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滿四合院之簽到人生 第301章 林建軍的“技術報國總結”
1980年深秋的軋鋼廠大禮堂,空氣中彌漫著煤煙和機油混合的熟悉氣息,卻比往日多了幾分莊重。舞台背景牆上掛著“軋鋼廠建廠三十週年暨技術骨乾表彰大會”的紅色橫幅,下方擺著一排擦得鋥亮的
trophies,最顯眼的那座“全國先進集體”獎杯,底座上還沾著去年軍工驗收時的鋼屑——那是林建軍帶著團隊攻克坦克發動機技術時,親手焊上去的紀念。
林建軍坐在第一排,身上的深藍色工裝熨得筆挺,胸前彆著的“勞動模範”獎章在燈光下泛著光。他指尖無意識地摩挲著口袋裡的發言稿,紙上的字跡是蘇嵐幫忙謄寫的,清秀工整,卻掩不住字裡行間的厚重——這不是普通的工作總結,而是一個技術員三十年的人生答卷。
“下麵,有請技術科主任林建軍同誌發言!”張廠長的聲音透過麥克風傳遍禮堂,帶著刻意壓製的激動。他今天特意穿了件中山裝,頭發梳得一絲不苟,看著林建軍的眼神,像看著自家最爭氣的孩子。
林建軍站起身,台下響起雷鳴般的掌聲。他看見鄭師傅坐在老工人席,正用力揮舞著帽子,帽簷上的補丁還是當年林建軍幫他縫的;小馬等青年技術員坐在後排,眼裡閃著期待的光,他們胸前的鋼筆,大多是林建軍用專利獎金買的;甚至連閻解成都來了,穿著嶄新的工裝,代表車間工人向他點頭致意。
走到麥克風前,林建軍深吸一口氣,目光緩緩掃過全場。三十年的畫麵像電影般在腦海裡閃過:1950年剛進廠時,他攥著師傅遞來的第一把扳手,手心全是汗;1965年軍工車間的深夜,他和老廠長一起盯著無縫鋼管的探傷報告;1975年坦克發動機試機成功時,總工程師抱著他哭的模樣;還有去年,林衛國拿著清華大學錄取通知書,說“要像爸一樣搞技術”……
“同誌們,”他開口,聲音不高,卻帶著穿透人心的力量,“今天站在這裡,我不是來領功的。三十年了,我從一個啥也不懂的學徒,到今天能站在這裡,靠的不是我有多能耐,是這廠子,是這雙手,是‘技術報國’這四個字。”
台下瞬間安靜下來,連掉根針都能聽見。
“我剛進廠那會兒,咱們廠隻能軋普通鋼板,裝置全是老掉牙的,連個像樣的遊標卡尺都湊不齊。”林建軍笑了笑,眼裡閃著回憶的光,“記得第一次參與無縫鋼管生產,為了控製壁厚誤差,我和鄭師傅在軋機旁守了三天三夜,眼睛熬得通紅,就為了那0.5毫米的精度——那時候我們就知道,國家要造飛機、造大炮,離不了這根鋼管。”
鄭師傅的眼圈紅了,悄悄抹了把眼淚。他想起當年那個瘦高的年輕人,總追在自己身後問“為啥”,現在卻成了全廠的技術支柱。
“後來,風波來了。”林建軍的語氣沉了沉,卻沒有怨懟,“我被下放到車間當鉗工,手裡的圖紙換成了扳手,可我沒敢忘本事。白天掄大錘,晚上就在被窩裡偷偷畫草圖,把技術要點記在《毛選》的空白頁上。為啥?因為我信,總有一天,國家還得靠技術吃飯,工廠還得靠咱們這些工人。”
青年技術員們聽得聚精會神。他們沒經曆過那些日子,卻從師傅們的講述裡知道,林主任在車間裡還偷偷教工人看圖紙,把精密測量的竅門編成順口溜,就怕手藝斷了代。
“1975年,我接手了坦克發動機專案。”林建軍的聲音陡然提高,帶著自豪,“那會兒進口裝置卡脖子,圖紙不全,引數模糊,有人說‘算了,等國外援助吧’。可我們不服!鄭師傅帶著徒弟手工鍛造麴軸,小馬他們熬夜算齒輪引數,我守在試車台旁,三天三夜沒閤眼……最後,咱們自己造的發動機,功率比設計值還高10%!”
