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滿四合院之簽到人生 第178章 林衛國的啟蒙教育
1963年的初夏,陽光透過廠外平房的窗欞,在水泥地上投下斑駁的光影。林建軍蹲在地上,麵前擺著幾個用硬紙板剪的數字卡片,4歲的林衛國穿著開襠褲,正伸出胖乎乎的小手,把“3”和“5”疊在一起,嘴裡唸叨著:“爸爸,三三得五!”
“不對哦,”林建軍拿起卡片,輕輕撥開兒子的手,“3加5纔是8,乘法要等你再長大點學。你看,這是3個蘋果,那是5個蘋果,加起來是不是8個?”他從口袋裡掏出幾顆炒黃豆,這是蘇嵐用節省的口糧炒的,當作孩子學習的獎勵。
林衛國的大眼睛盯著黃豆,嚥了口唾沫,小手數得飛快:“1、2、3……8!爸爸,是8個!”
“答對了,獎勵兩顆。”林建軍把黃豆放在兒子手心,看著他捏著黃豆笑得露出牙床,心裡一片柔軟。係統上週就提示過:【“林衛國”認知發展進入關鍵期,啟動“早期科學啟蒙”可提升“邏輯思維”潛力,建議結合實物教學。】
蘇嵐端著一碗小米粥從廚房出來,看著父子倆的互動,嘴角彎起溫柔的弧度:“慢點教,彆累著孩子。托兒所的老師說,衛國現在數數比同齡孩子多認十幾個數呢。”她把粥放在小桌上,裡麵飄著幾粒紅棗,是她托人從鄉下換來的,“先喝粥,喝完了再學。”
林衛國捧著小碗,用勺子舀著粥,眼睛卻瞟向林建軍放在桌角的東西——那是個用木頭和鐵絲做的簡易齒輪組,大齒輪帶動小齒輪,轉起來咯吱咯吱響。這是林建軍昨晚用邊角料做的,特意留了幾個可以拆卸的零件。
“爸爸,齒輪!”小家夥丟下勺子,撲到桌前,小手想去摸轉動的齒輪。
“慢點,彆夾手。”林建軍握住兒子的手腕,指著齒輪的齒牙,“你看,大齒輪轉一圈,小齒輪轉兩圈,這叫‘傳動比’。就像你騎小三輪車,腳蹬一圈,車輪轉好幾圈。”他故意把“傳動比”說得簡單,像講故事一樣。
林衛國似懂非懂,小手指著齒輪的咬合處:“咬,它們在咬!”
“對,就是‘咬’在一起才能轉,”林建軍覺得這個比喻很形象,“如果齒輪的牙齒壞了,就轉不動了,就像人沒了牙齒,咬不動東西。”他趁機把之前修複農具齒輪的事,編成小故事講給兒子聽,“所以爸爸要把齒輪做得結結實實的,讓它們能好好‘咬’在一起乾活。”
【叮!】
係統的提示音在父子倆的互動中響起,帶著欣慰的暖意:
【檢測到“林衛國”對“機械原理”產生初步認知,通過“具象化教學”(齒輪傳動)理解“因果關係”,“邏輯思維”屬性小幅提升(
5點),“空間想象”能力萌芽(表現為主動拆卸重組齒輪)。】
【啟蒙成效:較同齡兒童,林衛國對“數字”“機械運動”的關注度提升40%,可進行簡單的“問題聯想”(如將齒輪轉動與三輪車聯係),係統判定“早期科學啟蒙”階段成功,獎勵“兒童機械積木設計圖”(適合5-6歲)。】
林建軍把係統獎勵的設計圖記在心裡,打算週末用木頭做一套。他知道,對孩子的啟蒙不在灌輸多少知識,而在培養觀察和思考的習慣,就像他搞技術一樣,基礎打牢了,以後學什麼都快。
下午,林建軍帶著林衛國去車間,特意避開了噪音大的區域,隻在裝配區看工人安裝農機零件。趙小剛正在給齒輪上潤滑油,見林衛國盯著看,笑著遞給他一個報廢的小齒輪:“小衛國,這個送給你玩,彆弄丟了。”
林衛國攥著齒輪,像得了寶貝,舉到眼前看了又看,突然問:“叔叔,它為什麼不轉?”
“因為沒有大齒輪帶它呀,”趙小剛被問得一愣,隨即看向林建軍,眼裡帶著佩服,“科長,您這兒子,才四歲就會問這種問題?”
林建軍笑了笑,接過齒輪,和兒子手裡的另一個齒輪咬合在一起,輕輕轉動:“你看,這樣就轉了。就像小朋友玩遊戲,得有人拉著你的手,才能一起跑。”
林衛國的眼睛亮了,自己拿著兩個齒輪試著咬合,試了好幾次才成功,樂得拍手:“轉了!轉了!”
