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滿四合院之簽到人生 第284章 年的“全麵整頓”
1975年的春天,軋鋼廠的廠區廣播裡反複播放著“抓革命,促生產”的社論,隻是這一次,“促生產”三個字被念得格外有力。技術科辦公室裡,林建軍正對著一張泛黃的生產報表皺眉——上季度的軍工訂單合格率隻有82%,比標準低了13個百分點,其中七成都出在“人為操作失誤”上。
“林主任,三車間又把軸承裝反了,這批坦克履帶銷子全廢了。”質量檢驗科的老張推門進來,手裡捏著個變形的零件,臉色鐵青,“還是王二愣子乾的,他說‘差不多就行’,還罵檢驗員‘雞蛋裡挑骨頭’。”
林建軍放下報表,指尖在桌麵上輕輕敲擊。王二愣子是前幾年靠“造反派”身份混進車間的,既不懂技術,又不守規程,仗著有後台,屢次違規操作,之前的主任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但現在不一樣了——上週,廠部傳達了中央“全麵整頓”的指示,張廠長在大會上拍了桌子:“誰再敢拿生產當兒戲,不管他以前是什麼身份,一律清退!”
【叮!】
係統的提示音在意識裡響起,帶著金屬撞擊般的清脆:【檢測到“工廠全麵整頓”契機,符合“生產秩序重建”主線。】
【獎勵“生產管理優化方案”:包含崗位責任製細則、質量追溯體係、違規處理流程,可顯著提升生產效率與合格率。】
林建軍的腦海裡瞬間清晰起來:方案第一條就是“定崗定責”,每個崗位都要掛出操作流程圖和質量標準,誰出問題誰負責;質量追溯體係要求給每個零件打上生產班組的編號,出了問題能立刻查到源頭;最關鍵的是“三級審核製”——操作工自檢、班組長複檢、質檢員終檢,少一道工序都不能流轉。
“把王二愣子叫到技術科來。”林建軍拿起筆,在方案上圈出“違規處理”部分,“順便通知各車間主任,半小時後開生產整頓會。”
王二愣子晃悠著走進來時,嘴裡還叼著煙,工裝敞著懷,一副滿不在乎的樣子:“林大主任找我?是不是又要給我戴高帽了?”他以前跟著造反派批鬥過不少技術員,根本沒把這個“技術官”放在眼裡。
林建軍把報廢的零件推到他麵前:“知道這是什麼嗎?”
“不就是個破銷子嘛。”王二愣子踢了踢零件,“廢了再做就是,廠裡又不是缺這點料。”
“這是坦克履帶的關鍵零件,裝反了能讓坦克在戰場上趴窩。”林建軍的聲音陡然轉冷,“你知道這意味著什麼嗎?意味著戰士的生命可能因為你的‘差不多’白白犧牲!”
王二愣子的囂張勁頓時矮了半截,卻還嘴硬:“你少給我扣帽子,我……”
“從今天起,你被停職了。”林建軍打斷他,拿出早就擬好的處理決定,“去勞資科辦手續,要麼去農場勞動改造,要麼自己卷鋪蓋滾蛋。”
“你敢!”王二愣子跳了起來,“我可是‘革命有功之臣’,你憑什麼開我?”
“就憑你違反操作規程,屢教不改,給國家財產造成損失。”林建軍指著牆上剛貼的《生產紀律十條》,“這是廠部批準的規定,第一條就寫著‘嚴禁違規操作,造成損失者立即辭退’。你要是不服,現在就去找張廠長說去。”
提到張廠長,王二愣子的氣焰徹底滅了。他知道這次廠長是動真格的,前兩天就有個造反派頭頭因為帶頭曠工被送農場了。他盯著林建軍看了半天,撂下句“你等著”,灰溜溜地走了。
生產整頓會上,林建軍宣佈了新的管理方案。當唸到“辭退王二愣子”時,底下一片安靜,幾個以前跟著造反派混日子的工人臉色發白,坐立不安。
“彆以為這是針對誰。”林建軍的目光掃過全場,“不管你以前是什麼身份,現在隻有一個身份——軋鋼廠的工人。想乾,就按規矩來,拿本事吃飯;不想乾,現在就可以走。”他頓了頓,提高聲音,“但我告訴大家,廠裡已經接到新的軍工訂單,完成得好,每人每月多發十斤糧票,技術骨乾還能分房!”
