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鏡:文明躍遷 第4章 槓桿顯力 梁柱之問
-
上林苑是始皇帝的禦花園,占地廣闊,裡麵不僅有奇花異草,還有專門的試驗場。蒙毅帶著林越來到一處空地,地上堆放著各種木材和青銅器件,幾名工匠正圍著一根巨大的木柱發愁——這是阿房宮要用的主梁,重約三百斤,工匠們正想用繩子把它抬到支架上,卻怎麼也抬不起來。
“林先生,陛下讓你演示‘格物之術’,”蒙毅指著木柱,“你若能讓這根木柱輕鬆上架,就算你有真本事。”
林越走到木柱旁,蹲下身仔細觀察。木柱長約三丈,直徑兩尺,工匠們用了八個人,繩子都勒進了肉裡,木柱卻隻抬起了半尺。他站起身,對蒙毅說:“請將軍給我一根長木,一個石墩,還有一根粗繩。”
蒙毅讓人取來所需之物。林越將長木架在石墩上,把石墩放在離木柱較近的位置,然後用繩子把木柱綁在長木的一端,自已則走到長木的另一端,輕輕往下一壓——奇蹟發生了,三百斤重的木柱竟然緩緩抬了起來,工匠們隻需輕輕一推,就把它架在了支架上。
“這……這怎麼可能?”蒙毅瞪大了眼睛,難以置信。
林越笑著解釋:“這便是‘槓桿原理’。石墩是‘支點’,長木是‘槓桿’,離支點越近,物l越重,離支點越遠,用力越輕。就像用撬棍撬石頭,隻要撬棍夠長,一個人也能撬動千斤巨石。”
他說著,在地上畫出槓桿示意圖:“比如這根長木,支點離木柱三尺,離我這邊一丈,我用五十斤的力,就能撬動三百斤的木柱。力的大小和距離成反比,這便是‘格物之術’的奧秘。”
蒙毅恍然大悟:“原來如此!若將此原理用在阿房宮的建設上,能省多少人力!”
就在這時,李斯和章邯帶著一群官員走了過來。李斯剛纔在甘泉宮聽說了林越的“三角托架”,特意來上林苑看看虛實。他看到木柱輕鬆上架,臉色有些複雜:“林先生,你這‘槓桿之術’雖巧,卻需耗費長木和石墩,阿房宮有上萬根梁柱,若都用此法,恐耗費太大。”
章邯卻不以為然。他是少府令,掌管宮廷手工業,最清楚工匠的辛苦:“李丞相此言差矣。若用槓桿,原本八人才能抬起的木柱,現在兩人即可,不僅省人力,還能加快工期。至於長木和石墩,上林苑有的是,不算耗費。”
李斯還要反駁,卻見遠處來了一隊人馬,正是始皇帝的禦駕。嬴政聽說林越用“異術”抬起了木柱,特意親自前來檢視。
“陛下!”眾人紛紛跪地行禮。
嬴政走上前,指著槓桿問:“這就是你說的‘格物之術’?”
林越點頭:“陛下,此乃槓桿原理。不僅能抬木柱,還能用於稱物、造車、甚至打仗。比如造車,若在車輪軸上用槓桿原理,馬車能拉更重的貨物;若在弩機上用槓桿原理,弩箭能射得更遠。”
嬴政來了興趣:“那你用槓桿給朕稱稱這根木柱的重量。”
林越讓人取來宮廷稱物的衡器,這是一個巨大的天平,最大能稱五百斤。他將木柱放在天平的一端,另一端放上砝碼,卻發現砝碼不夠——天平的另一端隻能放兩百斤的砝碼,木柱明顯更重。
“陛下,可用槓桿輔助天平,”林越說著,將槓桿的一端放在天平的秤碼端,另一端用繩子繫上一個五十斤的石錘,然後調整支點的位置,“這樣一來,五十斤的石錘就能相當於一百斤的砝碼。”
他輕輕放下石錘,天平果然平衡了。嬴政親自上前檢視,確認木柱正好三百斤,不禁讚歎:“格物之術,果然神奇!林越,你若能將此術用於大秦建設,朕必重賞!”
林越躬身道:“陛下,草民還有一請。阿房宮的梁柱雖穩,卻怕火災。草民願改良防火之術,讓宮殿不怕火燒。”
嬴政眼睛一亮:“哦?你有辦法?”
“草民曾在書中見過一種‘防火泥’,”林越說,“用黏土、石灰、沙子混合,塗在木柱上,火就燒不起來。隻需派人采集材料,草民可親自指導製作。”
嬴政大喜:“好!蒙毅,你給林越調撥工匠和材料,讓他即刻試驗。若真能防火,朕封他為‘方鏡客卿’,專管格物之術!”
林越心裡激動不已——他終於獲得了始皇帝的信任,有了施展抱負的機會。他抬頭望向遠方,彷彿看到了墨離和墨珠的笑臉,暗暗發誓:一定要儘快救出他們,讓他們也能過上安穩的日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