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滿四合院之簽到人生 第308章 與老首長的“重逢”
1982年深秋的午後,一輛軍用吉普緩緩駛進軍區家屬院,車輪碾過滿地的銀杏葉,發出沙沙的輕響。林建軍坐在副駕駛座上,手指無意識地摩挲著膝蓋上的牛皮紙袋——裡麵裝著軋鋼廠最新的技術成果報告,還有一套他親手打磨的精密量具,是給老首長的見麵禮。
五年沒見,老首長的住處還是老樣子:灰磚小樓爬滿了爬山虎,門口的石榴樹比當年粗壯了不少,樹乾上還留著當年軍演時彈片劃過的疤痕。警衛員接過林建軍手裡的東西,笑著說:“首長等您好久了,一早就唸叨‘小林該到了’。”
推開虛掩的木門,一股淡淡的茶香撲麵而來。客廳裡的陳設簡單卻莊重:褪色的軍綠色沙發,牆上掛著幅“猛虎下山”的國畫,角落裡擺著個舊木箱,上麵的銅鎖已經氧化發黑——林建軍認得,那是1965年他們合作軍工專案時,用來裝圖紙的箱子。
老首長正坐在藤椅上看檔案,頭發全白了,背卻挺得筆直,看見林建軍進來,放下手裡的放大鏡,眼睛一亮:“小林,可算把你盼來了!”他起身時動作稍顯遲緩,卻依舊帶著軍人的硬朗,“快坐,剛泡的龍井,你最愛喝的。”
林建軍上前扶住他,心裡一陣發酸。上次見麵時老首長還能大步流星地陪他看靶場,現在卻需要人扶著,歲月終究沒饒過誰。“首長,您身體還好?”他接過茶盞,溫熱的觸感順著指尖蔓延開來。
“老毛病了,不礙事。”老首長擺擺手,目光落在他帶來的紙袋上,“聽說你搞出了新名堂?軋機改造得能出口了?”
“是團隊的功勞。”林建軍開啟報告,指著上麵的引數,“我們給老軋機加了數控微調係統,精度能達到國際標準,成本卻隻有進口裝置的三分之一。東南亞那邊的廠子已經下了訂單,下個月就能發貨。”
老首長戴上老花鏡,逐字逐句地看著,眉頭漸漸舒展:“好小子,沒讓我失望!當年你說‘技術能當槍使’,現在真讓你做到了。”他指著報告裡的“智慧感測器”方案,“這東西,深圳那邊的電子廠正缺,我幫你搭個線?”
林建軍心裡一動。係統發布的第五階段任務裡,“經濟特區建設”正是重點方向,他正琢磨著怎麼把技術推向特區,老首長的話恰好說到了點子上。“首長,我正想向您請教這事。深圳那邊政策活,我想把軋鋼自動化技術和半導體結合,搞個‘智慧生產線’試點,就是摸不準那邊的路數。”
“路數得自己闖,但方向錯不了。”老首長摘下眼鏡,從抽屜裡拿出份檔案,“你看這個——中央剛批的‘深圳特區技術引進目錄’,你們的智慧感測器正好在列。下個月特區有個技術交流會,我給你寫封信,保準有人接待。”
林建軍接過檔案,指尖撫過“允許技術入股”“稅收減免三年”等條款,心跳不由得加快。這些政策比廠裡的承包製更靈活,正好能落地他規劃的“技術產業化”第一步。
“當年你在車間偷偷搞技術,我就知道你是個乾大事的。”老首長呷了口茶,目光飄向窗外,像是在回憶往事,“1969年那批遠端導彈零件,你手工鍛造的精度比進口裝置還高0.02毫米,總工程師說‘這手藝能抵一個營的兵力’。現在看來,你這‘兵力’還在壯大啊。”
林建軍笑了,想起當年在保密車間的日子:老首長披著軍大衣在車間守了三天,親自給工人送夜宵;零件驗收通過那天,他拉著自己喝了半瓶茅台,說“國家的硬骨頭,就得靠你們這樣的硬技術啃下來”。那些在風波中不敢言說的堅守,此刻都成了彼此心照不宣的默契。
警衛員端來兩盤餃子,是老首長的老伴親手包的,韭菜雞蛋餡,還冒著熱氣。“知道你愛吃這口,特意多包了些。”老首長往林建軍碗裡夾了個餃子,“嘗嘗,跟你嫂子當年在軍工食堂包的一個味不?”
