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滿四合院之簽到人生 第322章 蘇嵐的“賢內助轉型”
1984年的初夏,建軍精密儀器廠的財務室裡,蘇嵐正伏在桌上核對賬本,算盤打得劈啪作響。窗外的陽光透過舊廠房的玻璃窗,在她鬢角的碎發上投下細碎的光斑,也照亮了賬本上密密麻麻的數字——那是工廠成立三個月來的第一筆大額訂單回款,來自北京量具刃具廠的500把千分尺貨款,整整元。
“蘇姐,這錢咱咋安排?”出納小張捧著剛取回來的現金,用牛皮紙包了厚厚一遝,放在桌上時發出沉悶的響聲。1984年的4萬塊,足夠在城裡買套小院子,小姑孃的手都在抖。
蘇嵐放下算盤,指尖在賬本上劃過:“先扣下原材料款,給工人發工資8000,留作為流動資金,剩下的7000……”她抬頭看向車間的方向,林建軍正和鄭師傅除錯新到的車床,“給車間添台精密鑽床,老鄭昨天還唸叨裝置不夠用。”
小張吐了吐舌頭:“蘇姐,您這賬算得比銀行還精。林主任說讓您多留點錢防身,您倒好,全給車間了。”
蘇嵐笑了笑,拿起紅藍鉛筆在賬本上做標記。三個月前從市醫院副院長的位置上辭職時,她心裡不是沒有過猶豫——白大褂換成藍工裝,聽診器換成算盤,消毒水的味道變成機油味,連說話的語氣都得改,從對病人的溫和耐心,變成對賬本的寸土不讓。
“蘇會計,這發票您看能報不?”鄭師傅的徒弟小王拿著張皺巴巴的收據進來,上麵寫著“零件加工費50元”,連個公章都沒有。“昨天急著修磨床,找外麵的師傅弄的,沒開發票。”
蘇嵐接過收據,眉頭微微蹙起:“小王,廠裡的規矩你知道,無正規發票不能報銷。你讓那師傅補張發票來,哪怕是手寫的,蓋個章就行。”
“嗨,蘇會計您這就外道了。”小王撓撓頭,“不就50塊嗎?林主任跟您……”
“跟誰都不行。”蘇嵐打斷他,語氣溫和卻堅定,“廠裡的錢每一分都得花在明處,今天50塊能通融,明天就可能有500塊、5000塊。咱們是小廠,經不起糊塗賬。”
正說著,林建軍走進來,身上帶著股冷卻液的味道。他剛聽完小馬彙報,知道了報銷的事,對小王說:“蘇會計說得對,按規矩來。那師傅我認識,我去跟他說,讓他補張發票。”
小王嘟囔著走了,林建軍看著蘇嵐賬本上的批註,忍不住笑:“你這鐵算盤,比我在軋鋼廠時的財務科還嚴。”
“不嚴不行。”蘇嵐翻出另一本賬,“你看,這個月的廢品率比上個月降了1%,節省的材料費夠發三個人的獎金;但水電費超了5塊,我讓電工查了,是車間的老舊線路漏電,得趕緊換。”她指著其中一頁,“這是我按係統獎勵的《現代企業財務管理手冊》做的成本分析表,每個環節的消耗都標出來了,能省的地方一目瞭然。”
林建軍湊過去看,表格做得清清楚楚:原材料占比55%,人工20%,水電及雜費15%,剩餘10%作為利潤留存。最妙的是“動態成本預警”——當某類零件的采購價連續兩個月上漲5%以上,表格就會自動標紅,提醒提前儲備。這比他在軋鋼廠見過的任何財務報表都實用。
【叮!】
係統的提示音在林建軍意識裡輕響,帶著讚許:【檢測到“規範化財務管理體係建立”,符合“企業穩健發展”要求。】
【獎勵“小微企業稅務籌劃指南”:包含1984年最新稅收優惠政策解讀、合理避稅案例,可降低綜合稅負12%。】
林建軍把指南內容轉述給蘇嵐,她眼睛一亮:“太好了!我正愁印花稅的事呢。手冊裡說‘技術開發費用可抵扣所得稅’,咱們這個月的矽片檢測裝置研發花了8000塊,正好能用上。”她立刻拿出計算器,手指飛快地跳動,“這麼一算,能少交近千塊的稅!”
