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情滿四合院之簽到人生 > 第278章 年的“教育回潮”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情滿四合院之簽到人生 第278章 年的“教育回潮”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1973年的初冬,軋鋼廠子弟學校的教室裡,久違的數學公式重新出現在黑板上。林衛國坐在靠窗的位置,筆尖在草稿紙上飛快演算,陽光透過結著薄冰的玻璃落在他身上,映得那道三角函式題的解題步驟格外清晰。講台上班主任用粉筆敲著黑板:“這道幾何題,要用到輔助線構造全等三角形,衛國,你上來演示一下。”

林衛國放下筆,快步走上講台。他拿起粉筆,在黑板上畫了條虛線,從鈍角垂直於對邊,形成兩個直角三角形。“這樣就能利用hl定理證明全等,對應邊相等後,角度自然就求出來了。”聲音清亮,步驟簡潔,引得台下同學一陣小聲讚歎。

“好!”班主任滿意地點頭,“大家都學著點,衛國這思路,比課本上的解法還簡潔。”

回到座位,林衛國剛坐下,後排的趙紅兵就用胳膊肘撞了他一下,語氣酸溜溜的:“喲,林大學霸,這題你是不是提前學過?”自從上次林衛國修好廣播喇叭,趙紅兵就總覺得心裡不平衡,尤其最近學校恢複文化課,林衛國的成績像坐了火箭似的往上躥,更是讓他眼熱。

林衛國沒抬頭,繼續演算下一道題:“課本上的例題有類似的輔助線,你沒注意而已。”

趙紅兵“嗤”了一聲,卻不敢再多說——上週的物理測驗,林衛國考了98分,是全班唯一上90的,連向來嚴厲的物理老師都在課堂上表揚:“衛國這道力學題,用的是機械傳動的受力分析思路,比標準答案還透徹!”

這陣“教育回潮”來得悄無聲息。國慶節後,學校突然宣佈恢複數學、物理等基礎課程,雖然課本上還印著“為革命而學習”的標語,但黑板上的公式、課堂上的解題聲,都透著一股與前幾年不同的鄭重。老師們私下說:“上麵有精神,要抓抓教學質量了。”

放學鈴響時,林衛國正把一本磨破角的《高中物理》塞進書包。封麵印著“工業學大慶”的圖案,裡麵卻夾著幾張他手抄的微積分筆記——這是父親林建軍從廠裡圖書室借來的舊書,書頁泛黃,卻密密麻麻寫滿了批註。

“衛國,等一下!”班主任叫住他,遞過來一張通知,“學校要選拔工農兵學員推薦物件,你成績好,又在技術小組表現突出,去試試吧?”

工農兵學員,是這幾年上大學的主要途徑,由單位或學校推薦,不用考試,直接入學。這在以前是多少人求之不得的機會,可林衛國看著通知,卻皺起了眉:“老師,我想再等等。”

“等?”班主任愣了一下,“這機會多難得,多少人搶著要呢。”

“我想憑自己的本事考。”林衛國的聲音很輕,卻異常堅定,“我爸說,知識學紮實了,不管怎麼選拔,都不怕。”

這話讓班主任愣了半晌,隨即歎了口氣:“你爸說得對。行,想考就好好準備,有不懂的隨時來找我。”

回家的路上,林衛國路過廢品站,看見裡麵堆著幾捆舊書,其中一本《高等數學講義》的封麵露在外麵。他眼睛一亮,連忙跑過去,跟看廢品站的大爺商量:“大爺,那本書能賣給我嗎?我給您兩毛錢。”

大爺揮揮手:“拿去吧,這些都是‘封資修’的玩意兒,留著占地方。”

林衛國小心地抽出那本書,書頁受潮有點發皺,但內容完整。他翻到微分方程那章,突然想起父親教他修機床時說的:“你看這齒輪傳動,轉速和扭矩的關係,其實就是個微分方程,轉速是扭矩的導數。”當時隻當是比喻,現在結合書本一看,竟豁然開朗。

推開家門,蘇嵐正在廚房蒸窩頭,看見兒子懷裡的舊書,笑著說:“又撿著寶了?你爸剛回來,在裡屋給你找東西呢。”

裡屋的燈光下,林建軍正從一個木箱裡翻找著什麼。箱子裡全是舊書和筆記,最上麵放著本《1965年高中數理化複習大綱》。“看我給你找著啥了?”他舉起那本大綱,“這是我以前攢的,比現在的課本全,尤其是物理的力學部分,講得細。”

林衛國接過大綱,裡麵夾著幾張泛黃的試卷,是1965年的高考模擬題。“爸,這題好難。”他翻到一道電學題,涉及複雜電路的等效變換。

“不難怎麼叫選拔?”林建軍拉過一把椅子坐下,“你看這道題,把電源和電阻等效成一個戴維南模型,就簡單了,跟咱們修收音機時簡化電路一個道理。”他拿起筆,在草稿紙上畫了個等效電路圖,“你看,這就像把複雜的機床傳動係統,簡化成齒輪和皮帶的組合,抓住核心就好。”

