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滿四合院之簽到人生 第38章 停戰談判與部隊休整
1953年7月的朝鮮,硝煙終於漸漸散去。
林建軍蹲在一片廢棄的陣地上,手裡拿著個小本子,正借著朦朧的月光記錄著什麼。他麵前是一輛被炸毀的美軍m4謝爾曼坦克,履帶已經斷裂,炮塔歪在一邊,炮管指向天空,像是在無聲地訴說著最後的掙紮。
“建軍,歇會兒吧,都忙了一天了。”趙大勇走過來,遞給他一個烤土豆,“剛聽通訊員說,板門店那邊簽字了,停戰協定正式生效了!”
“真的?”林建軍猛地抬起頭,眼睛裡閃過一絲驚喜。雖然早就聽說停戰談判在進行,但直到這一刻,他才真正感覺到緊繃的神經可以放鬆了。
“千真萬確!”趙大勇用力點頭,臉上的笑容像裂開的石榴,“連長說,咱們打贏了!美國鬼子同意簽字了!”
遠處傳來一陣歡呼聲,緊接著是此起彼伏的槍聲——這不是戰鬥,而是戰士們在鳴槍慶祝。林建軍站起身,望著夜空下閃爍的彈道,突然覺得鼻子一酸,眼眶有些發熱。
兩年了。
整整兩年,他從一個懵懂的學徒,變成了能獨當一麵的技術兵;從北平四合院那個處處提防的年輕人,變成了能在槍林彈雨中從容修裝備的戰士。這兩年裡,他見過太多犧牲,太多離彆,也收獲了最珍貴的戰友情誼。
“走,回去喝酒!”王鐵牛的聲音從遠處傳來,他手裡舉著個軍用水壺,裡麵裝著珍藏的高粱酒,“我早就說過,咱們一定能打贏,現在信了吧?”
林建軍跟著他們往坑道走,腳步輕快得像踩著棉花。路過那些曾經戰鬥過的地方,他突然想起第一次修t-34坦克時的緊張,想起用簡易消毒粉對抗細菌戰的急迫,想起在空襲中護住零件箱的決絕……那些畫麵像電影一樣在腦海裡閃過,清晰得彷彿就發生在昨天。
回到坑道,戰士們已經點起了篝火,把繳獲的美軍罐頭、壓縮餅乾都拿了出來,圍坐在一起慶祝。有人彈起了繳獲的吉他,有人唱起了《中國人民誌願軍戰歌》,還有人拿出家書,借著火光給家裡寫信報平安。
“建軍,你小子得喝一個!”趙大勇把水壺遞過來,眼裡閃著光,“要不是你修好了那些炮,咱們還不知道要多打多少仗呢!”
林建軍接過水壺,抿了一口,辛辣的酒液滑過喉嚨,卻帶來一陣暖意。他看著身邊這些黝黑、粗糙,卻眼神明亮的戰友,突然覺得所有的辛苦都值了。
“這酒,該敬那些沒能等到今天的兄弟。”林建軍舉起水壺,對著夜空敬了一杯,“敬小李,敬王參謀,敬所有犧牲的戰友!”
所有人都安靜下來,紛紛舉起手裡的水壺或罐頭,對著夜空沉默地敬了一杯。篝火的火苗在風中跳動,映著一張張凝重而懷唸的臉。
“不說這個了。”王鐵牛打破沉默,笑著轉移話題,“停戰了,咱們也該回家了。建軍,你回去打算乾啥?還回軋鋼廠?”
“嗯。”林建軍點點頭,眼神裡帶著憧憬,“回去繼續搞技術,把在這兒學到的東西用上。咱們國家太需要工業了,我想為國家造更好的坦克、更好的炮。”
“好想法!”趙大勇拍著他的肩膀,“我回去就娶媳婦,生娃,好好種地,多打糧食,支援你們搞工業!”
