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情滿四合院之簽到人生 > 第324章 應對“價格雙軌製”的挑戰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情滿四合院之簽到人生 第324章 應對“價格雙軌製”的挑戰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1988年的夏末,建軍精密儀器廠的原材料倉庫裡,鄭師傅正指揮工人把剛到的量具鋼碼放整齊。陽光透過氣窗斜射進來,在鋼板上投下明亮的光斑,每塊鋼坯上都打著紅色的標記——“8月儲備,單價3.2元\\/公斤”。

“老鄭,這批鋼夠用到年底了吧?”林建軍走進倉庫,手裡拿著份采購清單,眉頭微微蹙著。清單上的價格紅筆圈得觸目驚心:同樣的量具鋼,國營物資站的計劃內價格還是3.2元,計劃外的市場價卻飆到了5.8元,短短一個月漲了近一倍。

鄭師傅直起身,抹了把汗:“夠是夠,就是這價格漲得邪乎。昨天去廢品站淘零件,聽那邊說,南邊的廠子為了搶批不鏽鋼,都快打起來了。”

林建軍沒說話,走到窗邊望著遠處的物資市場。1988年的“價格雙軌製”正走到最關鍵的節點,計劃內平價物資按國家調撥價供應,計劃外的則隨行就市,兩種價格能差出兩三倍。這種製度本意是為了平穩過渡,卻催生出一大批“倒爺”,他們靠著關係拿到平價指標,轉手就能翻倍賣出,把原材料市場攪得雞犬不寧。

“林主任,不好了!”采購員小趙騎著自行車衝進院子,車筐裡的搪瓷缸顛得叮當作響,“剛接到通知,下個月的計劃內量具鋼指標砍了一半,剩下的得按市場價買!”

車間裡頓時靜了下來,正在除錯裝置的工人都停了手。小馬手裡的扳手“當啷”掉在地上:“那成本不就漲上天了?咱們的千分尺本來就比進口的便宜,要是漲價,客戶肯定不買了!”

蘇嵐拿著賬本從財務室出來,臉色也有些發白:“我剛算了算,要是按市場價采購,咱們的利潤率會從15%降到3%,再加上半導體研發部的投入,這個月可能要虧本。”她翻開賬本,上麵用紅筆標著“緊急預案”,列著三條:削減非必要開支、推遲裝置采購、暫停員工福利,每一條都透著無奈。

林建軍走到車間的黑板前,拿起粉筆寫下兩組數字:“計劃內3.2元,計劃外5.8元,差價2.6元。我們每月用量5噸,也就是公斤,光這一項就要多花元。”他頓了頓,粉筆重重地敲在黑板上,“但我們不能漲價,客戶是咱們的根,丟了根,廠子就活不成了。”

“那咋辦?”鄭師傅急得直轉圈,“總不能賠錢賣吧?”

“有辦法。”林建軍放下粉筆,目光掃過全場,“係統上週提示‘價格雙軌製下的原材料策略’,裡麵說可以建立‘多渠道采購網’——除了國營物資站,還要找鄉鎮企業、廢品站,甚至直接對接鋼廠的邊角料車間,把采購成本拉下來。”

他從抽屜裡拿出張地圖,上麵用紅筆圈著十幾個點:“這是我按係統提示標的供應商:昌平的鄉鎮鋼廠有過剩的優質鋼,價格比市場價低15%;軍工廠的廢品站有淘汰的特種鋼,雖然要自己切割,但純度夠;還有唐山的一家小軋鋼廠,他們的邊角料便宜,適合做小型量具。”

小趙眼睛一亮:“我去過昌平那家鋼廠,老闆是退伍軍人,說隻要能長期合作,價格還能再讓點!”

“不止這些。”林建軍轉向林衛國,“你們半導體研發部用的矽材料,計劃外價格漲得更凶,我托老首長聯係了包頭的一家研究所,他們有自己的提純車間,價格能壓到市場價的七成,就是得用咱們的檢測裝置換,你看行不行?”

