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情滿四合院之簽到人生 > 第299章 係統獎勵“改革開放政策解讀”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情滿四合院之簽到人生 第299章 係統獎勵“改革開放政策解讀”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1978年的冬夜,軋鋼廠技術科的燈光穿透寒霧,在積著薄雪的地麵上投下一方暖黃。林建軍坐在靠窗的木桌前,指尖劃過一份剛從北京寄來的內部檔案——《關於擴大企業自主權的試點意見》,紙張邊緣還帶著油墨的清香。他眉頭微蹙,鉛筆在“允許企業自主銷售超計劃產品”這句話下畫了道加粗的橫線。

“這意思是……以後工廠能自己賣東西了?”林建軍喃喃自語,哈出的白氣在台燈下凝成短暫的霧團。桌上還攤著幾份資料:《人民日報》刊登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特約評論員文章、外貿部關於“引進技術與自主創新結合”的報告,甚至還有一份手抄的“安徽小崗村包產到戶”訊息——這些零碎的資訊像散落的拚圖,在他腦海裡慢慢拚湊出一個全新的時代輪廓。

【叮!】

係統的提示音突然在意識裡響起,帶著一種類似紙張翻動的清脆質感:【檢測到宿主持續關注政策動態,符合“時代趨勢把握”主線。】

【獎勵“改革開放政策前瞻解讀(1978-1990)”:包含市場經濟體製建立路徑、工業企業轉型要點、技術成果商品化操作指南,附典型案例分析。】

資訊流瞬間湧入腦海,像開啟了一扇政策視窗:1979年將擴大企業自主權試點,允許企業留成利潤自主支配;1984年“有計劃的商品經濟”提出,工業產品價格將逐步放開;1988年《全民所有製工業企業承包經營責任製暫行條例》出台,為“技術入股”提供法律依據……文件裡還特彆標注了“技術成果轉化的三個階段”:第一階段(1978-1982)以內部承包為主,第二階段(1983-1987)允許與外部企業合作,第三階段(1988-1990)可成立獨立技術公司。

林建軍猛地直起身,椅子腿在水泥地上劃出刺耳的聲響。他終於明白,自己之前推動的“裝置改造專利申請”“青年技術培訓班”,其實早已踩在了時代的鼓點上——技術不僅要服務生產,更要成為能創造價值的“商品”。

“小林,還沒走?”張廠長裹著軍大衣走進來,帽簷上還沾著雪,“剛纔看你這燈亮著,就知道你又在琢磨事。”他拿起那份《擴大企業自主權試點意見》,手指在“利潤留成”四個字上敲了敲,“這檔案我也看了,有點懵——咱們是國營大廠,搞這些‘自主銷售’,算不算‘走資本主義道路’?”

“廠長,這不是資本主義。”林建軍指著係統獎勵的“政策解讀”裡的案例,“您看這個:上海汽輪機廠1979年試點,用留成利潤搞技術改造,當年產值就增長20%。這說明,給企業一點自主權,能把大家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他頓了頓,語氣更堅定,“咱們廠的技術改造專案,尤其是那項‘坦克發動機熱態間隙補償技術’,完全可以試試‘技術輸出’——給其他軍工廠做技術服務,收點服務費,既能創彙,又能給廠裡留資金。”

張廠長的眉頭擰成個疙瘩:“技術還能賣錢?這在以前可是‘泄密’的罪名。”

“現在不一樣了。”林建軍拿出專利證書,“國家都承認專利了,說明技術是有價值的。再說咱們隻輸出民用技術,軍工核心引數嚴格保密,沒問題。”他翻開筆記本,裡麵已經畫好了初步方案:成立“技術服務部”,由鄭師傅帶隊,專門為兄弟廠提供裝置改造指導,收費標準參照外貿部的技術諮詢價目表。

張廠長盯著方案看了半晌,突然一拍大腿:“乾!反正現在是試點,咱們也試試水!真出了問題,我這個廠長擔著!”他看著林建軍,眼裡滿是信任,“這些年你做的事,沒一件不靠譜的。這事就交給你,需要啥人啥物,廠裡全力支援。”

