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情滿四合院之簽到人生 > 第252章 係統獎勵“失落的計算機手稿”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情滿四合院之簽到人生 第252章 係統獎勵“失落的計算機手稿”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1969年深秋的午後,陽光透過軋鋼廠圖書館破碎的窗欞,在積滿灰塵的地板上投下斑駁的光柱。空氣中漂浮著無數塵埃,混雜著紙張發黴的氣息,像一座被時光遺忘的墳墓。林建軍戴著口罩,手裡拿著根木棍,小心翼翼地撥開擋路的斷木——這裡三個月前被紅衛兵“破四舊”砸過,書架東倒西歪,書籍散落一地,大部分被貼上“封資修”的標簽,如今成了無人問津的封存區。

“林師傅,這兒還有啥好翻的?都是些被砸爛的舊書,領導讓咱們過來就是清理垃圾。”同來的青工小李踢了踢腳邊一本被撕爛的外文期刊,臉上滿是不情願。廠裡安排維修組的人來“整理”圖書館封存區,說是“挑選有價值的革命書籍”,其實誰都知道,這不過是給閒置的人找活乾。

林建軍沒應聲,目光卻像雷達般掃過堆積如山的書堆。係統早上突然彈出的提示在腦海裡回響:【檢測到“技術資料殘留點”——工廠圖書館封存區,可能存在“失落的早期科研手稿”,建議探查。】這讓他想起1958年廠裡曾短暫參與過“電子計算機協作研發”,後來專案下馬,相關資料據說都存放在圖書館,說不定就有漏網之魚。

他蹲下身,手指拂過一本被踩扁的《無線電技術》,書頁脆得一碰就掉渣。旁邊是堆成小山的政治理論書,封皮大多被扯掉,露出泛黃的紙頁。林建軍耐著性子,一本本翻看,從《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到《農村調查》,全是常見的讀物,沒有任何技術書籍的痕跡。

“師傅,要不咱們先把這些紅書歸攏到一起,剩下的直接拉去廢品站得了。”小李已經開始往板車上搬書,動作粗魯,不少書被摔得散了頁。

林建軍剛想阻止,目光卻被小李腳下露出的一角牛皮紙吸引。那紙頁比普通書籍厚實,邊緣還沾著乾涸的紅漆——像是被紅衛兵標記過又意外脫落的。他快步走過去,扒開上麵的幾本《毛澤東選集》,露出一個磨損嚴重的硬殼筆記本,封麵上用毛筆寫著“電子計算機邏輯電路設計(初稿)”,字跡已經模糊,卻足以看清內容。

“彆動這個。”林建軍按住筆記本,心跳突然加速。他翻開第一頁,日期赫然是1957年3月,落款是“軋鋼廠技術科計算機小組”。裡麵畫滿了密密麻麻的電路圖,用不同顏色的鉛筆標注著電子管的引數,還有幾頁是手寫的演算法推導,雖然有多處塗改和撕裂,核心內容卻依稀可辨。

這正是係統提示的“失落的計算機手稿”!1950年代國內計算機研發尚處萌芽期,這樣的原始手稿堪稱技術瑰寶,卻因專案下馬和“破四舊”被遺棄在這裡,差點成了廢品。

【叮!】

係統的提示音帶著抑製不住的興奮:

【發現“1950年代國內計算機研發手稿”,完整度60%。啟動“曆史資料修複”功能……】

【修複完成!獲得完整“電子管計算機邏輯設計方案”,解鎖“早期積體電路設計思路”獎勵!】

林建軍的意識裡瞬間湧入大量資訊——手稿中殘缺的“加法器邏輯”被補全,模糊的“儲存器結構”變得清晰,更有一份基於手稿延伸出的“電晶體替代電子管”方案,雖然簡陋,卻直指積體電路的核心原理。他強壓著激動,把筆記本塞進懷裡,外麵用一件舊工裝蓋住,動作自然得像撿起一塊廢鐵。

