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情滿四合院之簽到人生 > 第279章 技術科的“人才儲備”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情滿四合院之簽到人生 第279章 技術科的“人才儲備”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1974年的春節剛過,軋鋼廠技術科的會議室裡就坐滿了人。二十多個年輕工人擠在長條木桌旁,手裡都捧著嶄新的筆記本,眼神裡帶著興奮和緊張——這是林建軍主導的“青年技術培訓班”第一次開課,連廠長都特意過來講了話,足見廠裡對這事的重視。

林建軍站在黑板前,手裡捏著半截粉筆,看著底下這些平均年齡不到二十歲的年輕人,想起了三年前剛調回技術科的自己。那時車間裡的裝置積弊重重,懂技術的老工人要麼退休,要麼被下放,年輕人大多隻會按規程操作,遇到故障就手忙腳亂。他當時就想,得趕緊培養接班人,不然這些寶貝裝置早晚得被折騰壞。

“今天咱們不講大道理,就說一個事——”林建軍在黑板上寫下“公差”兩個字,粉筆末簌簌落在他的工裝上,“誰能告訴我,為什麼加工零件要有公差?”

底下立刻有人舉手。是維修組的小馬,以前是造反派宣傳員,現在整天抱著技術書啃。“林主任,我知道!因為機器不可能做到絕對精準,留公差就是給誤差留點餘地!”

“不全對。”林建軍笑著搖頭,拿起一根粉筆在指間轉了轉,“更重要的是,不同零件的公差要求不一樣。比如拖拉機的齒輪,差0.1毫米沒事;但咱們軍工零件,差0.001毫米就是廢品。這就像人穿衣服,棉襖鬆點緊點都行,可手錶裡的齒輪,大一點就裝不進去。”

這個比喻讓年輕人都笑了起來。會議室裡的緊張氣氛一掃而空,有人開始小聲討論,連最靦腆的女工小李都忍不住問:“林主任,那怎麼才能保證公差合格呢?”

“問得好。”林建軍走到牆角的工具箱旁,拿出一個磨損的百分表,“這就需要咱們手裡的家夥——量具。但光會用還不夠,得知道它的原理。比如這個百分表,指標每轉一格是0.01毫米,為什麼是這個數?因為裡麵的齒輪傳動比是100:1……”

他一邊講,一邊拆開百分表,露出裡麵密密麻麻的齒輪組。陽光透過窗戶照進來,在齒輪上投下細碎的光斑,那些原本枯燥的機械原理,經他一講,突然變得生動起來。

這個培訓班,是林建軍爭取了半年才辦起來的。起初有人反對,說“現在還搞技術培訓,是搞修正主義”,但張廠長力排眾議:“廠子要發展,沒有技術人才就是空談!小林想辦,就讓他辦,出了問題我擔著!”

【叮!】

係統的提示音在意識裡輕響,帶著金屬摩擦般的質感:【檢測到“青年技術培訓班”啟動,符合“技術火種傳承”策略。】

【獎勵“技術科人才培養計劃”:包含分階段課程設定(基礎理論→實操訓練→故障診斷)、師徒結對機製、考覈晉升標準,可顯著提升培養效率。】

林建軍的腦海裡瞬間清晰起來:第一階段三個月,主攻《機械製圖》《金屬材料學》,每週三次理論課;第二階段四個月,在車間實操,每人負責一台機床的日常維護;第三階段三個月,跟著老師傅處理複雜故障,最後通過“獨立修複一台裝置”纔算結業。最關鍵的是師徒結對——讓技術科的老工程師每人帶兩個徒弟,手把手教,出了問題師徒共擔責任。

“從下週開始,咱們實行師徒製。”林建軍宣佈了計劃,指著坐在後排的鄭師傅,“鄭師傅帶小馬和小王,他擅長修銑床,你們倆跟著學,保準能出師。”

鄭師傅笑著擺手:“小林你這是趕鴨子上架啊。”嘴上這麼說,眼裡卻滿是期待——老工人都盼著手藝能傳下去,隻是前幾年風聲緊,沒人敢提。

“周師傅帶小李和小張。”林建軍繼續安排,“周師傅的‘聽聲辨損’是絕活,你們可得好好學。”

