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滿四合院之簽到人生 第274章 林衛國的“工廠實踐”
1973年的初春,軋鋼廠的晨霧還沒散儘,林衛國已經跟著父親林建軍站在了維修組的車間門口。他穿著一身嶄新的藍色學徒工裝,領口係得嚴嚴實實,手裡緊緊攥著一個鐵皮工具箱——這是父親親手為他打造的,邊角打磨得光滑圓潤,不會硌手。
“記住三點。”林建軍拍了拍兒子的肩膀,聲音比平時沉了幾分,“第一,手要穩,心要細,機器不認人情,錯一絲就是廢品;第二,多聽多問少插嘴,老師傅的一句話,可能比你看書學三天還管用;第三,不管將來技術多好,都得尊重手裡的活兒,裝置是死的,人是活的,得懂它的脾氣。”
林衛國用力點頭,把父親的話在心裡默唸了一遍。他今年17歲,剛從廠辦子弟學校畢業,按照兩年前的協議,直接進了軋鋼廠當學徒,分配到維修組,跟著父親學技術。這是他盼了很久的日子,比同齡人更早一步走進工廠,離父親口中的“技術世界”又近了一步。
車間裡已經有了動靜,老周師傅正在給一台銑床加油,見他們進來,笑著打招呼:“小林師傅,帶徒弟啦?”
“周師傅,以後衛國就拜托您多照應。”林建軍客氣地回應,又對林衛國說,“叫周師傅,他可是廠裡修銑床的老手,當年手把手教過我。”
“周師傅好!”林衛國恭恭敬敬地鞠了一躬,腰背挺得筆直。
老周師傅笑得眼睛眯成一條縫:“這孩子,懂規矩。行,以後跟著我們學,保你三年出師,比你爸當年還厲害!”
林建軍沒接話,隻是指著角落裡一台待修的舊車床:“今天先給你練手,把這台c620車床的主軸拆下來,清洗乾淨,檢查磨損情況。”他遞過去一本油印的圖紙,“這是結構圖,看不懂的地方先記下來,彆瞎拆。”
林衛國接過圖紙,心臟“怦怦”直跳。這台車床他在學校的技術小組見過類似的,但真要動手拆解,還是第一次。他深吸一口氣,把圖紙鋪在工作台上,對照著一步步辨認零件:主軸箱、進給箱、溜板箱……那些在書本上看過無數次的名詞,此刻變成了沉甸甸的鋼鐵部件。
【叮!】
係統的提示音在林建軍意識裡輕響:【檢測到“林衛國工廠實踐啟動”,技術傳承進入實操階段。】
【獎勵“材料力學進階知識”(適配實踐應用),包含金屬疲勞極限計算、軸類零件強度校覈等,可輔助解決維修難題。】
林建軍看著兒子蹲在車床前,手指輕輕拂過主軸上的鍵槽,眼神專注得像在研究什麼寶貝,嘴角忍不住微微上揚。他沒有上前指點,隻是在旁邊整理工具,給兒子留出獨立思考的空間——技術這東西,得自己摸透了才叫真本事。
一上午過去,林衛國額頭上已經布滿了汗珠,工裝後背濕了一大片。他終於把主軸拆了下來,卻發現軸承座裡卡著一塊碎鐵屑,難怪轉動時總發出異響。“爸,您看!”他舉著那塊鐵屑,眼裡閃著發現的興奮。
林建軍走過去,拿起鐵屑看了看:“知道這是怎麼進去的嗎?”
林衛國想了想,指著主軸箱的通風口:“應該是從這裡掉進去的,通風口的濾網壞了,鐵屑隨著氣流進去的。”
“沒錯。”林建軍點點頭,“維修不隻是拆拆裝裝,得知道‘為什麼壞’,才能避免‘再壞’。去,找塊鐵絲網,把通風口修上,記住要比原來的密一倍,防止細鐵屑進去。”
下午,林衛國在裝回主軸時遇到了難題——軸承與軸頸的配合間隙總是調不好,要麼太鬆晃得厲害,要麼太緊轉不動。他急得滿頭大汗,翻遍了圖紙也沒找到具體引數,隻好硬著頭皮去問父親。
林建軍正在除錯一台精密磨床,聞言放下手裡的百分表:“拿你的筆記本過來。”
林衛國趕緊遞上本子,上麵密密麻麻記著上午的拆解步驟。林建軍在空白頁上畫了個簡單的受力圖:“軸承間隙不是死數,得看工況。這台車床常用45號鋼,工作溫度會比常溫高15度,熱脹冷縮懂吧?現在調0.01毫米,升溫後剛好合適。”
他又從工具箱裡拿出一片薄薄的銅皮:“這是‘調整墊片’,厚度0.005毫米,加一片試試。”
林衛國按照父親說的,墊上銅皮,果然間隙剛剛好。他茅塞頓開,在本子上飛快記錄:“45號鋼,工作溫度
15c,軸承間隙預留0.01mm,用0.005mm銅皮調整……”
旁邊的小李師傅看得直點頭:“衛國這孩子,一點就透,比我們當年機靈多了。”
老周師傅也湊過來看:“你看這筆記記得,比圖紙還清楚。小林師傅,你這教徒弟的法子,跟你修機器一樣,精準!”