“師傅,找到啥寶貝了?”小李好奇地探頭。

“沒啥,一本舊台賬,看看有沒有用。”林建軍不動聲色地把板車上的書往筆記本的位置堆了堆,“這些紅書歸攏好就行,其他的先彆動,說不定還有能用的。”

他故意放慢了整理速度,等小李把板車推走交差,才快速返回原地,用木棍在書架後又翻找了一陣。果然在《馬恩全集》的夾縫裡找到幾頁散落的手稿,是“程式編製初步”,正好補上筆記本裡的缺頁。

傍晚離開圖書館時,林建軍懷裡的筆記本被油紙層層包裹,藏在工具包最底層。路過廢品站,他看見幾個工人正把清理出的“封資修”書籍往煉鋼爐裡扔,火光衝天,心裡一陣後怕——再晚來幾天,這份手稿恐怕就成了爐渣。

回到家,蘇嵐正在安全屋門口擦拭偽裝用的煤塊。“今天回來這麼晚?”她接過工具包,注意到丈夫神色異常,“出事了?”

“撿到個好東西。”林建軍拉著她鑽進安全屋,關上門,才小心翼翼地掏出筆記本。昏黃的煤油燈下,蘇嵐看著那些複雜的電路圖,雖然不懂,卻明白丈夫的鄭重。“這是……”

“1950年代的計算機手稿。”林建軍翻開第一頁,聲音壓得極低,“現在沒人當回事,將來可能是寶貝。”他指著牆壁夾層,“得藏在最安全的地方。”

安全屋的牆壁是雙層木板結構,中間填充著黃土和碎棉絮,隔音防潮。林建軍用鏨子撬開一塊木板,把用油布包好的手稿塞進去,周圍填上石灰粉防蟲,再用膩子抹平縫隙,刷上和牆壁一樣的灰漿。不仔細看,根本發現不了任何痕跡。

【叮!】

【“技術資料隱秘儲存”完成,安全係數95%。】

【提示:早期積體電路設計思路可與“半導體基礎研究”關聯,建議後續重點關注。】

林建軍撫摸著修複如初的牆壁,心裡踏實了不少。這份手稿和之前轉移到軍區的資料不同,它記錄著中國自主研發計算機的早期探索,是技術史上的“活化石”。在這個技術被視為“資產階級毒草”的年代,守護這樣的手稿,就像在荒漠裡儲存一粒種子,看似無用,卻孕育著未來的希望。

“以後不會再有人來翻了吧?”蘇嵐看著丈夫布滿灰塵的頭發,心疼地遞過毛巾。

“安全屋的門隻有咱們倆知道,牆夾層更是絕了,就算搜進來也找不到。”林建軍擦著臉,眼裡閃著光,“等衛國再大點,我就把這些講給他聽。計算機這東西,將來肯定是國家的重器。”

窗外傳來許大茂醉酒的罵聲,大概又在抱怨時運不濟。林建軍充耳不聞,隻是把那幾頁散落的程式手稿夾在《工業學大慶》的畫冊裡,放在安全屋的工作台一角——這是他故意留下的“誘餌”,萬一真有意外,這些相對次要的內容能轉移注意力。

深夜,林建軍躺在床上,腦海裡一遍遍回放著手稿中的電路圖。係統獎勵的“積體電路設計思路”像一把鑰匙,讓他看清了從電子管到電晶體再到晶片的發展脈絡。他知道,現在還不是研究這些的時候,但隻要守著這份手稿,守著這份思路,總有撥雲見日的那天。

安全屋的牆壁在月光下泛著冷光,像一個沉默的守護者。牆夾層裡的手稿靜靜躺著,與那些偽裝成《毛選》批註的技術筆記作伴,共同等待著被喚醒的時刻。而林建軍,就是那個最忠實的守夜人,用謹慎和信念,在特殊的年代裡,為國家的技術火種,築起一道堅不可摧的防線。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