旁邊的老焊工王師傅看著這一幕,感慨道:“龍生龍,鳳生鳳,林科長的兒子就是不一樣,從小就跟齒輪親。”
蘇嵐來接兒子時,看到林衛國兜裡揣著好幾個小零件,衣服上還沾著機油,又氣又笑:“跟你爸一樣,是個‘機器迷’。”她從包裡掏出個布偶,是用碎布頭做的小醫生,“媽媽給你做的,咱們不光要學爸爸搞機器,還要學媽媽當醫生,救死扶傷。”
林衛國一手拿齒輪,一手抱布偶,小臉紅撲撲的:“都要!”
【叮!】
係統的提示音在一家三口回家的路上響起:
【“多元啟蒙”模式形成:林建軍側重“邏輯與機械”,蘇嵐側重“人文與關懷”,林衛國的“認知結構”均衡發展,未出現偏科傾向,“共情能力”(對布偶的喜愛)與“探索欲”(對齒輪的專注)同步提升。】
訊息傳到四合院時,閻埠貴正在教三個兒子背乘法口訣,聽到林建軍教四歲孩子認齒輪,算盤打得劈啪響:“這就叫贏在起跑線上!人家教孩子認齒輪,咱教孩子背口訣,都得學,不能輸!”他立刻把閻解成的舊算盤找出來,塞給小兒子閻解放,“來,跟三大爺學撥算盤,這也是本事!”
傻柱從汽修廠回來,路過林建軍家門口,聽到裡麵傳來齒輪轉動的聲音和孩子的笑聲,腳步頓了頓。他想起自己小時候,父親隻會喝酒打人,哪有人教這些。現在他有了繼女,心裡也琢磨著:“等孩子大點,也跟林師傅學學,讓她認認字,彆像我一樣睜眼瞎。”
秦淮茹在院裡曬被子,看到林衛國拿著個小齒輪在地上轉圈,棒梗湊過去看,兩個孩子咿咿呀呀地交流著。她心裡歎了口氣,從家裡找出棒梗畫的畫,遞過去:“棒梗,把這個送給衛國弟弟。”她知道,林建軍一家是院裡的榜樣,讓孩子多跟他們接觸,錯不了。
賈張氏坐在門檻上,看著孩子們玩,嘴裡又開始唸叨:“小崽子們懂啥,還不是看大人臉色……”話沒說完,就被秦淮茹冷冷地打斷:“媽,屋裡涼,進去吧。”老太太悻悻地閉了嘴,拄著柺杖往裡走,背影佝僂得像個問號。
【叮!】
係統的提示音在黃昏時響起,帶著家庭發展的評估:
【“林衛國啟蒙教育”產生輻射效應:
?\\t家庭層麵:親子互動頻次增加,林建軍“父親角色”認同度提升,蘇嵐“教育理念”與丈夫契合,家庭凝聚力增強;
?\\t四合院層麵:閻埠貴效仿“早期教育”,傻柱萌生“教育意識”,秦淮茹引導孩子良性社交,形成“隱性競爭”的積極氛圍;
?\\t長期價值:林衛國的“邏輯思維”基礎將為未來教育鋪墊,與宿主的“技術傳承”形成潛在銜接,係統預判“子承父業”概率提升10%。】
晚上,林建軍在燈下畫兒童積木的設計圖,蘇嵐在旁邊給林衛國縫新衣服,上麵繡著個小小的齒輪圖案。“今天托兒所老師說,衛國把齒輪的故事講給小朋友聽了,說‘爸爸的齒輪會咬東西,能種地’。”蘇嵐的聲音裡滿是驕傲。
林建軍放下鉛筆,摸了摸兒子的頭,小家夥已經睡著了,手裡還攥著那個小齒輪。“不用非得子承父業,”他輕聲說,“隻要他喜歡,有自己的本事,做什麼都行。”
窗外的月光灑進來,落在圖紙上的積木圖案和孩子恬靜的臉上,溫柔得像一層薄紗。林建軍知道,對孩子最好的教育,不是把他塑造成另一個自己,而是給他觀察世界的眼睛、思考問題的頭腦,和選擇人生的勇氣。
車間的方向傳來夜班的汽笛聲,悠長而深遠。林建軍看著熟睡的兒子,心裡突然湧起一股強烈的責任感——他不僅要搞好技術,為國家做貢獻,更要守護好這個家,把這份踏實和正直,像傳遞齒輪的動力一樣,傳給下一代。
這或許就是“簽到人生”的另一種意義:不僅要抓住眼前的機遇,更要為未來播種希望。而林衛國,就是他和蘇嵐最珍貴的希望,是這風雨飄搖的年代裡,最溫暖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