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滿四合院之簽到人生 第169章 農機配件的“跨廠協作”
1962年的冬風帶著沙礫,刮在軋鋼廠的鐵皮廠房上,發出“嗚嗚”的聲響。林建軍站在鏜床前,手裡拿著剛加工完的農機軸承,遊標卡尺卡在滾道上,讀數穩穩停在“0.01mm”——這是他優化加工工藝後的成果,比國家標準還精密了一半。車間主任匆匆跑進來,手裡攥著份電報,紙邊都被汗浸濕了:“建軍!急活兒!鄰縣農機廠的齒輪箱殼體加工裝置壞了,他們的春耕農機訂單交不了,廠長求到咱們這兒了,說哪怕幫忙加工一批配件也行!”
林建軍接過電報,上麵的字跡潦草卻急促:“急需齒輪箱殼體200套,材質45號鋼,精度等級it7,月底前交貨,否則影響千畝春耕。”他皺了皺眉,這種殼體屬於異形件,需要專用夾具,廠裡的裝置雖然能加工,但調整工裝至少要三天,按常規進度,月底前根本趕不完。
【叮!】
係統的提示音在鏜床的嗡鳴中響起,三維圖紙在意識裡展開,清晰得像就在眼前:
【檢測到“跨廠技術支援”需求,觸發“緊急協作”任務,獎勵“齒輪箱殼體快速加工方案”:
?\\t工裝簡化:將傳統3套夾具合並為1套組合式工裝,換型時間從4小時縮短至30分鐘;
?\\t切削引數優化:主軸轉速提升至1200r\\/min,進給量調整為0.15mm\\/r,加工效率提升50%;
?\\t精度保障:采用“粗精一體”切削路徑,配合冷卻油霧潤滑,形位公差可穩定控製在0.02mm內。】
【應用價值:該方案可使200套殼體加工週期壓縮至15天,滿足春耕需求,同時為軋鋼廠爭取到“農機配件定點加工”資質,係統判定“工業協作貢獻”
80點。】
“能接。”林建軍把電報拍在案台上,對車間主任說,“讓他們把圖紙和毛坯送過來,我今晚就調整工裝,保證月底前交貨。”他轉頭對趙小剛說,“你去倉庫領45號鋼的料,按圖紙備料,李建國跟我除錯工裝。”
鄰縣農機廠的廠長第二天一早就帶著圖紙和毛坯趕來了,看到林建軍拿出的組合式工裝設計圖,眼睛瞪得像銅鈴:“林科長,這……這能行嗎?我們的工程師說至少要三套夾具才能保證精度!”
“試試就知道了。”林建軍沒多解釋,啟動鏜床,刀具在毛坯上劃出銀白色的軌跡,鐵屑捲曲著落下,像一朵朵鋼花。半小時後,第一個殼體的粗加工完成,放在檢測平台上測量,垂直度誤差0.015mm,完全符合要求。
廠長激動得握住林建軍的手,指節都發白了:“神了!真是神了!有你這技術,咱們的春耕農機有救了!我代表全縣農民謝謝你!”
【叮!】
係統的提示音在首件檢測合格時響起:
【“跨廠協作”啟動成功,軋鋼廠與農機廠建立“技術互助”關係,宿主獲“縣域技術顧問”隱性頭銜,可優先獲取農業機械技術需求資訊,為後續“農機改良”專案鋪墊。】
加工任務緊,林建軍帶著技術科的人連軸轉,車間的燈徹夜不熄。趙小剛負責程式設計,李建國除錯裝置,林建軍則盯著關鍵工序,累了就在旁邊的行軍床上躺半小時,醒了繼續乾。蘇嵐每天晚上都來送夜宵,是摻了紅薯澱粉的糊糊,還帶著點鹹菜,給工人們補充體力:“衛國在家畫了張坦克,說爸爸在造‘會種地的坦克’,讓我一定給你看看。”
林建軍看著兒子畫的歪歪扭扭的坦克,上麵還寫著“爸爸加油”,心裡暖烘烘的,疲勞都消了大半。“告訴衛國,爸爸很快就完工,到時候帶他去看真正的農機。”
閻埠貴聽說軋鋼廠幫鄰縣加工農機配件,特意拎著兩斤紅薯澱粉來車間,說是“給工人們添點口糧”。老頭蹲在角落看了半天,見林建軍他們用一套工裝就能加工不同部位,算盤打得劈啪響:“建軍,你這法子要是用到咱們公社的農機站,能省多少功夫啊!我回去跟隊長說說,讓他請你去給技術員上上課?”
