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情滿四合院之簽到人生 > 第172章 播種機改良的“春播效益”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情滿四合院之簽到人生 第172章 播種機改良的“春播效益”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1963年的春天來得格外爽朗,凍土剛化透,田埂上就冒出了嫩黃的草芽。閻埠貴蹲在生產隊的曬穀場邊,看著那台老掉牙的播種機,眉頭擰成了疙瘩——這玩意兒是1958年公社化時添置的,播下的種子稀的稀、密的密,一畝地要多浪費兩斤種,還總卡殼,昨天剛壞了三個齒,氣得隊長摔了煙袋鍋。

“三大爺,要不咱還是人工播吧?”旁邊的年輕社員扛著鋤頭,肩膀曬得黝黑,“這破機器還不如手撒得勻,昨兒播的玉米,有半壟沒出芽,白瞎了種子。”

“人工播?你知道要多費多少工?”閻埠貴的算盤打得劈啪響,手指點著地裡的壟溝,“咱隊裡一百二十畝地,靠人撒得雇二十個臨時工,一天三斤粗糧,這就是六十斤!夠全隊人吃三天的!”可他沒轍,公社農機站的技術員來看過,說零件配不上,想修也沒轍。

老頭的心思又飄到了廠外平房——林建軍上個月改鍋爐省了三噸煤的事早就傳開了,聽說他連坦克齒輪都能造,改台播種機還不是小菜一碟?上次修鋤頭、搞綠肥的事讓閻埠貴摸清了路數,林建軍不喜歡白占便宜,得拿點實在東西換。他摸了摸懷裡的牛皮紙包,裡麵是他托人從舊貨市場淘來的《五十年代農機圖譜》,裡麵有一頁專門畫著播種機的構造,說不定能派上用場。

【叮!】

林建軍正在除錯“精密播種器”的樣品,這是用報廢的步槍零件改的,能控製每穴下種2-3粒,誤差不超過1粒。係統的提示音突然響起,帶著技術分析的清晰:

【檢測到“春耕播種效率低下”導致的種子浪費(全國約15%種子因播種不均損耗),觸發“農機改良”任務,獎勵“條播機排種器優化方案”:

?\\t核心改進:將傳統勺式排種改為“星輪式”,輪齒間距可調(適應玉米、大豆等不同作物),配合彈簧壓種裝置,確保每穴下種量一致;

?\\t附加設計:加裝覆土鎮壓輪,播種後即時鎮壓,減少種子外露,出苗率提升至90%(傳統播種機僅70%);

?\\t材料利用:可用廢舊齒輪和鋼板改造,成本僅為新機器的1\\/5,適合農村條件。】

【應用價值:該技術可使每畝地節省種子1.5斤,按全國耕地麵積計算,相當於每年增產15億斤糧食,係統判定“國家隱性貢獻點”
60。】

林建軍剛把播種器的星輪調整好,就聽到院門外熟悉的咳嗽聲,比上次來借鍋爐圖紙時更急切些。“建軍在家嗎?”閻埠貴的聲音隔著門板飄進來,帶著點小心翼翼,“有件……農具上的事想請教,帶了本老書,你或許用得上。”

蘇嵐正在給窗台上的向日葵澆水,幼苗剛抽出兩片真葉,嫩得像翡翠。“三大爺這是又遇上難題了,”她回頭對丈夫笑了笑,“聽說是生產隊的播種機壞了,急著春播呢。”

林建軍開啟門,閻埠貴立刻把牛皮紙包遞過來,臉上堆著笑,眼睛卻直往工作台上瞟,看到那個精巧的星輪排種器,喉結動了動:“建軍,耽誤你乾活了?我這不是……春耕大忙嘛,隊裡的播種機壞了,撒種不勻,浪費得厲害,你看這……”

他翻開圖譜,指著其中一頁:“你看這上麵的排種器,說是能調下種量,就是看不懂咋弄。我想問問,這老機器還有救不?要是能改好,隊裡給你記三十個工分!”

林建軍接過圖譜,翻到排種器那頁,上麵的勺式設計確實落後,難怪下種不均。他拿起桌上的星輪樣品:“能改。把排種器換成這個星輪式的,再加個鎮壓輪,保準比新機器還好用。這書不錯,就用它換技術,怎麼樣?”

閻埠貴的算盤“啪”地合上,手都快抖了——三十個工分換一台好用的播種機,這買賣血賺!他連忙點頭:“行!就按你說的辦!我這就叫人把機器拆了送過來,零件不夠咱隊裡有鐵匠爐,能打!”

三天後,生產隊的播種機被拆成零件運到了廠外平房。林建軍帶著趙小剛和李建國,用氧焊切割廢舊齒輪做星輪,把汽車鋼板壓成鎮壓輪,閻埠貴則蹲在旁邊給鐵匠爐遞圖紙,忙得滿頭大汗。“星輪齒距調兩厘米,播玉米正好,”林建軍拿著卡尺測量,“彈簧力度要夠,不然卡不住種子,又會漏播。”

傍晚試機時,全隊的乾部都來了,圍著改好的播種機,眼睛瞪得像銅鈴。隻見機器駛過,種子均勻地落在壟溝裡,覆土平整,每穴不多不少正好三粒。隊長抓著一把土,激動得直哆嗦:“神了!真是神了!林科長,你這手藝能頂半個農科所!”

