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滿四合院之簽到人生 第339章 林曉陽的“少年科技夢”
1996年的暑假,建軍科技的職工家屬院裡,蟬鳴把午後的陽光織成一張滾燙的網。林曉陽蹲在梧桐樹下,麵前攤著一地的樂高積木,小手靈巧地擺弄著,嘴裡念念有詞:“齒輪要這樣咬合,才能帶動鑽頭……”
十歲的孩子已經長到了一米四,眉眼像極了父親林衛國,隻是眼神裡多了幾分孩童的靈動。他正用樂高零件拚裝一台“微型機床”,底座是用藍色積木搭的“床身”,黃色齒輪組充當“傳動係統”,連“主軸”上都套著個瓶蓋做的“鑽頭”,轉動起來還有模有樣。
“曉陽,回家吃飯了!”蘇嵐在陽台上喊,手裡的鍋鏟敲得鐵鍋當當響。這孩子放暑假就泡在院子裡,要麼拆收音機,要麼拚積木,身上總帶著股機油味,活脫脫一個小版的林建軍。
林曉陽頭也不抬:“奶奶,等我拚完這個進給機構!”他指著“機床”側麵的一根橡皮筋,“這樣一拉,‘工作台’就能移動了,跟爺爺廠裡的鏜床一樣!”
林建軍剛從車間回來,聽見孫子的話,腳步頓了頓。他悄悄站在樹後,看著曉陽用鉛筆在紙板上畫圖紙,上麵歪歪扭扭地標著“齒輪比1:3”“行程5厘米”,突然想起四十多年前——自己也是這麼蹲在軋鋼廠的廢料堆旁,用撿來的齒輪拚“小火車”,被老楊師傅笑著罵“小不點還懂機械”。
“這進給機構設計得不錯。”林建軍走上前,指著橡皮筋,“但彈性會衰減,換根細鐵絲試試,用彈簧複位,精度更高。”
林曉陽嚇了一跳,回頭看見爺爺,眼睛立刻亮了:“爺爺!您看我拚的機床!能‘鑽’木頭呢!”他拿起一根牙簽當“鑽頭”,演示給林建軍看,果然在一塊梧桐木上鑽出個小坑。
林建軍蹲下身,接過“機床”仔細看。雖然是積木拚的,但傳動原理、結構佈局都透著股子靈氣,尤其是那個“手動進給”的設計,簡單卻實用,像極了他年輕時在車間用的土辦法。“不錯,懂得用槓桿原理省力了。”他摸了摸孫子的頭,“齒輪為什麼用1:3的比例?”
“因為我想讓‘鑽頭’轉得快一點!”林曉陽拿起圖紙,指著上麵的計算式,“我數過,大齒輪30個齒,小齒輪10個齒,轉一圈大齒輪,小齒輪能轉三圈!”
林建軍心裡一動。這孩子不僅會拚,還會算,對機械的理解遠超同齡孩子。他想起係統上個月的提示:“家族科技傳承進入關鍵期,需強化少年階段啟蒙。”當時沒在意,現在看來,曉陽身上確實藏著不一般的天賦。
【叮!】
係統的提示音在意識裡響起,帶著孩童笑聲般的清亮:【檢測到“少年科技天賦顯現”,符合“三代傳承”主線。】
【獎勵“兒童程式設計機器人套件”:包含視覺化程式設計模組、機械臂元件、感測器單元,適配10歲兒童認知水平,可完成從機械組裝到邏輯程式設計的全流程啟蒙。】
一個彩色的包裝盒憑空出現在儲物間的貨架上,印著“未來工程師”的字樣,裡麵的零件分門彆類,還有本圖文並茂的說明書,連如何教孩子理解“迴圈語句”都寫得清清楚楚。
“曉陽,跟爺爺來。”林建軍拉起孫子的手,往家走。蘇嵐把飯菜端上桌,笑著問:“爺孫倆又琢磨啥呢?”
“給曉陽看個好東西。”林建軍從儲物間抱出機器人套件,放在客廳的茶幾上。林曉陽眼睛瞪得溜圓,伸手想去摸,又不好意思地縮了回去。
“這是給你的。”林建軍拆開包裝,拿出一個白色的機械臂,“能拚機器人,還能教它說話、乾活,比樂高高階多了。”
林衛國恰好從研究所回來,看見桌上的套件,愣了一下:“爸,這是德國那款‘兒童程式設計啟蒙套裝’吧?我在慕尼黑展覽上見過,國內還沒上市呢。”
“曉陽有機械天賦,該學學程式設計了。”林建軍拿起說明書,指著上麵的流程圖,“機械是骨架,程式設計是靈魂,兩者結合,才能造出真正的智慧機器。”
接下來的半個月,林曉陽徹底迷上了程式設計機器人。他每天趴在茶幾前,先按圖紙拚出會走路的“機器人”,再用配套的平板程式設計——拖拖拽拽的積木式指令,讓機器人按指定路線前進,碰到障礙物會轉彎,甚至能數出麵前有幾個杯子。
“爺爺,您看!”一天下午,曉陽興奮地拉林建軍來看,“我給機器人編了個新程式,它能自己把散落的積木推到盒子裡!”