得到廠長支援,林建軍立刻行動起來。他先在技術科內部開會,宣佈成立“技術服務部”的訊息,沒想到卻遭遇了阻力。

“林主任,這不合適吧?”老技術員周師傅皺著眉,“咱們是國營廠的技術員,哪能出去‘賣手藝’?傳出去讓人笑話。”

“周師傅,您這就老觀唸了。”小馬第一個站出來支援,“上次幫重型機械廠改造鏜床,他們非要塞給咱們兩箱蘋果,這不就是技術的價值?現在明碼標價,光明正大,有啥不好?”

林建軍拿出係統獎勵的“技術商品化案例”:“您看國外,工程師搞技術諮詢是常事。咱們國家要發展市場經濟,技術也得按經濟規律辦事。再說,掙來的錢一部分給參與的同誌發獎金,一部分投入技術研發,兩全其美。”

周師傅還是猶豫,鄭師傅卻拍了板:“我覺得小林說得對。咱們老胳膊老腿的,能讓手藝再發揮點價值,給年輕人多留點家底,挺好。我加入!”

有鄭師傅帶頭,反對的聲音漸漸小了。林建軍趁熱打鐵,製定了“技術服務獎懲製度”:參與專案的人員,除基本工資外,可獲得服務費的15%作為獎金;研發出可推廣的新技術,額外獎勵;同時嚴格規定“三不原則”:不泄露軍工機密、不接受超標饋贈、不搞私下交易。

【叮!】

係統提示音再次響起,帶著算盤珠子般的清脆節奏:【“技術服務部”籌備完成,符合“技術成果轉化”初期策略。】

【獎勵“技術合同範本(1978版)”:包含技術服務、專利許可、合作開發等六種合同模板,規避法律風險。】

林建軍把合同範本抄錄下來,讓廠裡的法律顧問審核後,正式啟用。第一個客戶是鄰市的農機廠——他們聽說軋鋼廠的“裝置自動化改造”效果顯著,主動找上門,願意支付五千塊服務費,請技術服務部幫忙改造三條生產線。

簽約那天,林建軍特意讓小馬全程記錄。看著合同上“甲方”“乙方”的落款,摸著蓋在“軋鋼廠技術服務部”公章上的紅泥,他突然覺得,這比拿到任何獎狀都讓人激動——這是技術第一次真正作為“商品”,獲得了應有的認可。

技術服務部的第一單生意做得很順利。鄭師傅帶著小馬等人,用了一個月時間完成改造,農機廠的生產效率提升35%,廠長特意送來錦旗,上麵寫著“技術精湛,服務熱忱”。訊息傳開,找上門的客戶越來越多,連外貿部都打來電話,問能不能承接外資企業的技術諮詢。

年底結算時,技術服務部竟為廠裡創收了三萬塊,按規定提取的獎金,讓參與的技術員們第一次領到了“超額工資”。周師傅拿著嶄新的五十塊錢,笑得合不攏嘴:“真沒想到,乾技術還能掙這麼多!”

林建軍把大部分利潤投入了研發,從國外訂購了《半導體製造工藝》《數控係統設計》等專業書籍,還買了兩台二手示波器,供青年培訓班使用。“這隻是開始。”他在總結會上說,“將來,咱們要讓技術走出工廠,走向市場,讓更多人知道,軋鋼廠的技術不僅能造坦克、軋鋼板,還能創造實實在在的價值。”

窗外的雪越下越大,技術科的燈光卻比以往更亮。林建軍看著牆上的“技術服務專案表”,上麵已經排滿了明年的計劃。他知道,係統獎勵的“政策解讀”就像一張地圖,而他們已經邁出了第一步。在這個即將迎來巨變的時代,技術不再隻是生產的工具,更將成為撬動改革的槓桿——而他和這些技術員們,正站在撬動未來的支點上,準備用雙手,推開一扇全新的大門。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