【叮!】

係統的提示音在眾人的驚歎聲中響起:

【“播種機改良”成功,該技術可使生產隊春播種子損耗率從15%降至5%,每畝增產預期10%,閻埠貴“技術信使”角色進一步鞏固,獲“公社春耕模範”稱號,宿主“農業技術影響力”擴充套件至全縣。】

訊息像長了翅膀似的飛遍了公社,附近五個生產隊都扛著播種機來“求改造”,閻埠貴成了“技術中介”,每天帶著人來,還不忘按“等價交換”的規矩,讓每個隊都帶點實在東西——張家村送了兩筐新摘的豌豆,李家坳扛來半扇豬肉,都堆在林建軍家院門口,看得四合院的人直眼紅。

傻柱從汽修廠回來,路過曬穀場看到改良後的播種機,正突突地跑著,播下的種子齊整得像用尺子量過,忍不住湊過去看。聽說是林建軍改的,他心裡熱乎乎的——自己當初沒看錯人,跟著林建軍學技術,走正道,果然沒錯。他現在不僅能修卡車,還學會了給拖拉機換齒輪,上個月廠裡還給他漲了工資,能給老孃寄更多糧票了。

秦淮茹在地裡撿麥穗,看到新播種機路過,播下的玉米種一行行筆直,心裡暗暗佩服。她現在靠自己掙工分,棒梗也上了學,雖然日子清苦,卻不用再看彆人臉色。上次借糧被拒的事讓她明白,靠誰不如靠自己,林建軍的活法,或許纔是對的。

賈張氏趴在牆頭上,看著林建軍家門口堆的豌豆和豬肉,氣得直罵:“有啥了不起!不就是改個破機器嗎?有本事給我送二斤肉來!”罵了半天沒人理,隻能悻悻地回屋,看著灶台上的野菜湯發呆——秦淮茹現在把糧本鎖得嚴實,她連粗糧麵都摸不到了。

【叮!】

係統的提示音在夕陽染紅田埂時響起,帶著全域性評估:

【“播種機改良”技術擴散產生多重效應:

?\\t農業層麵:全縣推廣該技術後,春播種子節省1.2萬斤,相當於多養活500人,公社給軋鋼廠送了麵“工業支農先鋒”的錦旗;

?\\t工廠層麵:林建軍因“支農貢獻”獲“市級勞動模範”提名,廠裡特批給他一間“技術革新工作室”,配備新的車床;

?\\t四合院層麵:閻埠貴因“技術中介”身份在隊裡受尊重,見了林建軍腰彎得更低;傻柱主動向林建軍請教“拖拉機變速箱維修”,兩人關係從“鄰居”變為“師徒”;秦淮茹專注於田間勞動,與院裡是非徹底切割;

?\\t社會層麵:該技術被《農業機械》雜誌報道(隱去林建軍姓名,隻提“軋鋼廠技術人員”),成為“工農結合”的典型案例。】

傍晚,林建軍回家時,蘇嵐正在把公社送的豌豆剝殼,翠綠的豆粒滾在簸箕裡,像堆綠寶石。“今天托兒所的老師說,衛國畫的播種機被貼在宣傳欄上了,”蘇嵐的臉上帶著笑意,“說他畫得比課本上的還清楚,問是不是你教的。”

林建軍抱起兒子,小家夥正拿著個木製的星輪模型,在地上推著玩,嘴裡唸叨著“播種,出芽”。“這都是應該的,”他看著兒子認真的樣子,心裡一片溫暖,“農民兄弟多打糧,咱們的日子才能真的安穩。”

車間的方向傳來機器的轟鳴,夾雜著拖拉機的突突聲,像是一首和諧的春耕交響曲。林建軍知道,這隻是開始,國家的恢複需要時間,農業和工業的結合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隻要有技術,有肯乾的人,就沒有邁不過去的坎。

四合院裡的燈次第亮起,閻家傳來算盤聲和孩子們背誦“播種機保養口訣”的聲音(閻埠貴從林建軍那抄的),傻柱家傳來扳手敲擊的輕響(他在修自行車,想多掙點外快),秦淮茹在灶台前忙碌,鍋裡的玉米粥咕嘟作響,香氣飄出老遠。

林建軍望著窗外,心裡一片平靜。技術的力量從不在驚天動地的壯舉裡,而在這一點一滴的改善中——讓種子不浪費,讓土地多產糧,讓日子有盼頭。他要做的,就是繼續握緊手裡的工具,守住這份踏實,在這慢慢好起來的年月裡,穩穩地走下去。

夜風拂過,帶著新翻泥土的清香,和著遠處工廠的機器聲,成了這個春天最動人的旋律。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