台下爆發出熱烈的掌聲,經久不息。張廠長激動地站起來,用力鼓掌,手掌都拍紅了。
“有人問我,搞技術苦不苦?”林建軍看著台下的年輕人,眼神溫和卻堅定,“苦!冬天在露天除錯裝置,手凍得像蘿卜;夏天守著高溫爐,衣服能擰出水。可咱工人不怕苦,就怕沒活兒乾,怕技術跟不上,怕國家需要的時候,咱拿不出像樣的東西!”
他頓了頓,提高聲音:“這幾年,改革開放了,有人說‘搞技術不如倒騰買賣’。可我不這麼認為!你們看,林衛國他們在清華搞半導體,小馬他們在廠裡搞數控改造,閻解成在車間帶徒弟……這就是傳承!國家要強大,不能隻靠引進,得靠自己造,靠一代又一代人把技術攥在手裡!”
“說得好!”台下有人喊了一聲,隨即掌聲再次雷動,比剛才更熱烈。年輕技術員們挺直了腰板,眼裡閃著光——他們終於明白,自己現在學的,不隻是手藝,是能讓國家挺直腰桿的底氣。
【叮!】
係統的提示音在意識裡響起,帶著勳章般的厚重質感:【檢測到“技術傳承宣言”完成,符合“代際接力”主線。】
【獎勵“技術傳承勳章(金質)”:象征技術精神的延續,可提升團隊凝聚力,加速青年人才成長。】
林建軍的胸前彷彿多了一份無形的重量,不是獎章,是責任。他看著台下那些年輕的麵孔,突然覺得,這比任何獎勵都珍貴。
“最後,我想說句掏心窩子的話。”林建軍的目光再次掃過全場,從白發蒼蒼的老工人,到朝氣蓬勃的年輕人,“技術這東西,像接力棒。我這一棒快跑完了,下一棒,就靠你們了。彆怕難,彆怕慢,一步一個腳印,把活兒乾實了,把技術攥牢了,就是給國家做貢獻,就是給咱工人長臉!”
話音剛落,台下的掌聲像潮水般湧來,夾雜著激動的呼喊:“林主任說得對!”“我們跟著乾!”年輕人們紛紛站起來,眼裡閃著光,像一群即將出征的戰士。
林建軍對著台下深深鞠了一躬,轉身走下台。經過林衛國身邊時,兒子突然站起來,用力抱住他:“爸,我懂了。”
林建軍拍了拍兒子的背,沒說話,眼裡卻濕了。他看見林衛國胸前彆著的“中科院青年科學家獎”獎章,和自己的勞動模範獎章放在一起,像是新舊兩代的對話。
散會後,工人們圍著林建軍,七嘴八舌地說笑著。鄭師傅拉著他的手:“小林,你這話說到我心坎裡了!我這把老骨頭,還能再帶倆徒弟!”
小馬擠過來說:“林主任,我們技術組想申請數控改造專案,您給把把關?”
林建軍笑著點頭:“走,現在就去車間看看。”
夕陽透過禮堂的窗戶照進來,把他們的影子拉得很長。林建軍走在人群中間,聽著周圍的討論聲、笑聲,突然覺得,這三十年的苦,值了。他想起剛進廠時,師傅說的“工人的本分,就是把活兒乾好”,現在他終於可以說,自己沒辜負這句話。
工廠的汽笛響了,悠長而有力,像是在為這個特殊的日子喝彩。林建軍抬頭望著遠處的高爐,通紅的鐵水映紅了半邊天,像一團燃燒的希望。他知道,自己的故事還沒結束,而屬於這些年輕人的故事,才剛剛開始——技術報國的接力棒,已經穩穩地傳了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