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情滿四合院之簽到人生 > 第312章 軋鋼廠的“技術派與改革派”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情滿四合院之簽到人生 第312章 軋鋼廠的“技術派與改革派”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1982年深秋的軋鋼廠,辦公樓三層的會議室裡煙霧繚繞,氣氛像車間裡即將出鋼的熔爐一樣滾燙。長條會議桌兩側,坐著廠裡的核心管理層,煙灰缸裡的煙蒂已經堆成了小山,每個人的臉上都帶著緊繃的神色。

“我不同意!”主管生產的王副廠長猛地一拍桌子,搪瓷杯裡的茶水濺出大半,“林主任,你這‘技術承包責任製’純屬瞎折騰!咱們是國營大廠,講究的是統一排程、按勞分配,搞什麼‘車間承包’‘技術入股’?這不是明擺著要搞資本主義那套嗎?”

林建軍坐在對麵,手指輕輕敲擊著桌麵,麵前攤著一份厚厚的方案,標題《軋鋼廠技術承包責任製試點方案》幾個字被紅筆圈得格外醒目。他抬眼看向王副廠長,語氣平靜卻帶著不容置疑的力量:“王副廠長,我這方案裡寫得清清楚楚,承包的是技術指標和生產效率,不是所有權。工人的工資還是國家發,超額完成的部分拿獎金,怎麼就成資本主義了?”

窗外的風卷著落葉拍打在玻璃上,發出沙沙的聲響,像在為這場新舊觀唸的交鋒伴奏。1982年的中國,改革開放的春風已經吹進工廠,但計劃經濟的慣性依然強大。軋鋼廠這幾年雖然靠著技術改造緩過勁來,但大鍋飯的弊端越來越明顯——乾多乾少一個樣,技術好的沒動力,混日子的不少見,上個月還因為某車間的疏忽,出了批不合格的軍工配件,差點造成重大損失。

“說得輕巧!”王副廠長梗著脖子,花白的眉毛擰成了疙瘩,“你說承包給三車間,讓鄭師傅帶隊,按技術指標拿獎金。那其他車間怎麼辦?人心散了,隊伍怎麼帶?我看你就是想搞特殊化,把技術科變成你自己的山頭!”

這話像根刺,紮得在場的人都變了臉色。技術科的老周想替林建軍辯解,剛張了張嘴,就被王副廠長淩厲的眼神逼了回去。會議室裡陷入沉默,隻有牆上的掛鐘滴答作響,敲在每個人的心上。

林建軍沒有動怒,隻是翻開方案的第二頁,指著上麵的資料:“去年三車間的廢品率是3.7%,如果按方案裡的技術標準操作,廢品率能降到1.5%以下,光這一項,每年就能省出十二噸鋼材。給他們提5%的獎金,廠裡還淨賺七噸,這筆賬算下來,到底是誰占便宜?”

他頓了頓,目光掃過全場:“再說,這隻是試點。如果三車間能成,就推廣到其他車間;要是不成,我這個技術科主任引咎辭職,絕無二話。”

坐在主位的張廠長一直沒說話,手裡的煙鬥滅了又點,點了又滅。他看著林建軍那份方案,又看看滿臉通紅的王副廠長,心裡像裝著桿秤,左右搖擺。作為廠長,他既想突破現狀,又怕步子邁大了扯著蛋——王副廠長的話雖然刺耳,卻代表了廠裡不少老職工的想法,真要是鬨出“走資本主義道路”的帽子,誰也擔不起。

就在這時,林建軍的腦海裡突然響起熟悉的提示音。

【叮!】

係統的聲音帶著金屬摩擦般的質感,清晰地傳入意識:【檢測到“國企改革關鍵決策節點”,符合“改革開放初期實踐”主線。】

【獎勵“國企改革初期案例分析(1978-1982)”:包含四川軍工企業“利潤留成”試點、首鋼“承包製”經驗、江浙集體企業“聯產計酬”模式等12個成功案例,附風險規避方案。】

資訊流瞬間湧入腦海,林建軍眼前彷彿展開了一幅全國國企改革的地圖:四川某兵工廠通過“利潤留成”,把獎金和技術革新掛鉤,半年內生產效率提升40%;首鋼試點“承包製”,將車間主任的權責細化,廢品率下降近一半……這些案例裡的操作細節,甚至連如何應對保守派的質疑、如何製定合理的考覈標準,都寫得清清楚楚,像一套現成的操作手冊。

“張廠長,”林建軍的底氣更足了,他合上方案,直視著廠長,“我知道大家擔心什麼。上個月我去四川出差,專門考察過他們的軍工企業,人家搞‘利潤留成’已經兩年了,不僅沒出問題,還成了全省的先進單位。”

他把四川兵工廠的案例精簡了一下,重點講了“技術指標量化”“超額利潤分成”“集體監督”三個關鍵點:“他們的做法是,先定死國家任務,超額部分按比例分成,其中30%給車間當獎金,20%投入技術改造,50%上交廠裡。既保證了國家利益,又調動了積極性,咱們完全可以借鑒。”

王副廠長撇了撇嘴:“那是四川,咱們是北京,能一樣嗎?出了問題誰負責?”

