當大佬 > 第186章 “顧問”的誕生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潛鱗1937:我在敵營當大佬 第186章 “顧問”的誕生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關島的“顧問”生活,始於一間擁有加了特製防彈玻璃和柵欄的海景窗、獨立衛浴和一張標準辦公桌的“升級套房”。對比梅機關的壓抑和石塘鎮的破敗,這裡堪稱“戰俘營中的五星級”。空氣裡彌漫著鹹濕海風和消毒水混合的味道,取代了上海梅機關的黴味與香港的潮悶。

陳曉,曾經的“高橋曉”,如今的“陳顧問”,他現在的新頭銜是“特彆情報分析顧問”,隸屬於太平洋戰區情報部門一個新設立的、許可權模糊的“戰略評估小組”。這個小組目前隻有他一個“顧問”,以及負責與他對接、實質上是監控的約翰·卡特。

工作內容很簡單:閱讀oss和軍方提供的、經過篩選的各類情報摘要、公開媒體報道、經濟資料等,然後就特定議題或自發地提交分析報告。

陳曉很清楚自己的處境。他是一隻被圈養起來的“珍稀動物”,價值在於他獨特的大腦,但利爪和牙齒依然被警惕地防範著。他必須展現出足夠的價值以保住地位,但又不能過於鋒芒畢露引來猜忌,更不能提供任何可能直接危害祖國的核心情報。

……

“陳顧問,這是本週的《南華早報》和路透社遠東摘要。”卡特將一摞資料放在他桌角,語氣公事公辦,眼神卻帶著審視,“哈裡森準將希望你能就‘戰後東南亞民族獨立運動對西方殖民體係的影響’提交一份初步看法。”

“好的,卡特先生。”陳曉點頭,臉上是恰到好處的專注與順從。

內心冷笑:讓我分析東南亞?試探我對非中國事務的見解?行,陪你們玩玩。

他開始了他的“表演”。

每天,他像個勤奮的研究員,埋首於故紙堆。閱讀時眉頭微蹙,時而用鉛筆在報紙邊緣做下隻有自己能懂的記號。打字時,節奏平穩,偶爾停頓,作深思狀。

他提交的報告,篇幅適中,邏輯清晰,引用的資料全部來自公開報道,但其分析視角卻往往彆出心裁。

例如,關於東南亞問題,他沒有泛泛而談民族自決,而是聚焦於法國在越南麵臨的困境。他引用《時代週刊》對胡誌明的零星報道、路透社關於越南饑荒和法軍後勤問題的訊息,結合地理和殖民曆史,推斷出:“法國試圖以軍事手段恢複戰前殖民秩序的成本將遠超其戰後國力所能承受,即便有外部援助,也極易陷入長期消耗,最終大概率被迫以某種形式的政治妥協收場。”

報告結論保守,但視角刁鑽。卡特拿著報告,眉頭緊鎖。這結論與軍方主流認為“法國憑借盟軍勝利餘威和美軍援助足以穩定印支”的樂觀判斷相左,但其論證過程卻紮實地建立在公開資訊上,讓人挑不出毛病。

“您怎麼看?”卡特將報告副本遞給哈裡森。

哈裡森快速瀏覽,手指在“長期消耗”和“政治妥協”幾個詞上敲了敲:“觀點不算新穎,但論證方式……他很擅長從垃圾資訊裡淘出金子。繼續觀察。”

幾次三番,陳曉提交的報告都維持著這種“基於公開資訊的獨特洞察”風格。不驚豔,不越界,但總能在看似平庸的結論中,埋下一兩根能引發思考的刺。他像一個經驗豐富的廚師,用最普通的食材,做著看似家常卻回味無窮的菜,既展示了自己的手藝,又不至於讓食客(美軍)覺得過於依賴他這個廚子。

他成功地塑造了一個“思維敏銳、善於整合資訊、但缺乏核心機密支撐”的學者型顧問形象。低調,有用,但似乎……威脅不大。

這種“平庸”的表現,反而讓哈裡森和卡特稍稍放鬆了警惕。或許,這個中國人的價值,更多在於他那種獨特的思維方式,而非他掌握了多少驚天秘密。

陳曉樂見其成。他需要這種“安全”的定位,以便暗中進行真正的思考和組織記憶中的資訊。

他的大腦從未停止運轉。在閱讀那些過時報刊時,他同時在腦海中構建著更宏大的棋局。他回憶著前世關於這個時期的曆史脈絡,結合目前能接觸到的資訊,不斷修正和細化自己的判斷。

