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滿四合院之簽到人生 第275章 係統獎勵“核潛艇降噪技術”
1973年仲夏的夜,帶著海腥味的風掠過渤海灣畔的軍工研究所。林建軍站在巨大的水下螺旋槳模型前,額頭上的汗珠順著臉頰滑落,在燈光下映出細碎的光。模型表麵還沾著模擬海水的藍色溶液,那是剛完成的水下噪音測試殘留——這已經是本週的第十七次測試,結果依舊不理想。
“林工,還是不行。”研究所的老工程師王教授摘下眼鏡,揉了揉發紅的眼眶,“30節航速下,噪音還是比設計指標高15分貝。再降不下來,下個月的實艇測試就得推遲。”
林建軍沒說話,隻是伸出手指,輕輕撫過螺旋槳的葉片邊緣。這是為新型核潛艇配套的七葉螺旋槳,直徑達4.2米,采用特種銅合金鑄造,光是模具就耗費了三個月。可無論怎麼調整葉片角度、打磨光潔度,高速旋轉時的空化噪音始終是道繞不過去的坎——這種由水流空泡破裂產生的噪音,會讓潛艇在百公裡外就被敵方聲呐捕捉,直接暴露位置。
三天前,他接到老首長的秘密調令,以“軋鋼廠技術科顧問”的身份支援研究所,負責解決螺旋槳降噪難題。這是國家頂級保密專案,連研究所的工程師都隻知道他姓林,不知道具體來曆。
【叮!】
係統的提示音在意識裡悄然響起,帶著海水般的沉穩波動:【檢測到“核潛艇螺旋槳降噪”核心難題,符合“國家重器技術守護”支線。】
【簽到“軍工研究所”成功,獎勵“螺旋槳仿生學降噪技術思路”:包含海豚麵板減阻結構解析、鯊魚鰭渦流控製原理、七葉螺旋槳空化抑製優化方案。】
林建軍的指尖猛地頓住。腦海裡瞬間湧入海量資訊:一幅海豚表皮的電子顯微鏡影象清晰展開,密密麻麻的微型突起呈規律排列,能有效破碎水流邊界層;鯊魚背鰭的截麵曲線標注著渦流分離點,每一處弧度都經過千萬年進化打磨;最關鍵的是螺旋槳優化方案——在葉片前緣增加0.3毫米的鋸齒狀凸起,葉梢做三維扭曲處理,能讓空泡在水下均勻潰滅,將噪音能量分散到高頻段,避開聲呐探測的敏感範圍。
這些知識像一把鑰匙,瞬間開啟了困擾他多日的思路。他突然想起去年給林衛國講仿生學時舉的例子:“你看鴨子遊水悄無聲息,不是因為它輕,是腳蹼的形狀剛好能切開水流。”當時隻當是給孩子科普,沒想到今天竟成了破解難題的關鍵。
“王教授,我有個想法。”林建軍轉身走到繪圖板前,抓起紅色粉筆,“咱們試試在葉片前緣加鋸齒,就像……就像海豚的牙齒那樣。”
王教授湊過來看,隻見林建軍在螺旋槳葉片的前緣畫出一係列細密的三角形鋸齒,每個鋸齒高0.3毫米,間距1.2毫米,沿著葉片弧線均勻分佈。“這……有用嗎?”老教授皺起眉,搞了一輩子流體力學,從沒見過這種設計。
“空化噪音主要來自葉片前緣的水流分離。”林建軍一邊畫一邊解釋,手裡的粉筆在板上沙沙作響,“這些鋸齒能把大的空泡切割成小空泡,破裂時的能量會分散。就像把一塊大石頭砸進水裡,換成一把沙子,水花肯定小得多。”他又在葉梢處畫了道微妙的扭曲曲線,“再加個三維扭曲,讓水流在葉片末端形成的渦流互相抵消。”
這番話裡的“空化能量分散”理論,正好戳中了王教授一直沒想透的關節。老教授猛地一拍大腿:“對啊!我怎麼沒想到!空泡破裂的總能量不變,但分散開就不會形成強脈衝!”
連夜趕製的新模型在第二天清晨投入測試。當螺旋槳在模擬海水中達到30節航速時,監測儀上的噪音曲線突然出現了一個明顯的斷崖——30節航速下,噪音比上次測試降低了18分貝,不僅達標,還超出了預期3分貝!
“成了!”操作檯前的年輕工程師興奮地喊起來,聲音都在發顫,“高頻段噪音占比從30%升到75%,剛好避開聲呐的主要探測頻段!”
王教授看著監測資料,激動得直抹眼淚。他轉身緊緊握住林建軍的手,指節因為用力而發白:“林工!你這是給咱們核潛艇安上了‘靜音罩’啊!這技術,至少能讓咱們的潛艇隱蔽性往前趕五年!”