父子倆頭挨著頭,一個講,一個聽,窗外的風聲和廚房裡的蒸汽聲混在一起,格外溫馨。蘇嵐端著窩頭進來,看見這一幕,悄悄退了出去——她知道,丈夫對兒子的期望,從來不止於“上個大學”那麼簡單。

【叮!】

係統的提示音在林建軍意識裡輕響:【檢測到“教育回潮”背景下的學習場景,符合“知識積累”主線。】

【獎勵“高中數理化複習資料(1970年代版)”:包含重點難點解析、典型例題變式訓練,適配當前考試要求。】

林建軍的腦海裡瞬間浮現出一套完整的複習體係:數學分代數、幾何、三角三部分,每章都有“易錯點清單”;物理按力學、電學、熱學分類,穿插著與工廠裝置相關的例項,比如用軋鋼機的壓力計算講解壓強公式;化學則側重工業應用,像煉鋼的化學反應原理、電鍍的電極反應等,都是結合實際的內容。

“明天我給你抄份重點。”林建軍合上大綱,“彆隻盯著課本,這些資料裡的工業案例,對你將來學技術也有用。”他頓了頓,語氣嚴肅起來,“不管最後是推薦還是考試,知識學到手裡纔是自己的。國家早晚會需要懂技術、有文化的人,你得提前準備著。”

林衛國重重點頭。他想起上週去工廠找父親,看見技術科的工程師們對著外文圖紙發愁,父親說:“要是懂點外語,這些資料就能用上了。”從那以後,他每天早上都早起半小時,背父親手抄的英語單詞,雖然不知道將來有沒有用,卻覺得“多學點總沒錯”。

接下來的日子,林衛國成了學校和家之間的“兩點一線”。白天在學校上課,晚上回家就著煤油燈啃書本,週末還去工廠的技術小組,把學到的物理知識用到修機器上。有次小組裡的車床進給量不準,他根據勻變速直線運動公式,算出了電機轉速和進給量的關係,很快就調好了,連李師傅都誇:“這孩子,把書本知識和乾活結合起來了,將來有大出息。”

趙紅兵看著林衛國越來越出色,心裡更不是滋味。他偷偷告訴班主任,說林衛國“走白專道路,不關心革命”。班主任卻把他批評了一頓:“學好知識也是為革命服務,你有這功夫,不如多做幾道題。”

期末考試成績出來,林衛國的數理化三科全是滿分,連語文都考了85分,成了全校的“學習榜樣”。校長在大會上表揚他:“林衛國同學,既學革命理論,又鑽科學技術,是我們學習的好榜樣!”

台下的林衛國看著父親和母親坐在嘉賓席上,父親的嘴角帶著淡淡的笑,母親的眼睛裡閃著光。他突然明白,父親讓他好好學習,不僅是為了一個工農兵學員的名額,更是為了讓他在這個變幻的時代裡,擁有一份“無論政策怎麼變,都餓不著”的底氣。

寒假前的最後一個週末,林衛國把整理好的筆記借給了幾個基礎差的同學。趙紅兵路過時,看見他們圍在一起討論題,猶豫了一下,也湊了過去。林衛國抬頭看見他,主動遞過一本筆記:“這是幾何輔助線的總結,你看看?”

趙紅兵愣了愣,接過筆記,聲音有點不自然:“謝了。”

林衛國笑了笑,繼續給同學講題。陽光透過窗戶照在筆記上,那些工整的字跡和清晰的圖表,像一顆顆埋在土裡的種子,在1973年這個特殊的冬天,悄悄積蓄著力量,等待著春天破土而出的時刻。

林建軍站在教室外,看著這一幕,心裡一片安寧。他知道,教育回潮或許隻是暫時的,但知識的力量是永恒的。就像廠裡的機器,不管停多久,隻要保養好,總能重新運轉起來。而這些孩子,就是國家未來的“機器”,隻有用知識好好“保養”,才能在將來的日子裡,迸發出更大的力量。

回家的路上,林衛國突然問:“爸,你說將來會恢複高考嗎?”

林建軍看著遠處的高爐,那裡正冒著淡淡的煙。“會的。”他肯定地說,“國家要發展,總得有選拔人才的辦法,考試是最公平的。”他拍了拍兒子的肩膀,“準備著,總沒錯。”

寒風掠過廠區的圍牆,帶著鋼鐵的氣息。林衛國握緊了手裡的複習資料,心裡充滿了希望。他知道,前路或許還有波折,但隻要手裡有知識,心裡有方向,就不怕走不遠。這,就是1973年的教育回潮,給一個少年最好的禮物。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