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鱗1937:我在敵營當大佬 第188章 鐵幕下的非對稱視角
關島的陽光透過加裝鐵柵的窗戶,在陳曉手上那份過期的《紐約時報》上投下斑駁的光影。頭版標題赫然寫著:《丘吉爾富爾頓演說:鐵幕已降臨歐洲大陸》。
陳曉隻是掃了一眼標題,便知該來的,終於來了。冷戰這頭巨獸,被這位前首相用最戲劇性的方式,正式牽上了舞台。
報紙上的措辭華麗而充滿警示:“從波羅的海的斯德丁到亞得裡亞海的的裡雅斯特,一幅橫貫歐洲大陸的鐵幕已經降落......”字裡行間充斥著對蘇聯擴張的警惕和對西方團結的呼籲。
曆史課本上的名詞,成了眼前滾燙的新聞。時代掀開了新的一頁,而他是為數不多的、提前看過劇本的讀者。
“鐵幕......”他低聲咀嚼著這個詞,嘴角扯出一個沒什麼溫度的弧度,“終於喊出來了。接下來,就該是尋找敵人和劃定戰線的遊戲了。”
幾天後,哈裡森準將親自召見,議題明確:“陳顧問,針對丘吉爾的講話及當前歐亞局勢,請你提供綜合分析,重點評估蘇聯的全球戰略意圖,以及我們在亞洲應如何應對。”
陳曉知道,真正的考題來了。
這不再是關於某個具體戰役或政權穩定性的分析,而是關乎美國未來數十年全球戰略的頂層設計。他必須抓住這個機會,不僅要展現價值,更要嘗試將一枚楔子打入美國戰略決策的縫隙。
他把自己關在房間裡整整兩天。窗外,美軍戰機起降的轟鳴聲前所未有地頻繁,彷彿在印證著世界正滑向新的對抗軌道。
他鋪開稿紙,標題寫得冷靜而克製:《“鐵幕”之下的雙重博弈:論美蘇對抗主線與遠東區域的“非對稱”特性》。
報告開篇,他首先肯定了丘吉爾判斷的核心價值,承認美蘇意識形態與地緣政治的結構性對抗將成為未來國際關係的主旋律,這是“曆史的必然”。
但筆鋒隨即一轉,他引入了自己的核心論點:
“……然而,將歐洲對抗模式簡單套用於遠東,尤其是中國,將是戰略誤判。歐洲是美蘇力量直接碰撞的前沿;亞洲則更為複雜。”
他詳細分析了**與蘇聯的關係:
“**雖在意識形態上親近莫斯科,但其誕生於中國獨特土壤,領導層具有強烈民族主義色彩和獨立傳統。他們的首要目標是贏得內戰、實現國家統一,而非單純充當蘇聯代理人。過度將其與蘇聯捆綁施壓,隻會適得其反,將其徹底推向莫斯科——這不是戰略擠壓,而是戰略驅趕。”
接著,他提出“非對稱”策略:
“因此,在遠東,美國應采取與歐洲截然不同的‘非對稱’圍堵策略。其核心在於:承認並利用中蘇之間的潛在分歧與不同訴求。”
“具體而言:”
一、明確戰略優先順序:蘇聯在歐洲的擴張是對西方的心腹之患,應集中資源於歐洲複興與防禦。
二、在亞洲,尤其是中國問題上,要保持戰略靈活性:避免陷入大陸消耗戰。國民黨政權內部問題積重難返,無限輸血效率低下。建議采取‘離岸平衡’與‘有限接觸’,一方麵防止**迅速獲勝,另一方麵與**內部務實力量保持間接溝通,預留‘楔子策略’空間。目標應是‘管控’而非‘解決’亞洲衝突,使其不至於失控並過度消耗美國國力。
三、資源傾斜:將節省下的戰略資源投向日本、菲律賓等關鍵海上通道和島嶼鏈,構築海空防禦體係,而非深陷中國大陸戰爭的泥潭。”
報告最後,他總結道:
“與蘇聯的競爭是長期全麵的。在歐洲是‘陣地戰’;在亞洲應是更靈活、注重成本的‘非對稱消耗戰’。集中資源於歐洲,在亞洲保持存在但不深陷,利用當地力量牽製對手。如此才能避免兩線作戰、資源分散的戰略困境。”
寫完,陳曉放下筆,揉了揉太陽穴。內心吐槽:一群剛從熱戰出來的將軍,恨不得在全世界每個角落跟蘇聯坦克對轟。我得告訴他們,有時候後退一步、集中拳頭,比到處撒芝麻鹽聰明得多。就是不知道這幫信奉“武力至上”的老爺們,能不能聽懂這“非對稱”的弦外之音。
報告提交後數日沒有迴音。陳曉並不意外——他的觀點與華盛頓“全麵遏製”論調及“亞洲優先”派格格不入。
就在他以為這份報告又會像之前那份“錯誤預測”一樣被遺忘時,轉機以一種意想不到的方式出現了。
卡特再次來訪,臉色古怪地拿著一份新資料夾:“陳顧問,你的報告引起了一些……額外關注。戰略空軍司令部的那些參謀們對你報告中‘資源優先順序’和‘避免亞洲消耗’的部分很感興趣。他們邀請你參與一次非正式的跨部門戰略研討會,主題是‘全球基地部署與遠端打擊力量的戰略重心評估’。”
陳曉接過資料夾,裡麵是幾份經過脫敏處理的背景資料和研討會議題提綱。他快速瀏覽著,內心瞬間明瞭。
戰略空軍司令部……他們掌管著美國最鋒利的核矛頭。他們的核心關切是如何最有效地威懾和打擊蘇聯,而不是陷入亞洲無休止的地麵戰鬥。自己報告中關於“集中資源於主要威脅”、“避免次要戰場過度消耗”的觀點,無疑戳中了他們的癢處。
這群手握毀滅性力量的人,正在全球範圍內尋找最值得瞄準的目標,以及最經濟有效的威懾方式。而自己,一個被軟禁的前敵方分析師,竟然意外地提供了某種戰略層麵的思考維度。
荒謬感油然而生。內心吐槽:我這是在給美帝的核戰略出謀劃策?劇本真是越寫越魔幻。但能影響這群掌握“終極力量”的人,或許比說服一百個哈裡森更有價值。
他合上資料夾,平靜地問:“時間?形式?”
“下週三,加密電傳打字機實時連線。你在基地特殊通訊室參與。除了sac,還會有參謀長聯席會議和國務院的人。哈裡森準將希望你……謹慎發言。”
謹慎?陳曉心裡冷笑。機會送到門口,哪有不大聲疾呼的道理?
“我知道了,我會準備。”
卡特離開後,陳曉走到窗邊,望著遠處跑道上一架正在滑行的b-29轟炸機巨大的身影。那代表著這個時代最極致的毀滅力量。
他原本隻想自保、救姐姐,卻在不知不覺中捲入塑造世界格局的漩渦。
這場遠端交鋒中,他這份來自“敵方”的“非對稱”視角,會被視為真知灼見,還是異端邪說?
他捏了捏手指,眼神再度專注。
無論如何,這步棋必須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