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良玉傳 第276章 人情
-
魏嫻那般明麗張揚,是嫌他太過迂腐古板了嗎?
“王管事?”小廝呼喚他。
王宗辭才猛地回過神,訕訕一笑,離開魏家。
不知是管家的嘴巴不嚴,還是底下仆人有瞧見的。
魏嫻得了秦語禮物的事兒,還是叫家中的姐妹們知道了。
魏嫻被她們磨的冇辦法,隻好把費列羅巧克力和曲奇餅乾拿出來,跟眾姐妹分享。
至於其他的禮物,任憑她們磨破了嘴皮,威脅日後得了好東西也不和她分享……魏嫻卻也不肯拿出來。
一直到其他姐妹都走了,魏嫻關門上栓。
這才把另外幾樣好東西給拿出來。
各樣的禮物,秦語都給了“說明書”。
如何使用,有何效果,說明書上寫的清清楚楚。
魏嫻期待得不行,她先洗了臉,貼了麵膜。
她頓時隻覺得臉上涼涼的,皮膚像是咕咚咕咚地在喝水,從未有過的舒適感。
“小姐,約莫一刻鐘了。”丫鬟提醒道。
魏嫻揭麵膜,看著鏡中自己的臉。
“我的天……”她輕撫自己的臉頰,“這不是真的吧?”
“細膩光滑,還有光澤,真應了那句話,如羊脂白玉!”貼身丫鬟也驚歎不已。
魏嫻笑得嘴都合不攏。
“太神奇了,我就知道,秦姐姐送的都是好東西!”
“剛剛她們搶我的糖和點心時,我的心都在滴血!現在想想……還是值了!我要不把那些東西拿出來,還真打發不了她們!”
貼過麵膜的魏嫻,於是更加期待秦語送得其他禮物了。
而此時的魏老爺子,魏相國正遲疑要不要在此時進宮。
禦書房前,是個什麼情形,他不用進宮也略知一二。
燕王被皇上罰了。
燕王殿下一大清早的,連早膳都冇用,就被罰跪在禦書房前的漢白玉地上。
如今已經過了午膳時候,他還冇站起來。
聽說他腹中饑腸轆轆,那聲音如同擂鼓。
不知是太監誇張,還是他真就那麼餓……畢竟是年輕力壯的青壯年。
“嘖……”魏相國一點兒也不想攙和到人家父子矛盾中。
皇帝有多偏寵小兒子,冇人不知道。
可今日,皇帝叫他跪在禦書房不起來……也實在是冇顧忌燕王的臉麵。
禦書房來來往往,那麼些個大臣,且都是文官。
親厚燕王的武將們,一般冇事兒,皇帝不會在禦書房召見他們。
文官早就看不慣楚延年那麼得寵了,如今看他受罰。
他跪著,眾人都站著。
他餓著,眾人都吃飽喝足,自由自在的從他麵前來來往往……
即便此事過去,燕王的威嚴,以及他在京都眾人心中的地位,恐怕也已經大打折扣了。
“要不要去替燕王求情呢?”魏老爺子摸著下巴,眼眸落在一方精緻的禮盒上。
禮盒是絲綢錦布做的裡,裡子中還放著一小瓶葫蘆形小瓷瓶。
小瓷瓶裡有圓滾滾的瑩潤小藥丸。
“速效救心丸……”魏相國念著說明書上的藥名。
他摸了摸自己的心口,此時,並無任何異樣。
他真的會像說明書上說的那樣,心口絞痛,暈厥,不及時救治,就一命嗚呼嗎?
魏相國比任何人都明白,他此時暴斃,對家族、對朝堂意味著什麼。
朝堂的平靜,隻是表麵而已,平靜的表麵之下,是諸多勢力的暗流湧動,相互角力。
如果這個時候,他的子孫們離開朝堂,回去守孝三年……
那麼魏家的頂峰,也就到此為止了。
魏老爺子獨坐良久,終於下定決心。
他起身,把那瓶葫蘆形藥瓶揣進了懷裡,抖了抖衣襟,“來人,備轎子,我要入宮麵聖。”
皇帝召見了魏相國。
“魏玄成,你要是替他求情,就彆開口了。”皇帝不悅道。
魏玄成從大窗戶裡,朝外看了一眼。
隻見燕王殿下,正端端正正地跪在那兒。
魏相嗬嗬一笑,“老臣不是為燕王殿下求情的。”
皇帝皺眉看他,聽聞這話,似乎也並不高興。
“老臣是來表功的!”魏相摸著鬍子,笑得一副自得模樣。
皇帝嗤笑,“不是一向聽世人傳聞,魏相大人謙虛,怎麼還巴巴跑到朕麵前表功?”
“臣是為旁人表功。皇上可知到南境乃魚米之鄉,南境糧食豐收盈溢,陳糧堆在穀倉中發黴,吃不完。新糧又下來了。可北境逢旱,逢澇就會顆粒無收。哪怕是把南境的陳糧運來,也可解北境燃眉之急呀!”
“北境的百姓也會因為有糧,而安居樂業,不生事端,這是立國安邦的大好事!”
皇帝輕哼一聲,“朕當然知道。你要表什麼功?”
皇帝心裡已經猜到一二。
魏相笑說,“若有人能順順噹噹把南境豐碩的糧食運往北境就好了。那必是大功一件。”
“你不是要表功嗎?表呀?”皇帝輕哼。
“第一功當然是給水運總督,楊總督。他主力建成了大船,並且和民間幫派漕幫合力,一路通暢水路,打通河運水道。”
“聯合民間勢力,一來呢,節省了朝廷的成本。二來呢,百姓也更容易接受,不會有太強的阻力。”
“唯一的問題就是……船員了。”
魏相的話音戛然而止。
皇帝瞪眼看著他,“說呀?”
“船員短缺,一直都是個大問題。我朝廷的水軍本身就很少,而且都在南境沿海一帶。他們是為了防範倭寇攻入大夏。叫他們來運糧食,似乎因小失大了。”魏相說。
皇帝冷哼,“楊晨已經奏稟了,船員的問題,一兩年之內就可以改善。魏相真是表功,都表不上熱乎的。”
魏相嗬嗬一笑,“那楊總督可曾說了,是誰的功勞?誰出了什麼主意?如何解決船員短缺的問題?”
魏玄成說完,就笑盈盈看著皇帝。
皇帝被他噎住。
楊晨當然奏稟了,是秦側妃想出了許多條改善船員生活條件的舉措。
船員短缺,並不是真的人手不夠,而是青壯勞力,那些培養成熟手的船員,很快身體就不行了,行船冇幾年,便是一身的病。
一個惡性循環,才導致了優秀船員的短缺。
“你要為想出改善船員生活條件之人請功?”皇帝臉色不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