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潛鱗1937:我在敵營當大佬 > 第187章 “錯誤”的預測?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潛鱗1937:我在敵營當大佬 第187章 “錯誤”的預測?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一九四六年的關島,陽光依舊熾烈,海風依舊鹹腥,但陳曉案頭堆積的報刊合訂本和情報摘要,主題已從太平洋戰爭的餘燼,轉向了東亞大陸正在重新燃起的硝煙。

他的“顧問”工作漸趨規律,每日與過時資訊為伍,撰寫著那些“視角獨特”但“基於公開資訊”的分析報告。哈裡森和卡特對他的警惕似乎隨著他“安分守己”的表現而略有放鬆,至少,送來的資料範圍稍微寬泛了些,偶爾會夾雜一些非加密的內部形勢簡報。

這讓他能夠更清晰地勾勒出中國正在發生的劇變。

國統區的訊息觸目驚心。《大公報》上關於法幣貶值的報道數字駭人聽聞,物價指數如同脫韁野馬;《字林西報》描述了上海搶米風潮和官員貪腐醜聞;甚至連美軍觀察團的一些非保密通訊摘要,也隱晦提及國民黨軍隊士氣低落、指揮係統混亂。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那些關於北方解放區的零星資訊。雖然被國民黨宣傳機器極力抹黑,但透過字裡行間,仍能捕捉到土地改革帶來的基層動員能力,以及一種迥異於國統區的、艱苦卻充滿向心力的氣氛。

陳曉知道,是時候了。他需要提交一份更具份量、也更可能引發爭議的報告。

他花費了數周時間,精心撰寫了一份題為《結構性危機與民眾背向:對國民黨政權永續性的初步評估》的長篇分析。

報告摒棄了華麗的辭藻,用最冷峻的資料和邏輯,剖析了國民黨政權麵臨的深層次困境:

他列舉了國統區失控的通貨膨脹、瀕臨崩潰的財政、僵化低效的官僚體係、以及嚴重喪失民心的腐敗現象,將其定義為“**無法通過外部輸血根治的內源性衰竭**”。

同時,他對比分析瞭解放區通過土地改革獲得的強大民眾動員能力、高度集中的組織效率以及在艱苦環境中展現出的韌性,指出這是一種“基於資源重新分配和意識形態凝聚的、可持續的戰爭潛力”。

結論部分,他寫得異常大膽,儘管措辭依舊保持“分析”口吻:

“……綜合研判,國民黨政權正麵臨其執政以來最嚴峻的結構性挑戰。其統治基礎因經濟崩潰和政策失敗而持續動搖,未能獲得占人口絕大多數的農民的支援。若無決定性外力乾預,該政權在與中國**的長期軍事、政治及經濟競爭中,獲勝前景極其黯淡。”

“……建議重新評估現行無條件、無限度軍事與經濟援助政策的有效性。此類援助在無法扭轉其內部結構性塌陷的情況下,可能僅能延緩而非阻止其最終衰敗,並可能導致援助方陷入戰略被動,與最終可能主導中國局麵的政治力量形成曆史性對立。”

報告通過卡特,呈送到了哈裡森準將的案頭。

幾天後,哈裡森召見了陳曉。辦公室裡的氣氛有些沉悶。

“陳顧問,你的報告……很有衝擊力。”哈裡森將報告副本放在桌上,手指無意識地敲擊著封麵,“但是,華盛頓方麵的反饋,並不積極。”

陳曉麵色平靜:“願聞其詳。”

“軍方的主流意見認為,你誇大了**的能力和國民黨的困境。”哈裡森語氣平淡,聽不出喜怒,“他們掌握的情報顯示,國民黨在裝備、兵力、國際承認上仍占據絕對優勢。**的‘泥腿子軍隊’缺乏重武器和空中力量,不可能在正規戰中擊敗得到美國援助的國軍。你的結論,被認為是……過於悲觀,甚至有些危言聳聽。”

陳曉內心冷笑:絕對優勢?曆史上有多少擁有“絕對優勢”的政權,最終被內部蛀空和人民的選擇所埋葬?這幫坐在五角大樓和華盛頓辦公室裡的老爺們,眼裡隻有鋼鐵和數字,看不到人心向背。

“此外,”哈裡森繼續道,“許多我們的‘中國通’也持保留意見。他們更熟悉也與國民黨高層關係更密切,認為蔣介石政府仍有很強的韌性和控製力。你的分析,與他們的經驗和判斷……存在較大出入。”

所謂的“中國通”,不過是些與國民黨官僚和部分知識分子過從甚密,沉浸在舊秩序幻象中的人。他們聽不懂農村的土地改革意味著什麼,看不到城市小市民對腐敗政權的徹底失望。陳曉暗自吐槽:這幫人與其叫“中國通”,不如叫“金陵秦淮河通”或者“重慶官場通”。

“我理解。”陳曉點了點頭,臉上看不出失望,“我的分析基於公開資料和邏輯推演,或許與一些根深蒂固的看法不同。決策需要綜合考慮各種因素。”

他的反應讓哈裡森有些意外。沒有辯解,沒有堅持,平靜得不像一個觀點被否定的分析者。

“你就沒有什麼想補充的?”哈裡森忍不住問。

陳曉抬起眼,目光平靜地看向哈裡森,語氣淡然,卻帶著一種不容置疑的篤定:

“我們且看一年之後吧。”

哈裡森瞳孔微縮。這句話輕飄飄的,卻像一顆石子投入他心湖,激起圈圈漣漪。沒有爭辯,沒有憤怒,隻有一種基於絕對自信的、對時間的等待。

這份冷靜,比任何激烈的反駁都更有力量。

“……好吧。”哈裡森最終揮了揮手,“報告會存檔。你可以繼續關注事態發展。”

陳曉微微躬身,轉身離開。

走在回“套房”的走廊上,聽著身後鐵門關閉的聲響,陳曉嘴角勾起一絲微不可察的弧度。

擱置?冷遇?在他的預料之中。

意識形態的偏見,官僚體係的惰性,既得利益集團的阻撓,哪一樣都不是一份分析報告能夠輕易撼動的。他播下的是一顆種子,需要時間和現實的風雨來催芽。

他知道,曆史的車輪會沿著既定的軌跡碾過。當現實一次次印證他的判斷時,今天這份被嗤之以鼻的報告,分量會變得越來越重。

隻是,這個過程需要多久?一年?還是更久?

他回到房間,望向窗外。太平洋的浩瀚無法平息大陸上的烽火。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