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滿四合院之簽到人生 第152章 高產紅薯種的匿名貢獻
1960年的春天來得格外遲,凍土到三月底還沒化透,田埂上的枯草被風颳得像亂麻。林建軍蹲在工廠後院的試驗田邊,手裡捏著塊土疙瘩,碾碎後放在陽光下細看——土塊裡夾雜著細小的沙礫,墒情差得可憐,這樣的地,彆說種玉米,就連耐旱的穀子都未必能活。
廣播裡正播報著各地的災情,聲音沉重得像灌了鉛:“……華北、華東地區持續乾旱,小麥減產已成定局,部分地區出現人畜飲水困難……農業部呼籲各地積極推廣耐旱作物,共度難關……”
林建軍的眉頭擰得更緊了。家裡的儲備糧足夠安穩度日,但車間裡的老焊工老王昨天偷偷告訴他,老家河南的侄子來信,說村裡已經開始吃樹皮了,“能下肚的野菜都挖光了,就盼著天能下雨,種點啥能頂餓的”。
【叮!】
係統的提示音突然在腦海中響起,界麵上彈出一行綠色的文字,帶著希望的亮色:
【檢測到宿主“緩解糧荒”的強烈意願,觸發特殊簽到地點:“農業部研究所(臨時駐地,設於本市農機廠)”,簽到成功,獲“耐旱高產紅薯種(代號‘救荒1號’)”10斤,配套“種植技術手冊”(含鹽堿地改良要點)。】
【品種特性:1
耐旱性極強,年降水量300mm即可存活;2
產量高,畝產可達3000斤(普通品種僅1200斤);3
適應性廣,沙土地、鹽堿地均可種植,塊根澱粉含量高,適合做代食品。】
林建軍的心跳漏了一拍,連忙在意識裡點開種子的三維影象:薯塊呈紡錘形,表皮紫紅,芽眼淺而少,正是係統描述的“救荒1號”。手冊裡的種植要點寫得更詳細,甚至標注了“在-5c短期低溫下可存活”“扡插成活率90%”,簡直是為當前災情量身定做的救命種!
他立刻起身往農機廠走。農業部的臨時研究所在那裡借用了幾間廠房,專門負責向災區調配種子和技術資料。路過傳達室時,王師傅正蹲在門口啃窩頭,看到他,含糊不清地問:“建軍,這時候去農機廠?聽說那邊天天有人哭著要種子,亂得很。”
“有點技術資料要送過去。”林建軍沒多說,從口袋裡掏出兩個紅薯乾窩窩頭(自家蒸的),塞給王師傅,“給您換換口味,我媽做的,頂餓。”這是他的習慣,對身邊人適度關照,卻從不多言。
農機廠的院子裡果然亂糟糟的,幾個穿補丁衣服的農民正圍著工作人員哀求,聲音嘶啞:“同誌,再給點種子吧,哪怕一斤也行!俺們村幾十口人,就等著下種了!”
“不是不給,是真沒有了!”工作人員急得滿頭汗,“耐旱種子早就調完了,現在庫裡就剩點普通麥種,怕是扛不過這旱情……”
林建軍的心沉了下去。他繞開人群,走到研究所後門,這裡相對安靜,隻有個老研究員在整理資料。“同誌,請問種子調配處在哪?”他儘量讓語氣平靜。
老研究員抬起頭,鏡片後的眼睛布滿血絲:“你是哪個單位的?有介紹信嗎?現在種子管控嚴,沒手續不能領。”
“我不是來領種子的。”林建軍從包裡掏出用油紙包好的紅薯種,放在桌上,“這是我偶然得到的‘救荒1號’,耐旱高產,適合災區。麻煩您轉交給調配處,算是……一個技術人員的一點心意。”
老研究員的眼睛瞬間亮了,像看到了救命稻草,一把抓起種子,翻來覆去地看,又對照手冊上的圖譜,激動得手都抖了:“這……這真是‘救荒1號’?我們找這品種找了半年了!你是從哪弄到的?”
“偶然機會得到的,不重要。”林建軍按住他的手,語氣堅定,“有個請求:千萬彆提我的名字,就說是‘匿名技術人員’捐贈的。我隻是想讓這些種子儘快用到災區,彆的都不重要。”
老研究員愣了愣,隨即鄭重地點頭:“放心!我們懂規矩!這種子要是真能救荒,你的功德比天大!”他立刻喊來同事,“快!把這批種子登記入庫,優先發往河南、山東重災區,附帶種植手冊,讓技術員跟著指導!”