被點到名的年輕人都激動地站起來,向師傅鞠躬。會議室裡的氣氛熱烈起來,連窗外路過的工人都忍不住探頭看——這幾年廠裡淨搞運動了,好久沒見過這麼認真學技術的場麵。

培訓班辦得比林建軍預想的還要順利。年輕人白天上班,晚上上課,週末還主動來車間練手,沒人叫苦。小馬把以前貼標語的本事用在了記筆記上,字寫得又快又工整,他整理的《公差與配合要點》成了班裡的“搶手貨”;小李性子慢,但手上功夫細,跟著周師傅學磨刀具,磨出的刀刃比機器加工的還光滑;最讓人意外的是張建軍(和林建軍同名),以前是燒鍋爐的,對機械一竅不通,卻硬是靠著每天加班畫圖,三個月就趕上了進度。

有一次,車間的進口鏜床出現“啃刀”現象,幾個老技術員搗鼓了半天沒找到原因。林建軍讓培訓班的學員試試,小張大膽提出:“會不會是主軸軸承的預緊力不均勻?”

林建軍眼睛一亮:“拆開來看看!”

果然,軸承座的三個固定螺絲鬆緊不一,導致主軸輕微傾斜。小張按照課上學的“對角緊固法”重新安裝,鏜床立刻恢複了正常。鄭師傅拍著小張的肩膀:“行啊小子,比你師傅當年強!”

半年後,第一階段考覈,二十個學員全部通過,其中八人理論滿分,五人實操滿分。張廠長在全廠大會上給他們發了獎狀,獎品是嶄新的《機械工人切削手冊》,封麵上印著“工業學大慶”的字樣,卻被年輕人當成了寶貝。

【叮!】

係統提示音再次響起:【“第一階段培訓”超額完成,學員平均技術水平提升40%。獎勵“典型故障案例庫”:包含50種常見裝置故障的原因分析、排除步驟、預防措施,附實物照片及受力分析圖。】

林建軍把案例庫列印出來,裝訂成小冊子發給每個學員。裡麵的案例都來自工廠實際,比如“衝床滑塊卡頓”的解決步驟,配圖展示了連杆磨損的細節;“車床主軸發熱”的原因分析,用紅筆標注了潤滑脂的選擇標準。年輕人拿著小冊子,像得了武功秘籍,整天揣在懷裡。

轉眼到了年底,培訓班進入第三階段。林建軍讓學員獨立負責裝置維護,自己隻在旁邊指導。有次小馬負責的銑床突然停機,他按照案例庫的步驟排查,發現是電磁離合器的觸點燒蝕,換上新觸點後,機器立刻運轉起來。“林主任,我搞定了!”小馬興奮地喊,臉上沾著油汙,笑容卻格外燦爛。

林建軍看著他,突然想起了當年的自己。也是這樣,在一次次解決故障中慢慢成長,從學徒變成師傅,從被人帶變成帶人。他知道,這些年輕人裡,將來肯定有人能超過自己,成為廠裡的技術棟梁。

果然,幾年後改革開放,軋鋼廠搞技術革新,當年培訓班的學員成了主力軍:小馬成了裝置科科長,主導了第一條自動化生產線的引進;小李成了工具車間主任,她磨的刀具精度達到了軍工標準;張建軍則考上了大學,後來成了機械工程係的教授,經常回廠指導技術改造。

但這都是後話了。1974年的冬天,技術科的燈光總是亮到深夜。林建軍和學員們圍在機床旁,討論著齒輪的模數,計算著軸承的間隙,偶爾傳來一陣笑聲,在寂靜的廠區裡格外清晰。

鄭師傅路過,聽見裡麵的動靜,笑著對周師傅說:“小林這是給廠子栽樹呢。咱們這代人老了,將來就靠這些年輕人了。”

周師傅點點頭,望著窗戶裡晃動的人影,眼裡滿是欣慰。他想起林建軍剛進技術科時的樣子,那個沉默寡言卻手巧的年輕人,如今已經能撐起一片天,還帶著一群孩子,把技術的火種,一點點傳了下去。

林建軍不知道未來會怎樣,但他知道,隻要這些年輕人還在學,還在練,還在琢磨那些齒輪和圖紙,軋鋼廠就有希望,國家的工業就有希望。這或許就是他能做的,最實在的事。

窗外的月光照在機床的導軌上,泛著冰冷的金屬光澤。林建軍看著學員們專注的側臉,心裡一片安寧。技術的傳承,從來不是一個人的事,而是一群人的接力。他跑完了自己的棒,現在,該把接力棒交給他們了。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