熟悉的味道在舌尖散開,林建軍突然想起1970年那個雪夜,他發燒暈倒在車間,是老首長的老伴端來一碗熱餃子,說“吃飽了纔有力氣搞技術”。眼眶一熱,他趕緊低下頭,假裝被餃子燙到。
【叮!】
係統的提示音在意識裡響起,帶著金屬般的厚重質感:【檢測到“關鍵人脈啟用”:與老首長重逢並達成合作意向,符合“國家戰略對接”主線。】
【獎勵“特區技術合作指南(1982版)”:包含深圳、珠海等地產業佈局、政策紅利、合作渠道清單,附“技術入股”談判要點。】
資訊流湧入腦海,清晰得如同親眼所見:深圳電子工業區的規劃圖上,標注著哪些廠房適合改造為中試車間;珠海的“三來一補”企業名單裡,有三家正急需自動化技術;甚至連特區管委會負責技術引進的乾部姓名、聯係方式都一一列明,旁邊還標注著“擅長機械領域,重視實用技術”。
“在想啥?餃子都涼了。”老首長的聲音把他拉回現實。
“在想怎麼把技術落到特區去。”林建軍放下筷子,眼神裡閃著光,“我打算派小馬帶個技術組先去深圳,把智慧感測器的中試線搭起來,再跟當地的電子廠合作,搞‘產學研’一條龍。”
“有魄力。”老首長讚許地點頭,從懷裡掏出個舊鋼筆,在檔案上簽下名字,“拿著這個去找特區管委會的老李,他是我老部下,懂技術,也懂政策,會幫你鋪路的。”他頓了頓,語氣變得鄭重,“小林,國家搞特區,就是要讓你們這樣的技術人才放開手腳乾。彆怕犯錯,有國家給你們撐腰。”
離開時,老首長堅持送到門口,握著林建軍的手說:“當年你護著技術火種,現在該讓它燎原了。記住,技術報國不是一句空話,得一步一個腳印踩實了——你們這代人,要比我們走得更遠。”
吉普駛出家屬院時,夕陽正把天邊染成金紅色。林建軍看著手裡的介紹信,老首長的字跡蒼勁有力,每一筆都透著沉甸甸的期許。他想起1965年那個同樣的黃昏,老首長也是這樣握著他的手,說“軍工專案就交給你了,國家信得過你”。
二十年過去,從軍工車間的秘密攻關,到軋鋼廠的技術改造,再到如今準備闖特區的技術產業化,變的是時代背景,不變的是那股“技術報國”的勁頭。
【叮!】
係統的提示音再次響起,帶著穿透雲層的清亮:【檢測到“時代使命承接”,老首長的囑托與第五階段任務高度契合。】
【獎勵“特區中試基地建設方案”:包含場地選址、裝置清單、人員配置等實操細節,可縮短專案落地週期40%。】
林建軍的腦海裡瞬間浮現出深圳中試基地的藍圖:車間佈局按“研發-測試-生產”流線設計,關鍵裝置標注著“可從軋鋼廠調撥”,人員配置兼顧廠裡的老技術工和清華的年輕研究員——既有經驗保障,又有創新活力。
車窗外的路燈次第亮起,林建軍開啟牛皮紙袋,拿出那套精密量具——最上麵的遊標卡尺刻度清晰,是他用最新的數控裝置加工的,精度達到0.001毫米。他突然想,等深圳的專案落地,一定要請老首長去看看,看看當年的技術火種,如何在改革開放的春風裡,長成參天大樹。
吉普加速駛上主乾道,彙入來來往往的車流。林建軍望著窗外飛速後退的街景,心裡清楚,與老首長的重逢不是結束,而是新的開始。他手裡的技術報告,老首長的介紹信,係統的指南,還有那股不服輸的勁頭,終將帶著軋鋼廠的技術,帶著“中國製造”的夢想,駛向更廣闊的天地。
夜色漸濃,遠處的城市燈火璀璨,像一片閃爍的星海。林建軍知道,屬於他們的星辰大海,才剛剛啟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