林建軍笑了笑:“不是我教得好,是他肯琢磨。”他轉向林衛國,語氣嚴肅起來,“記著,引數是死的,人是活的。明天把《金屬材料學》那本書帶來,我教你算不同材料的熱脹係數。”
接下來的日子,林衛國像塊海綿一樣吸收著知識。白天跟著父親和老師傅們拆裝置、修零件,晚上就在燈下啃書本,把父親獎勵的“材料力學進階知識”筆記翻得捲了邊。那筆記裡用通俗的例子解釋複雜的原理:用“扁擔挑水時中間彎得厲害”講撓度,用“麵團發酵膨脹”比喻金屬蠕變,剛好能和白天的實踐對應上。
有一次,車間的一台龍門刨床突然卡殼,橫梁升降失靈,幾個老師傅搗鼓了半天也沒找到原因。林衛國看著圖紙,突然指著液壓係統的溢流閥說:“會不會是這裡的彈簧疲勞了?您看,這彈簧用的是60si2mn鋼,圖紙上標著疲勞極限350mpa,可這台床子用了八年,說不定超過極限了。”
林建軍眼睛一亮:“拆下來看看!”
果然,溢流閥的彈簧斷了一根細鋼絲,不仔細看根本發現不了。換上新彈簧後,刨床立刻恢複了正常。老周師傅拍著林衛國的肩膀:“行啊小子!不光會拆機器,還懂材料脾氣,這本事,比你爸當年還早露鋒芒!”
林衛國不好意思地撓撓頭:“是我爸給的筆記裡講的,說彈簧鋼超過疲勞極限就容易斷。”
【叮!】
係統的提示音在林建軍意識裡響起,帶著欣慰的波動:【林衛國“材料力學知識”成功應用於實踐,解決裝置故障,技術傳承進度提升至45%。】
【獎勵“典型零件失效分析案例集”,包含軸、齒輪、彈簧等常見故障原因及預防措施,加速實操能力提升。】
林建軍把案例集悄悄塞給兒子:“晚上回去看看,明天給我講講這個齒輪斷齒的原因。”
林衛國接過薄薄的冊子,如獲至寶。裡麵的每個案例都配著實物照片和受力分析圖,比課本上的理論生動多了。他熬夜看完,第二天一早就拉著父親討論:“爸,您看這個斷齒,是不是因為齒根圓角太小,應力集中導致的?就像您說的,扁擔鉤子太尖容易斷一個道理。”
林建軍讚許地點頭:“沒錯。以後設計或維修齒輪,記得把齒根圓角加大0.5毫米,能多扛三成力。”他轉身對圍觀的工人說,“以後這小子的話,你們也得聽聽,他肚子裡的理論,有時候比咱們老經驗管用。”
工人們紛紛點頭。現在的林衛國,已經不是那個需要手把手教的學徒了。他能獨立完成中小型裝置的維修,還能根據材料特性提出改進建議,車間裡的年輕人都願意跟他討教,連老師傅們遇到難題,也會下意識地問一句:“衛國,你覺得這毛病可能出在哪兒?”
三個月後,廠裡評選“優秀學徒”,林衛國全票當選。領獎狀那天,他特意把父親拉到一邊,小聲說:“爸,我想試試改改那台老衝床的安全裝置,用咱們學的槓桿原理,讓手一靠近模具就自動停車。”
林建軍看著兒子眼裡閃爍的光芒,彷彿看到了年輕時的自己。他用力點頭:“好,爸支援你。需要什麼材料,跟廠裡申請,就說是技術科的試驗專案。”
夕陽透過車間的高窗,把父子倆的影子拉得很長。林衛國手裡攥著獎狀,心裡充滿了乾勁。他知道,自己邁出的隻是第一步,未來還有更多的機器等著他去修理,更多的技術等著他去攻克。但隻要跟著父親的腳步,一步一個腳印走下去,總有一天,他也能像父親一樣,成為廠裡離不開的技術骨乾,用雙手和知識,為這台國家的“大機器”添磚加瓦。
車間裡的機器還在轟鳴,像一首永不停歇的歌,唱著一代又一代技術工人的堅守與傳承。而林衛國,就是這歌聲裡最年輕、最清亮的那個音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