“等這批活兒乾完再說。”林建軍遞給他一塊剛加工好的殼體,“你看這精度,公社的裝置要是能按這標準維護,農具壽命能延長一倍。”
閻埠貴摸著殼體光滑的表麵,像摸著寶貝:“那我先回去騰地方,就等你這句話了!”
【叮!】
係統的提示音在閻埠貴離開後響起:
【“技術輻射”從工廠延伸至農村基層,閻埠貴的“推廣意願”達100%,將成為宿主技術在農村的“天然傳聲筒”,四合院與工廠、農村的“技術聯係”初步建立,形成良性互動閉環。】
月底前,200套齒輪箱殼體如期交付,鄰縣農機廠的春耕裝置順利組裝,廠長特意送來了麵錦旗,上麵寫著“工業支援農業,技術點亮春耕”,掛在軋鋼廠的榮譽室最顯眼的位置。縣工業局的領導也來了,拍著林建軍的肩膀說:“你這技術不僅救了急,還闖出了跨廠協作的新路子,以後全縣的農機配件加工,優先給你們廠!”
訊息傳到四合院時,傻柱正在保養他的汽修工具,聽說林建軍幫鄰縣解決了春耕難題,難得地多喝了兩盅:“我就說林科長是乾大事的人,咱跟著學技術,錯不了。”他現在能獨立修理拖拉機變速箱了,過年時還被評為“汽修能手”,獎金買了塊布料,給繼女做了件新棉襖。
秦淮茹在生產隊領了新分的玉米,是用林建軍幫忙加工的農機種出來的,顆粒飽滿,比往年的強多了。她抱著玉米往家走,路過林建軍家門口時,猶豫了一下,終究還是沒進去——她現在靠自己掙工分,日子雖然清苦,卻不用再看彆人臉色,這種踏實,比什麼都重要。
賈張氏的中風還是沒好利索,隻能坐在門檻上曬太陽,聽鄰居說林建軍又得了錦旗,嘴裡嘟囔著“有啥了不起”,可眼神裡的嫉妒藏不住。閻埠貴路過時,故意把剛領到的“技術推廣積極分子”獎狀晃了晃:“老虔婆,看到沒?這就是跟林科長學技術的好處,你要是當初學好點,也不至於現在這樣。”氣得賈張氏抓起柺杖就扔,卻連門檻都沒扔過。
【叮!】
係統的提示音在夕陽染紅廠房時響起,帶著階段總結的厚重:
【“跨廠協作”任務圓滿完成,宿主“技術權威”地位從單一工廠擴充套件至區域工業體係,獲“縣域技術資源調配權”(隱性),可優先獲取農機、化肥等生產資料資訊;
?\\t家庭層麵:蘇嵐因丈夫的技術貢獻,在醫務室獲得“技術骨乾家屬”照顧,林衛國的“早期教育資源”(如工廠子弟學校優先入學)得到保障;
?\\t四合院層麵:各角色均受惠於宿主技術帶來的間接效益(糧食增產、農具耐用),對宿主的“認同度”達曆史最高,“訓禽”進入“無為而治”階段,衝突風險趨近於零。】
林建軍下班回家時,蘇嵐正在給林衛國講農機的原理,用筷子和紅薯演示齒輪傳動,小家夥聽得眼睛發亮。“今天廠裡發了獎金,我買了點肉,晚上包餃子。”蘇嵐的臉上帶著笑意,“王師傅說,你設計的工裝被當成範例,要在全市推廣呢。”
林建軍看著窗外漸暗的天色,遠處的田野裡,已經有農機在翻地,燈光像星星一樣閃爍。他知道,這隻是技術協作的開始,未來還有更多的難題等著攻克,但隻要守住技術本心,帶著身邊的人一起進步,就沒有跨不過去的坎。
四合院裡的燈一盞盞亮起,閻家傳來孩子們背誦“農機保養口訣”的聲音(閻埠貴從林建軍那抄的),傻柱家傳來扳手敲擊的輕響(他在保養工具),秦淮茹在灶台前忙碌,鍋裡的玉米粥咕嘟作響,香氣飄出老遠。
林建軍抱起林衛國,小家夥在他懷裡咯咯直笑,指著窗外的農機燈光說:“爸爸,那是你造的坦克嗎?”
“不是坦克,是種地的機器。”林建軍吻了吻兒子的額頭,“有了它們,以後就有吃不完的糧食了。”
車間的汽笛聲在夜空中響起,悠長而有力,像是在為這個協作共贏的冬天,唱一首充滿希望的歌。而林建軍知道,他的技術之路,才剛剛走向更廣闊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