機器人在地板上移動,機械臂靈活地伸縮,真把幾個樂高塊歸攏到了塑料盒裡。林建軍注意到,曉陽還加了個“校準程式”——如果一次沒推準,機器人會後退重新調整位置,這已經有了“容錯機製”的雛形。
“為什麼加校準步驟?”林建軍故意問。
“因為它有時候會‘手抖’。”曉陽指著機械臂的關節,“就像我用鑽頭時,手不穩會打偏,得再來一次。”他拿起平板,指著上麵的迴圈指令,“我讓它最多試三次,還不行就‘報告錯誤’,跟爸爸實驗室的機器一樣!”
林衛國站在門口,聽見兒子的話,眼眶有些發熱。他想起自己十歲時,最大的玩具是父親做的木頭小飛機;而現在,兒子已經能擺弄程式設計機器人,還懂得“容錯機製”,這就是時代的進步,也是家族的傳承。
【叮!】
係統提示再次響起,帶著進度條載入完成的提示音:【“兒童程式設計機器人”啟蒙成功,林曉陽展現跨學科學習能力。】
【家族科技傳承進度:80%。提示:需注重實踐與理論結合,可引導參與簡單科研輔助工作。】
林建軍看著提示,心裡有了主意。他從車間帶回來一個報廢的感測器,交給曉陽:“能不能讓你的機器人‘看見’這個零件?比如,靠近時會亮燈?”
這比之前的任務難多了,需要把感測器和機器人的電路連線起來,還要編寫識彆程式。曉陽研究了三天,手指被電烙鐵燙了好幾個小泡,終於在第四天成功了——當感測器靠近金屬時,機器人頭頂的led燈就會亮起,還會發出“嘀嘀”的提示音。
“成功了!”曉陽舉著機器人跑向車間,林建軍正在除錯一台新的坐標測量儀,他拉著爺爺的衣角,“爺爺,您看!我的機器人能‘找’零件了!”
林建軍放下手裡的千分尺,蹲下身看著孫子滿是油汙的小臉,突然想起老首長的話:“技術報國,要靠幾代人接力。”他這代人打下了基礎,林衛國這代人實現了突破,而曉陽這代人,或許真能站在世界的前沿。
“曉陽,想不想跟爺爺學真正的機床?”林建軍指著車間裡的小型教學車床,“等你再長大點,爺爺教你車零件,咱們一起造更厲害的機器。”
林曉陽用力點頭,眼睛亮得像兩顆星星:“想!我要造比爸爸的晶片還厲害的東西,讓中國的機器人全世界第一!”
夕陽透過車間的窗戶,把爺孫倆的影子拉得很長,落在光潔的金屬工作台麵上,像一幅跨越時代的畫。林建軍知道,家族的科技傳承之路,還在繼續。從他當年在四合院煤棚裡畫圖紙,到林衛國在斯坦福實驗室攻關晶片,再到曉陽用程式設計機器人探索未來,每一步都踩在時代的鼓點上。
晚上吃飯時,曉陽的小臉上還沾著焊錫的痕跡,卻滔滔不絕地講著機器人的新功能。蘇嵐給孫子夾了塊排骨,笑著說:“這孩子,跟他爺爺、爸爸一個樣,談起機器就沒完。”
林建軍看著兒子,又看看孫子,突然覺得無比踏實。窗外的家屬院亮起了燈,每扇窗戶裡都藏著故事,而他們家的故事,始終圍繞著“技術”和“傳承”這兩個詞。係統的傳承進度停留在80%,林建軍知道,剩下的20%,需要時間,需要耐心,更需要曉陽自己一步步去走。
但他一點也不著急。因為他看到,那個埋在三代人心裡的科技夢,正在曉陽的手中,一點點綻放出更耀眼的光芒。而這,或許就是對“科技報國”最好的詮釋——不是一句口號,而是血脈裡流淌的熱愛,是一代又一代人,朝著同一個方向,堅定前行的腳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