林建軍的手心也在冒汗,不是累的,是抑製不住的激動。他知道,這18分貝的降低,意味著潛艇在深海多了一份生存的底氣,意味著無數海軍將士的生命多了一層保障。
【叮!】
係統提示音再次響起,帶著明確的肯定:【“仿生學降噪方案”驗證成功,顯著提升核潛艇隱蔽性。獎勵“核潛艇降噪技術全案”:包含動力係統隔振設計、艙室聲學材料配比、流體噪聲數值模擬公式。】
林建軍的意識裡浮現出更完整的技術體係:用橡膠-金屬複合墊隔離主機振動,像給機器安上“彈簧床”;艙室牆壁采用多孔陶瓷與玻璃棉複合結構,能吸收特定頻段噪音;甚至還有一套簡化的數值公式,能快速計算不同航速下的噪音值——這些知識足以支撐整個潛艇的降噪優化,遠超單一螺旋槳的改進。
他拿出隨身攜帶的筆記本,借著測試間隙飛快記錄。本子封麵印著“工業學大慶”,裡麵卻是密密麻麻的公式和草圖,鋸齒狀螺旋槳的引數被他用紅筆圈出,旁邊標注著“參考海豚齒列間距”。這是他的習慣,再好的記憶也不如落在紙上,更何況這些技術,將來或許能教給林衛國——那個對機械充滿好奇的小子,總愛問“爸爸,潛艇在水裡怎麼不被發現”。
測試成功的訊息很快傳到北京。三天後,研究所收到軍委的嘉獎令,雖然沒點名,但“某關鍵部件降噪技術取得突破性進展”的表述,讓全所人員都紅了眼眶。王教授特意把林建軍拉到一邊,塞給他一個沉甸甸的牛皮紙包:“這是所裡的一點心意,算不上獎勵,是弟兄們的敬意。”
開啟一看,裡麵是塊軍用手錶,表盤上印著錨鏈圖案,還有一本燙金的《艦船工程手冊》,扉頁上寫著“贈給最懂水的人”。林建軍知道,這比任何獎狀都珍貴——在保密專案裡,這種“心照不宣”的認可,是對技術人員最高的褒獎。
離開研究所那天,王教授送他到門口,望著遠處的軍港:“林工,以後有啥想法,隨時來電話。這潛艇降噪,路還長著呢。”
林建軍點點頭,把牛皮紙包小心地放進工具包。海風掀起他的衣角,帶著鹹濕的氣息,像是在為他送行。他知道,自己隻是解決了一個小環節,核潛艇的降噪是個係統工程,但這一步,終究是邁出去了。
回到軋鋼廠的那天,正好趕上廠裡發降溫福利——每人兩斤綠豆。林建軍把綠豆遞給蘇嵐,趁她去廚房熬湯的功夫,悄悄把那本《艦船工程手冊》藏進了安全屋的牆壁夾層,和之前的計算機手稿、衛星軌道資料放在一起。
“爸,你這幾天去哪兒了?”林衛國湊過來,手裡拿著個自製的小螺旋槳模型,“我照著書做了個五葉槳,放水裡轉的時候總打轉。”
林建軍接過模型,指著葉片說:“你看,葉片不對稱,水流推力就偏了。下次試試七葉,再把葉梢削出點弧度,像這樣……”他拿起鉛筆,在模型上畫出微小的扭曲角度,“記住,水裡的東西,得跟水流‘商量著來’,不能硬來。”
林衛國似懂非懂地點頭,拿著模型跑去院子裡試驗。蘇嵐端著綠豆湯出來,看著父子倆的背影,笑著說:“又教孩子擺弄這些?當心被人說‘不務正業’。”
“沒事。”林建軍喝了口綠豆湯,清涼的甜意漫過喉嚨,“這些東西,現在看著沒用,將來說不定能派上大用場。”他望著窗外湛藍的天,想起軍工研究所那片海——國家的盾牌,總得有人一錘一鑿地鍛造,哪怕藏在幕後,哪怕無人知曉。
係統空間裡,“核潛艇降噪技術全案”的資料泛著幽藍的光,像深海裡的星光。林建軍知道,這份獎勵不是終點,而是新的起點。從軋鋼廠的機床到深海裡的潛艇,技術的火種從來不分領域,隻要有人守護、有人傳承,就總能在需要的地方,綻放出改變時代的力量。
傍晚的霞光染紅了天際,林建軍坐在燈下,翻開那個記滿螺旋槳引數的筆記本,在扉頁寫下一行字:“水無聲,因其順勢;器至精,在於知微。”這是他對這次軍工之行的總結,也是對自己技術之路的註解——真正的精密,從來不是對抗自然,而是讀懂自然,然後,與之為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