“我負責。”林建軍斬釘截鐵地說,“方案裡有詳細的風險評估,比如設定保底產量,確保不影響國家計劃;成立由工會、財務、技術科組成的監督小組,每週審核資料,杜絕舞弊。如果試點期間出現重大問題,我個人承擔全部責任,包括接受組織調查。”

張廠長的煙鬥在桌上磕了磕,終於下定了決心:“好!我同意試點!就按林主任說的,先在三車間搞三個月,鄭師傅,你敢接這個擔子嗎?”

坐在角落的鄭師傅猛地站起來,黝黑的臉上泛著紅光:“廠長放心,我接!我們三車間的工人早就盼著這一天了!誰要是敢拖後腿,我第一個不答應!”

會議結束後,王副廠長摔門而去,臨走前丟下一句:“我倒要看看,你們能折騰出什麼花樣!”

林建軍沒理會他的怒氣,立刻召集三車間的骨乾開動員會。鄭師傅把方案唸了一遍,當說到“超額完成任務,每人每月能多拿十五到二十塊獎金”時,工人們炸開了鍋。

“真的假的?多拿二十塊?那趕上我半個月工資了!”

“林主任,說話算數不?可彆是畫大餅啊!”

“隻要能多拿錢,讓我乾啥都行!以前那些混日子的,看我不懟死他!”

林建軍笑著擺擺手:“錢不是白拿的。從明天起,三車間實行‘三級考覈製’:班前查裝置,班中查操作,班後查成品。每道工序都有記錄,誰出問題誰負責,獎金也按貢獻大小分,乾得多、乾得好的多拿,乾得差的少拿,甚至不拿。”

他從係統獎勵的案例裡學來“崗位責任製細化”,給每個崗位都製定了清晰的技術標準:軋鋼工要保證鋼板厚度誤差不超過0.05毫米,質檢員要做到“三查三對”,連負責裝置潤滑的學徒工,都有“每日五查”的具體要求。

【叮!】

係統提示音再次響起:【“技術承包責任製”試點啟動,符合“國企改革”實踐路徑。】

【獎勵“崗位技術標準手冊(軋鋼行業版)”:包含各工種操作規範、質量標準、考覈細則,可直接用於車間管理。】

林建軍把手冊交給鄭師傅:“按這個來,保準出不了錯。”

接下來的三個月,三車間像換了個模樣。以前上班磨磨蹭蹭的工人,現在天不亮就來預熱裝置;以前對質量標準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質檢員,現在拿著卡尺一點點量,半點不含糊。鄭師傅帶著技術員,按照林建軍優化的工藝引數操作,軋出的鋼板又平又亮,連最挑剔的軍工代表都豎了大拇指。

月底覈算時,三車間的廢品率降到了1.2%,超額完成任務15%,光節省的鋼材就夠發獎金還有富餘。當鄭師傅把裝著獎金的信封發到工人手裡時,整個車間爆發出震耳欲聾的歡呼。拿到最多獎金的老焊工老李,當場把錢塞給媳婦,讓她給娃買台收音機——那是他家盼了好幾年的物件。

訊息傳到廠裡,其他車間的工人坐不住了,紛紛找領導請願,要求也實行承包製。王副廠長雖然還是不情不願,卻再也說不出“資本主義”的話——三車間的賬本擺在那兒,國家多收了,廠裡多賺了,工人多分了,誰也挑不出錯。

上級主管部門聽說了軋鋼廠的試點,派來調研組考察。看著三車間井然有序的生產現場,聽著工人師傅們實打實的誇獎,調研組的同誌握著林建軍的手說:“你們這個經驗好啊,既守住了國營企業的根,又接了市場經濟的地氣,值得在全市推廣!”

站在車間的軋機旁,聽著機器平穩的轟鳴,林建軍知道,這隻是開始。改革的浪潮已經勢不可擋,而他和軋鋼廠,正站在潮頭,準備迎接更廣闊的天地。遠處的研發中心工地傳來塔吊的轉動聲,像在為這場變革,奏響新的樂章。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