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情滿四合院之簽到人生 > 第283章 係統“長期簽到”兌換“科技前瞻”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情滿四合院之簽到人生 第283章 係統“長期簽到”兌換“科技前瞻”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1974年的冬夜,軋鋼廠技術科的燈光穿透薄霧,在雪地上投下一方暖黃。林建軍伏案整理著裝置改造的圖紙,台燈的光暈裡浮動著細小的紙塵,他指尖劃過“七葉螺旋槳降噪優化方案”的最終版,嘴角帶著一絲欣慰——這是三個月來軍工研究所合作專案的收尾成果,雖然不能公開,卻讓他對流體力學的理解又深了一層。

【叮!】

係統的提示音突然在意識裡響起,帶著一種類似金屬共鳴的悠長震顫:【檢測到宿主累計“長期簽到”滿三年,觸發特殊兌換許可權。】

【可兌換獎勵:1“1980年代科技發展趨勢預判”;2“稀有金屬礦產分佈勘探圖”;3“國際技術封鎖突破路徑”。請選擇。】

林建軍握著鉛筆的手頓住了。三年前剛調回技術科時,係統首次提示“長期簽到可累積積分”,他當時隻當是附加功能,沒想到會有如此重磅的獎勵。三個選項裡,“科技發展趨勢預判”像一塊磁石,牢牢吸住了他的注意力——經曆過特殊年代的技術斷層,他比任何人都清楚,看清未來方向比埋頭苦乾更重要。

“選擇1。”他在心裡默唸。

【獎勵“1980年代科技發展趨勢預判”已發放。】

資訊流瞬間湧入腦海,像開啟了一扇通往未來的窗:1980年代,全球將掀起半導體技術的競賽,積體電路的整合度每18個月翻一番;微型計算機將從實驗室走向商用,逐步滲透工業控製與家庭生活;新能源領域,太陽能光伏技術將突破效率瓶頸,成為化石能源的重要補充……文件末尾,還標注著中國在這些領域的薄弱環節與潛在機遇——半導體材料依賴進口、計算機操作係統受製於人、新能源裝置製造工藝落後。

林建軍倒吸一口涼氣,額頭滲出細密的汗珠。他看著桌上的機床圖紙,突然意識到,現在廠裡引以為傲的自動化改造,在未來的計算機控製麵前,不過是初級階段。而林衛國正在學習的機械知識,若不融入電子與程式設計,終將麵臨淘汰。

“爸,還沒睡?”林衛國端著一杯熱水走進來,身上還帶著車間的機油味。他剛加完班,除錯完新改裝的鏜床進給係統,“剛纔看您屋裡燈亮著,給您端杯熱水。”

林建軍接過水杯,指尖的熱度驅散了些許寒意。他看著兒子年輕的臉龐,眼裡的專注像極了年輕時的自己,卻又多了幾分這個年紀少有的沉穩——這是長期泡在車間和書本裡磨出來的氣質。

“衛國,你覺得咱們現在的機床,還有啥能改進的?”林建軍沒有直接丟擲未來趨勢,而是循循善誘。

林衛國坐在對麵的椅子上,沉吟道:“我覺得進給係統可以更精準。現在靠齒輪傳動,總有誤差,要是能用……能用電訊號控製,是不是就不會有誤差了?”他想起上次在技術資料室看到的“伺服電機”介紹,雖然一知半解,卻覺得那是個方向。

林建軍心裡一動,這正是趨勢預判裡提到的“機電一體化”雛形。“你說得對。”他拿出一張空白紙,畫了個簡單的電路圖,“你看,這是電機,這是感測器,這是控製電路。如果讓感測器檢測工件位置,再用電訊號控製電機轉動,就能實現精準進給,這就是未來的方向。”

他故意把“控製電路”畫得像個黑盒子,卻在旁邊標注了“需要程式設計”:“這裡麵的核心,是讓機器‘聽話’的程式,就像給機床寫一份詳細的操作指南,精確到每一秒轉動多少角度。”