“我嘛,”王鐵牛摸了摸下巴,“可能還得在部隊待幾年,把這些裝備好好修修,交給新同誌。等退休了,就回老家開個修配廠,給鄉親們修修農具啥的。”
大家七嘴八舌地說著未來的打算,坑道裡又恢複了熱鬨。林建軍聽著他們的話,心裡一陣溫暖。每個人的想法都不一樣,卻都充滿了對和平的嚮往,對未來的期待。
接下來的日子,部隊開始休整,同時負責回收戰場上的裝備。林建軍所在的維修連成了最忙的單位——他們要檢查、維修、分類所有回收的武器裝備,能用的送回國內,不能用的拆解後回收零件,實在不能用的就集中銷毀。
這項工作看似簡單,實則繁瑣而重要。林建軍帶著一個小組,專門負責檢查和維修坦克、火炮等重型裝備。他拿著那個磨得發亮的筆記本,把每一次檢查、每一次維修都詳細記錄下來,尤其是那些在戰場上總結出的經驗和教訓:
“7月25日,檢查t-34坦克12輛,發現3輛存在發動機低溫啟動問題,解決方案:調整噴油嘴角度3度,更換耐低溫機油。”
“7月27日,維修122mm榴彈炮5門,炮栓彈簧疲勞是通病,建議國內生產時增加彈簧直徑0.5mm,提高使用壽命。”
“7月30日,拆解美軍m4坦克1輛,其履帶板采用高錳鋼材質,耐磨性比我軍裝備強30%,值得借鑒,需記錄材質成分,回國後建議軍工部門研究。”
他的筆記本越來越厚,裡麵不僅有文字記錄,還有一張張手繪的示意圖,標注著各種零件的尺寸、角度、材質,甚至還有改進的草圖。這些都是他用血汗換來的寶貴財富,是未來中國工業發展的微小基石。
【叮!】
係統的提示音在腦海裡響起,帶著一絲欣慰:
【檢測到宿主係統整理戰場維修經驗,形成係統性技術資料,推動“科技報國”支線任務進展,獲得獎勵:“裝備維修經驗彙編(朝鮮戰場特輯)”——自動整理為規範手冊,含故障案例、解決方案、改進建議共128條;“科技報國積分
200”——可用於解鎖更高階彆技術藍圖。】
林建軍心中一暖。係統的獎勵總是這麼及時,這本彙編手冊不僅能幫助國內的軍工人員快速瞭解戰場裝備的實際情況,還能為國產裝備的研發提供第一手資料。
這天下午,林建軍正在檢查一輛受損嚴重的“喀秋莎”火箭炮,安德烈突然帶著兩個蘇聯軍官走了過來。他的臉上帶著難得的輕鬆笑容,看到林建軍,遠遠就揮起了手。
“林同誌,忙著呢?”安德烈走到他身邊,用流利的中文說——這兩年,他的中文進步不小,“告訴你個好訊息,我們要撤回國內了。臨走前,我特意來跟你告個彆。”
“要走了?”林建軍有些意外,心裡卻湧上一絲不捨。
“是啊。”安德烈點點頭,眼神裡帶著感慨,“戰爭結束了,我們的任務也完成了。說實話,這兩年跟你們一起戰鬥,我學到了很多,尤其是你們那種不怕犧牲、敢打敢拚的精神,讓我非常敬佩。”
他頓了頓,從包裡拿出一個厚厚的資料夾,遞給林建軍:“這是我們蘇聯最新的坦克設計圖紙,還有一些軍械維修的教材,算是我送給你的禮物。希望對你將來的工作能有幫助。”
林建軍接過資料夾,入手沉甸甸的。開啟一看,裡麵全是精密的圖紙和俄文說明,有t-54坦克的設計圖,有152mm榴彈炮的結構圖,還有各種先進的維修裝置原理……這些都是蘇聯最頂尖的軍事技術資料,價值連城。
“這太貴重了,我不能收……”林建軍連忙推辭。
“拿著。”安德烈按住他的手,眼神真誠,“這不是施捨,是交換。你這兩年教給我們的戰場維修經驗,比這些圖紙值錢多了。而且我相信,你會用這些圖紙做正確的事,會讓中國變得更強。這是我願意看到的。”
林建軍看著安德烈真誠的眼神,最終點了點頭:“謝謝你,安德烈同誌。我一定會好好利用這些資料,為中國的工業發展貢獻力量。”
“我相信你。”安德烈笑了,“等將來有機會,我一定會去中國看看,看看你設計的坦克,看看中國的工業崛起。”
“我等著你的到來。”林建軍鄭重地說。
安德烈走後,林建軍拿著那個資料夾,心裡久久不能平靜。他知道,這些圖紙意味著什麼——它們是中國軍事工業追趕世界先進水平的捷徑,是無數戰士用生命換來的和平發展的機會。
夕陽西下,金色的餘暉灑在回收的裝備上,給冰冷的金屬鍍上了一層溫暖的光芒。林建軍站在山坡上,望著遠處連綿的山巒,望著那些正在收拾行李的戰友,心裡充滿了對未來的期待。
戰爭結束了,但新的戰鬥才剛剛開始。回國後,他將投身於祖國的工業建設,用自己的技術和汗水,為新中國的崛起添磚加瓦。
“回家了。”林建軍輕聲對自己說,握緊了手裡的筆記本和資料夾。
遠處傳來了火車的汽笛聲,那是來接他們回國的列車。林建軍轉過身,跟著大部隊向列車走去。他的腳步堅定而有力,每一步都像是在丈量著從戰爭到和平,從朝鮮到祖國的距離。
身後,是飽經戰火的朝鮮土地;前方,是充滿希望的祖國家園。林建軍知道,無論未來有多少困難和挑戰,他都將帶著在戰場上錘煉出的堅韌和技術,勇敢地走下去。
因為他明白,自己肩上扛著的,不僅是個人的夢想,更是一個民族的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