他知道,僅僅滿足於提供這種“無害”的分析是不夠的。他需要在一個關鍵問題上,投下一顆足夠分量的石子,既能展現自己不可替代的“價值”,又能為未來埋下伏筆,甚至……可能影響美方的某些決策。

機會很快到來。

哈裡森親自下達了新任務:“陳顧問,請基於你所掌握的所有資訊,包括所有公開及非公開的,撰寫一份關於‘中國內戰潛在結局及對美利益影響’的評估報告。我們需要你的獨立見解。”

核心命題來了。陳曉知道,這纔是真正的考試。

他把自己關在“套房”裡整整三天。窗外太平洋的波濤日夜不休,如同他腦海中奔湧的思緒。

他翻閱著所有能看到的關於中國的報道:國民黨政府的腐敗、通貨膨脹、軍事失利;**區域的土改、宣傳、軍事擴張……這些碎片化的資訊,在他超越時代的視野下,被迅速整合、分析、推演。

他小心翼翼地把握著分寸。不能過於“先知”,不能直接點出“國民黨必敗”,那會引來不必要的懷疑。他需要用這個時代的人能夠理解和接受的邏輯,推匯出一個與美軍主流觀點(即國民黨在美國支援下至少能保住半壁江山)截然不同的結論。

報告標題他擬為:《基於資源、組織度與民眾支援的推演:中國內戰長期化與力量對比潛在逆轉的可能性分析》。

報告開篇,他首先“客觀”地承認了國民黨在法統、國際承認和初期軍事裝備上的優勢,以及美國援助的重要性。但筆鋒一轉,他引入了幾個關鍵變數:

1.

資源動員效率與可持續性:他引用國統區經濟崩潰、官員腐敗的公開報道,對比解放區相對穩定的基層組織和動員能力,指出國民黨戰爭潛力正在被內部腐蝕快速消耗,其財政和物資補給對外援依賴度過高,存在致命脆弱性。

2.

組織度與士氣對比:他分析了雙方軍隊的組織結構、官兵關係和戰鬥意誌,引用了一些西方觀察員對**軍隊紀律性和頑強戰鬥精神的側麵描述,暗示軍事力量不僅是裝備的堆砌,更是組織力和精神的體現。

3.

民眾基礎與政治吸引力:他著重分析了土地政策對占中國人口絕大多數的農民的影響,指出誰能解決土地問題,誰就能獲得持續的人力與物資支援。他謹慎地提到,國民黨的統治基礎正因腐敗和未能解決根本民生問題而持續流失。

基於這些分析,他進行了推演:

“……綜上所述,若內戰長期化,比如持續三至五年以上,國民黨政權因其內部無法克服的結構性矛盾與持續失血,其優勢將逐漸消磨殆儘。而對手憑借其高度的組織性、有效的基層動員和不斷擴大的民眾支援,力量將呈現穩步上升趨勢。戰局可能在某一臨界點後發生決定性逆轉,最終導致國民黨政權失去對中國大部分,尤其是關鍵北方和東部地區的控製。”

“……對於美國利益而言,持續且無限製地支援一個內部持續衰敗的政權,可能並非最優選擇。這可能導致巨額投入無法換取預期回報,甚至使美國捲入一場無法獲勝的代理人戰爭泥潭,並最終與未來可能主導中國的新生政治力量形成難以化解的對立。”

他沒有明說**會贏,但通篇報告的邏輯鏈條,都清晰地指向這個結論。這與華盛頓和軍方主流認為“隻要援助到位,國民黨就能穩住陣腳”的樂觀估計形成了尖銳對立。

報告完成,厚達十五頁。陳曉仔細檢查了一遍,確保沒有任何超越時代的“預言”,所有推論都基於當前可查證的事實和合乎邏輯的延伸。

他將報告交給卡特時,語氣平靜:“這是我基於現有資訊的分析,僅供參考。”

卡特接過那份沉甸甸的報告,瞥了一眼標題,眼神微微一凝。他沒說什麼,轉身離開。

陳曉走到窗邊,望著外麵碧藍的大海和天空中美軍巡邏機的身影。

他知道,這份報告就像一顆投入平靜湖麵的石頭。

它可能會被嗤之以鼻,扔進廢紙簍。

也可能會在某個關鍵人物的案頭,引發一場風暴。

他這份與主流相左的“中國內戰潛在結局”報告,究竟會在這座太平洋堡壘裡,激起怎樣的波瀾?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