這話一出,底下頓時炸了鍋。十斤糧票和分房,在物資緊張的年代,比任何口號都管用。鄭師傅第一個站起來:“林主任,我們老工人支援你!早就該這麼整頓了!”
“對!把那些混日子的清出去,咱們才能好好乾活!”周師傅也跟著附和,車間裡的氣氛瞬間從緊張變成了熱烈。
接下來的一個月,軋鋼廠像換了個模樣。車間牆上掛滿了操作流程圖和質量標準,每個工人上崗前都要先背規程;技術科的年輕人組成“質量監督崗”,戴著紅袖章在各車間巡查,發現違規立刻糾正;林建軍則每天泡在生產一線,手把手教工人正確的操作方法,連最基礎的“扳手鬆緊度”都親自示範。
有次檢查三車間,林建軍發現年輕工人小吳在給軸承塗潤滑脂時偷工減料,當即讓他停下:“知道為什麼要塗滿嗎?”他拿起軸承,指著滾道上的凹槽,“這些地方不塗油,高速轉動時會發熱磨損,用不了三天就得報廢。你省這半分鐘,將來可能要花三天來返工。”
小吳紅著臉,重新仔細塗抹潤滑脂。旁邊的老工人歎道:“林主任這是把技術嚼碎了喂給咱們啊。”
【叮!】
係統提示音再次響起,帶著流水線般的規律節奏:【“全麵整頓”初見成效,生產合格率提升至98%,工人紀律性顯著增強。】
【獎勵“裝置保養週期優化表”:根據裝置型號、工況製定精準保養計劃,可減少30%的停機維護時間。】
林建軍把優化表貼在各車間的公告欄上,上麵詳細標注著“銑床每執行40小時換一次油”“鏜床每週清理一次導軌”,甚至連砂紙的型號都寫得清清楚楚。工人按表保養,裝置故障率果然降了不少,以前每週至少停兩次機,現在半個月都不用大修。
月底統計報表出來時,張廠長在全廠大會上激動地宣佈:“這個月,咱們的軍工訂單合格率100%,生產效率比上月提高25%!這都是林主任和技術科的功勞,也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結果!”
台下掌聲雷動,鄭師傅和周師傅笑得合不攏嘴,小馬等年輕技術員更是挺直了腰板——他們參與製定的質量標準被全廠采用,這比任何獎勵都讓他們自豪。
林建軍站在台上,手裡拿著那份報表,心裡卻很平靜。他知道,整頓不是目的,是為了讓工廠回到該有的樣子——工人靠技術吃飯,工廠靠質量生存。他看向台下的林衛國,兒子正坐在年輕工人中間,手裡拿著筆記本,眼神專注而明亮。
散會後,蘇嵐來送晚飯,帶來了林衛國最愛吃的雞蛋餅。“今天路過車間,聽見工人們都在誇你呢。”她笑著說,“說你把廠子治得比以前好了十倍。”
“不是我一個人的功勞。”林建軍接過飯盒,分給兒子一半,“是大家想好好乾活了。以前是沒規矩,現在規矩立起來了,人心就齊了。”他想起係統獎勵的方案裡有句話:“管理的本質,是讓每個人都知道該做什麼,以及做好了有什麼回報。”現在看來,確實如此。
林衛國咬著雞蛋餅,突然說:“爸,我們技術小組想給車間的衝壓機裝個自動報警裝置,要是壓力超過上限就自動停機,這樣就不會再出廢品了。”
“好想法。”林建軍鼓勵道,“需要什麼零件,我去給你找。記住,搞技術既要大膽創新,又要嚴謹細致,就像這次整頓,鬆不得,也急不得。”
夕陽透過車間的高窗,把父子倆的影子拉得很長。遠處的高爐正在出鐵,通紅的鐵水映紅了半邊天,像一團燃燒的希望。林建軍知道,全麵整頓隻是開始,未來還有更多的挑戰,但隻要守住“規矩”和“技術”這兩條底線,工廠就一定能走出困境,迎來真正的春天。
夜色漸濃,技術科的燈依舊亮著。林建軍在修改新的《技術人員考覈標準》,筆尖劃過紙麵,留下清晰的字跡。窗外,車間裡傳來機器平穩的運轉聲,規律而有力,像一首重新奏響的生產進行曲,在1975年的春天裡,充滿了生機與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