傍晚對賬時,蘇嵐發現一筆300元的支出有問題——小馬報的“辦公用品費”裡,夾雜著兩本《射鵰英雄傳》的購書發票。她沒聲張,等小馬下班路過財務室時,把發票遞給他:“這兩本書是你自己買的吧?下次彆混在公賬裡了,掙錢不容易,得把錢花在刀刃上。”
小馬的臉瞬間紅了,撓著頭說:“蘇姐,我……我這就把錢補上。”
“補就不必了,下次注意。”蘇嵐把書推給他,“你愛看書是好事,廠裡打算訂些技術雜誌,你要是有想看的,列個單子給我。”
這事很快傳到車間,鄭師傅在班前會上說:“蘇會計這叫會管賬,不是摳門。該花的錢一分不少,不該花的一分不濫花,跟著這樣的財務,咱們乾活心裡踏實!”
月底發工資時,奇跡發生了——儘管報銷嚴格,規矩繁多,但每個工人的工資單上都比上個月多了五到十五塊不等的獎金。蘇嵐在大會上解釋:“這是通過成本控製省下來的錢,大家乾得好,省得多,獎金就多。”
拿著多出來的獎金,小王偷偷給蘇嵐塞了袋蘋果:“蘇會計,之前是我不懂事,您彆往心裡去。這蘋果自家種的,不算公款。”
蘇嵐笑著收下蘋果,心裡鬆了口氣。她知道,自己這個“賢內助”不好當——既要守住財務的底線,又不能傷了工人的和氣;既要讓林建軍沒有後顧之憂,又不能讓他覺得自己乾涉過多。但看著車間裡越來越旺的人氣,看著賬本上逐月增長的利潤,她覺得一切都值了。
一天晚上,兩口子加完班,走在回宿舍的路上。月光灑在廠房的鐵皮頂上,像鋪了層銀霜。林建軍突然說:“明天去買台電風扇吧,財務室太熱了。”
“不用,我這有算盤扇風呢。”蘇嵐笑著晃了晃手裡的算盤,“等這個月的訂單完成,給車間裝兩台大吊扇,工人師傅們比我更需要。”她頓了頓,靠在林建軍肩上,“說真的,以前在醫院,總覺得救死扶傷是大事;現在才明白,管好一分錢,讓廠子活下去,讓跟著咱們的人有飯吃,也是大事。”
林建軍握緊她的手,掌心的老繭磨著她的指腹,踏實而溫暖。他想起係統提示的“蘇嵐管理能力適配度90%”,原來最好的賢內助,不是單純的支援和順從,而是能和他並肩站在風裡,一個守住技術的根,一個紮穩財務的基,讓這小小的精密儀器廠,在1984年的改革浪潮裡,紮下越來越深的根。
回到宿舍,蘇嵐還在燈下研究稅務指南,鉛筆在紙上寫寫畫畫,標注著“新產品免稅期”“技術轉讓所得優惠”等條款。林建軍看著她的側臉,突然覺得,這比當年在醫院領獎時的樣子,還要耀眼。
窗外的蟲鳴漸起,和車間裡隱約傳來的機器聲交織在一起,像一首特彆的夜曲。蘇嵐合上手冊,對林建軍笑了笑:“放心吧,財務這塊有我,你隻管把技術搞好,造出最好的儀器。”
林建軍點點頭,心裡無比踏實。他知道,有這樣的“鐵算盤”守著家,無論外麵的風浪有多大,這“建軍精密儀器廠”的招牌,都能穩穩地立在中關村的土地上,一步一個腳印地,朝著“造出中國最好的量具”這個目標,堅定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