【叮!】
係統的提示音在林建軍離開時響起,帶著任務完成的判定:
【“匿名捐贈”行為符合“科技報國”宗旨,觸發“隱性貢獻”機製,獲“國家隱性貢獻點”100點(可用於兌換“政策傾斜”“資訊優先獲取”等隱性福利),係統評價:“於無聲處見擔當,是技術者的最高境界。”】
回家的路上,林建軍的腳步輕快了不少。陽光透過稀疏的雲層灑下來,照在解凍的土地上,泛著濕潤的光澤。他知道,這批種子能起多大作用,還要看後續的種植和天氣,但至少,他做了能做的事。
蘇嵐看到他回來,正在給林衛國喂米湯(摻了點紅薯粉),小家夥吃得正香,小嘴巴吧唧作響。“今天怎麼回來這麼晚?廠裡有事?”她遞過一碗溫水。
“嗯,送了點資料去農機廠。”林建軍接過水,沒提種子的事——不是信不過蘇嵐,是怕她無意中說漏嘴,引來不必要的麻煩。在這敏感時期,“私藏高產種子”很容易被曲解,匿名是最穩妥的選擇。
【叮!】
係統的提示音在晚飯時響起,帶著家庭氛圍的溫馨:
【檢測到宿主“匿名善舉”後心態平和,家庭“幸福指數”提升5%,蘇嵐“信任度”達99%(未追問種子來源,體現絕對信任),觸發“家和萬事興”效應,林衛國“健康指數”小幅提升。】
日子一天天過去,工廠的代食品供應越來越多,紅薯葉粉、玉米芯麵成了食堂的主食,連技術科的“特殊補助”都從細糧換成了粗糧。林建軍每天下班都會去試驗田看看,自己種的“救荒1號”已經扡插成活,嫩綠的藤蔓爬得很快,在貧瘠的土地上透著倔強的生機。
半年後的一天,林建軍正在車間除錯“農機齒輪”,老研究員突然找上門,手裡拿著份電報,聲音激動得發顫:“林同誌!你快看!河南災區傳來的,‘救荒1號’畝產達到2800斤!山東那邊也報喜,說這紅薯救了至少三個公社的人!”
他把電報遞過來,上麵的字跡潦草卻有力:“‘救荒1號’豐收,解決大問題,懇請告知捐贈者姓名,以便致謝——災區群眾敬上。”
林建軍看著電報,心裡像被什麼東西暖烘烘地填滿了。他把電報還給老研究員,笑容平靜:“我說過,名字不重要。能幫上忙,就好。”
老研究員看著他,眼神裡充滿敬佩,最終沒再追問,隻是用力握了握他的手:“好樣的!你們軋鋼廠,真是藏龍臥虎!”
【叮!】
係統的提示音在老研究員離開後響起,帶著長遠影響的判定:
【“匿名貢獻”產生持續效應,災區“糧食缺口”縮減30%,間接降低全國糧價波動(黑市玉米價格回落至0.8元\\/斤),宿主獲“隱性聲望”提升(在農業係統內部有“神秘技術捐贈者”記錄),“國家隱性貢獻點”累計至200點。】
林建軍沒把這事告訴任何人,包括蘇嵐。他隻是在那天晚上,多給林衛國餵了兩勺紅薯泥,看著兒子滿足的笑臉,心裡清楚,自己做的一切,不止是為了遠方的陌生人,更是為了眼前的家人,為了讓這樣的笑容能一直延續下去。
四合院的方向傳來隱約的爭吵聲,大概又是賈張氏在鬨著要糧。林建軍關掉車間的燈,窗外的月光灑在試驗田的紅薯藤上,像一層薄薄的銀霜。他知道,災情還沒結束,困難的日子還很長,但隻要每個人都能儘一點力,哪怕是匿名的、微小的,也終能彙成抵擋風雨的力量。
這或許就是係統“簽到人生”的真正意義——不止是為了自己和家人活得好,更是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為這片土地和人民,做些實實在在的事。至於名聲和回報,從來都不是他的追求。
夜色漸深,工廠的機器聲漸漸平息,隻有試驗田的紅薯藤在晚風裡輕輕搖曳,像在訴說一個關於希望的秘密,一個屬於匿名捐贈者的、無聲的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