林衛國正在除錯的矽片檢測儀正好缺個校準裝置,聞言立刻點頭:“太行了!他們的提純技術在國內是頂尖的,能用裝置換材料,等於咱們還賺了技術交流的機會!”

接下來的半個月,廠裡掀起了“找渠道”熱潮。鄭師傅帶著徒弟泡在廢品站,把生鏽的鋼坯一塊塊敲乾淨,居然淘到了一批蘇聯產的高速鋼,硬度比國產的還好;小趙跑遍了周邊的鄉鎮企業,用“長期合作
現金結算”的方式,把量具鋼的平均采購價壓到了4.5元;蘇嵐則發揮財務專長,和供應商簽訂“階梯價合同”——采購量越大,單價越低,把零散的需求集中起來,硬生生再砍下來0.3元。

最關鍵的突破來自林衛國。他帶著團隊用自研的矽片檢測儀,幫包頭研究所解決了純度檢測難題,對方不僅按優惠價供應矽材料,還把他們淘汰的一台電子束蒸發機半賣半送地給了廠裡,省下了近萬元的裝置開支。

【叮!】

係統的提示音在林建軍意識裡響起,帶著資料校驗後的精準:【檢測到“價格雙軌製應對方案落地”,多渠道采購使原材料成本降低22%,符合“企業抗風險能力提升”指標。】

【獎勵“供應商管理係統”:包含信用評級模型、庫存預警機製、應急替代方案,可進一步優化采購效率。】

林建軍把係統獎勵的模型轉化成表格,發給各部門:給供應商按“價格、質量、穩定性”打分,a級供應商保證優先付款,c級的則備著應急;庫存低於警戒線時自動亮燈,比如量具鋼低於3噸就啟動緊急采購;每種材料都列出3個以上替代品,比如用軸承鋼替代部分量具鋼,雖然精度略降,但成本能再省10%。

九月底覈算時,奇跡發生了——儘管計劃內指標砍半,廠裡的原材料綜合成本不僅沒漲,反而比上個月降了8%。千分尺的出廠價維持不變,訂單量卻比以前多了三成,連天津、上海的廠家都來進貨,說“建軍廠的量具價效比最高”。

在全廠大會上,蘇嵐展示的利潤表讓所有人都鬆了口氣:“扣除所有成本,這個月淨賺元,其中多渠道采購貢獻了8000元!”她指著圖表,“更重要的是,我們建立了15家穩定的供應商,再也不用看國營物資站的臉色了。”

林建軍看著台下興奮的工人,想起上個月最艱難時,鄭師傅把家裡的積蓄都取出來,說“給廠裡應急”;蘇嵐拿著自己的私房錢去買國債,說“能賺點利息補貼家用”;林衛國帶著研發部的年輕人,三天三夜沒閤眼,就為了能早日用上自研裝置替代進口零件。

“這不是我一個人的功勞。”他拿起一塊剛生產的千分尺,精度達到0級,表麵光潔得能照出人影,“是咱們所有人擰成一股繩,才扛過了這關。價格雙軌製總有一天會取消,但這種抱團取暖、靈活應變的本事,會是咱們廠活下去的根基。”

深秋的傍晚,林建軍站在擴建的廠房前,看著“年產值突破千萬”的橫幅被風吹得獵獵作響。遠處的中關村已經有了科技園區的雛形,路燈下,年輕的創業者們騎著自行車穿梭,像一群追逐星光的人。

他想起係統提示的“價格雙軌製將在1992年並軌”,知道挑戰還沒結束,但心裡卻無比踏實。就像應對這次原材料危機一樣,隻要守住技術的根,紮穩管理的基,團結身邊的人,再大的風浪,都能穩穩地扛過去。

車間裡的機器還在運轉,聲音比任何時候都要沉穩有力。林建軍知道,這聲音裡藏著的,不僅是一個小廠的生存智慧,更是一個國家在經濟轉型期,無數普通人用雙手和智慧,寫出的最生動的答案。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