林衛國的眼睛亮了:“這就是計算機嗎?我在書裡看到過,說計算機能做複雜計算。”

“不止是計算。”林建軍點頭,語氣鄭重起來,“未來的工廠,會是計算機的天下。機床由計算機控製,生產計劃由計算機製定,甚至連產品設計,都能在計算機裡完成。不懂計算機,將來連機床都修不了。”

這番話讓林衛國陷入沉思。他想起培訓班裡小馬偷偷傳看的《電子線路》,當時隻覺得與機械無關,現在才明白,那或許是通往未來的鑰匙。“爸,我想學電子和程式設計。”他抬起頭,眼裡帶著堅定,“下週我想去圖書館借幾本相關的書。”

“好。”林建軍欣慰地笑了,“我明天去所裡,給你找幾本內部資料。”他指的是軍工研究所的朋友,那裡偶爾會有國外電子技術的譯文,雖然殘缺,卻比公開資料先進得多。

【叮!】

係統提示音再次響起,帶著讚許的波動:【檢測到“科技啟蒙”成功,林衛國“技術視野”拓展,獎勵“半導體基礎入門(青少年版)”,包含二極體、三極體原理及簡易電路實驗方案。】

林建軍的腦海裡浮現出一本圖文並茂的教材,用“水流過閘門”解釋二極體的單向導電性,用“接力賽”比喻三極體的放大作用,甚至附帶了用鍺片自製二極體的方法——這正是給林衛國量身定做的入門教材。

“對了,”林建軍像是突然想起,從抽屜裡拿出一個小盒子,“上次去研究所,他們給的報廢二極體,你拿去拆了研究研究。注意安全,彆碰電極。”

盒子裡裝著幾個玻璃封裝的二極體,頂端的引腳已經鏽蝕,卻在林衛國眼裡閃著光。他小心翼翼地拿起一個,對著燈光看,玻璃殼裡的pn結像一塊神秘的晶片。“爸,這東西真能讓電流隻往一個方向走?”

“你自己試試就知道了。”林建軍笑著推了推他,“快去睡吧,明天還要上班。記住,不管學什麼,都要結合實際,彆光啃書本。”

林衛國拿著盒子出去時,腳步比來時輕快了許多。窗外的雪不知何時停了,月光透過窗欞,照在桌上的趨勢預判概要上,“半導體”“計算機”“新能源”幾個詞被林建軍用紅筆圈了出來,像三顆待播的種子。

林建軍重新坐回桌前,在筆記本上寫下“父子學習計劃”:短期(1年內),林衛國主攻《電子線路》《數字邏輯》,同步練習機械設計;中期(3年內),嘗試用微控製器控製小型機械裝置,比如改造車間的送料小車;長期(5年內),深入學習程式設計,為參與工廠計算機化改造做準備。

他知道,這條路註定艱難。1974年的中國,半導體還停留在二極體階段,計算機更是稀罕物,連資料都難尋。但正因為難,才更要提前佈局。就像當年在車間偷偷研究精密測量技術,在彆人搞運動時夯實機械基礎,現在,他要讓兒子在彆人還沒意識到的時候,搶占未來科技的高地。

夜已深,技術科的燈依舊亮著。林建軍鋪開一張新的圖紙,不再是單一的機械結構,而是在角落畫了個小小的晶片圖案,旁邊標注著“未來核心”。筆尖劃過紙麵的沙沙聲,在寂靜的夜裡格外清晰,像在為一個父親對兒子的期許,寫下無聲的注腳。

他想起係統趨勢預判的最後一句話:“科技競爭,本質是代際傳承的競爭。”或許,他這代人能做的,就是為下一代鋪好路,讓他們能在未來的賽場上,跑得更快,站得更穩。而他手中的筆,正在描繪的,正是這條通往未來的路。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