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情滿四合院之簽到人生 > 第371章 “建軍科技”的“百年計劃”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情滿四合院之簽到人生 第371章 “建軍科技”的“百年計劃”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北京中關村的積雪還沒完全消融,建軍科技的全球戰略會議就在新落成的總部大樓召開。

“各位,今天我們不隻總結過去,更要規劃未來。”林衛國的聲音透過音響傳遍會場,台下坐著來自全球12個研發中心的負責人,“我提出‘百年計劃’,不是要做百年老店,而是要成為支撐國家科技發展的‘壓艙石’。”

螢幕上彈出三個加粗的關鍵詞:晶片、新能源、人工智慧。

“晶片領域,我們要在2020年前實現7納米製程量產,2030年突破3納米,徹底打破國外壟斷。”林衛國點選滑鼠,螢幕上出現詳細的技術路線圖,從材料研發到裝置製造,每個環節都標注著負責人和時間節點,“尤其要攻克光刻機核心技術,上個月我們和中科院光電所達成協議,聯合攻關極紫外光源。”

負責歐洲業務的副總老周皺起眉:“林總,光刻機研發投入巨大,荷蘭asml花了三十年才做到全球領先,我們能行嗎?”

“行不行都要做。”林衛國的語氣異常堅定,“1989年我爸他們搞光刻膠,沒人相信能成,最後不也打破壟斷了?核心技術買不來、求不來,隻能自己乾。”他頓了頓,目光轉向坐在第一排的林建軍,“我父親常說,‘技術上的坎,跨過去就是門’。”

林建軍微微點頭,想起係統上週的提示:“百年企業的根基在於技術自主可控,需建立跨代際傳承機製。”此刻看著兒子條理清晰的規劃,突然覺得二十年前把接力棒交給他,是最正確的選擇。

“新能源領域,重點佈局固態電池和可控核聚變。”林衛國切換到下一頁,螢幕上展示著曉陽團隊的最新成果——等離子體約束時間突破300秒,“固態電池要在2015年實現能量密度300wh\\/kg,2020年達到500wh\\/kg,配套建設換電站網路;核聚變專案雖然遙遠,但我們要卡位佈局,已經在合肥建設了聯合實驗室。”

負責投資的小陳翻開手裡的報表:“按這個規劃,未來十年研發投入要超過500億,會不會影響現金流?”

“不會。”林衛國胸有成竹,“我們的汽車晶片已經打入寶馬、大眾供應鏈,每年能帶來穩定收益;衛國創投投資的12家企業今年有3家要上市,退出後能回籠100億資金,全部投入研發。”他看向蘇嵐,“媽,財務部已經做過測算,對吧?”

蘇嵐點頭,投影出財務模型:“隻要保持每年15%的營收增長,就能支撐研發投入。更重要的是,國家‘十三五’科技規劃把這三個領域列為重點,我們能拿到配套資金和政策支援。”

最後一個領域是人工智慧。螢幕上出現林曉陽團隊研發的“中文語境大模型”,在醫療、教育、工業領域的應用案例滾動播放。“ai不能隻停留在實驗室,要解決真問題。”林衛國的聲音帶著溫度,“我們開發的農業ai係統,已經能識彆87種病蟲害,準確率92%,今年要在10個省份推廣,讓農民實實在在受益。”

【叮!】

係統的提示音在林建軍意識裡響起,帶著戰略佈局的厚重感:【檢測到“百年計劃”符合“科技強國”長期目標,契閤家族傳承主線。】

【獎勵“跨代際技術傳承機製”:包含核心技術檔案庫、人才梯隊建設方案、研發容錯機製,確保關鍵技術不中斷。】

資訊流湧入腦海,林建軍眼前清晰地浮現出機製的核心內容:建立“技術家譜”,像記錄家族血脈一樣記錄每項核心技術的研發者、改進者、傳承人;實施“雙導師製”,每個年輕工程師都由技術專家和管理專家共同指導;設立“創新容錯基金”,允許研發專案有30%的失敗率,鼓勵大膽嘗試。

“我補充一點。”林建軍舉起手,全場立刻安靜下來,“百年計劃的核心不是技術,是人。”他把係統獎勵的“人才梯隊建設方案”要點寫在白板上,“要建立‘技術傳承檔案庫’,把老工程師的經驗、除錯引數、失敗案例都記錄下來,就像當年軋鋼廠的老師傅帶徒弟那樣,口傳心授加係統記錄。”

他看向曉陽團隊的代表:“尤其要注意培養‘懂技術、懂國情’的複合型人才。曉陽他們搞核聚變,不能隻懂物理,還要知道這項技術能怎麼幫偏遠地區解決用電問題,這纔是我們的初心。”

林衛國立刻響應:“爸說得對。我們馬上成立‘傳承學院’,請鄭師傅這樣的老技術工人來講課,也派年輕工程師去農村、去工廠實踐,既懂晶片設計,也知道插秧機怎麼運作。”

會議結束後,林衛國陪父親走到頂樓觀景台。樓下的園區裡,員工們正圍著新落成的“技術傳承牆”討論,牆上刻著從1984年至今所有核心技術的研發團隊名單,最上方是林建軍的名字,下麵是林衛國,再往下是密密麻麻的年輕麵孔。

“爸,您覺得這個計劃能實現嗎?”林衛國突然問,語氣裡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緊張。

林建軍指著遠處的中關村科技園區:“你看那片樓,二十年前都是農田。當年我們說要造中國自己的晶片,彆人也覺得是天方夜譚。”他從口袋裡掏出個磨得發亮的千分尺,是1984年生產的第一台產品,“這上麵的刻度是0.01毫米,我們用了三十年,把精度提高到0.0001毫米。百年計劃也一樣,一步一個腳印,總能實現。”

【叮!】

係統提示音帶著期許:【“跨代際技術傳承機製”啟動,企業發展進入可持續階段。】

【提示:百年計劃的關鍵在“堅持”,既要仰望星空,也要腳踏實地。】

林衛國接過那把千分尺,冰冷的金屬觸感裡彷彿能感受到父親當年的溫度。他想起小時候趴在車間看父親畫圖,想起留學時父親寄來的技術資料,想起現在和兒子曉陽討論核聚變——這條技術傳承的線,早已跨越了代際,成了企業的血脈。

“我明白了。”林衛國握緊千分尺,“不追求速度,追求質量;不追求規模,追求深度。就像這把千分尺,精準、耐用,經得起時間考驗。”

夕陽下,父子倆的身影被拉得很長。遠處的實驗室裡,曉陽團隊正在除錯新的核聚變裝置,指示燈閃爍著希望的光芒;車間裡,鄭師傅的徒弟們正在組裝最新的車規級晶片生產線,手法和當年鄭師傅教的一模一樣。

林建軍知道,“百年計劃”不是一句口號,是需要三代人、甚至更多代人接力完成的使命。從精密儀器到晶片,從新能源到人工智慧,這條路沒有終點,但隻要這股“傳承”的勁頭在,隻要始終記得“科技報國”的初心,“建軍科技”就一定能成為那塊堅實的“壓艙石”,在國家科技發展的浪潮中,穩穩地駛向更遠的未來。

夜幕降臨,總部大樓的燈光次第亮起,像一片璀璨的星河。林衛國站在辦公室,看著“百年計劃”的執行表,在“2030年”那欄鄭重寫下:“實現3納米晶片量產,向建軍科技50週年獻禮。”他知道,從這一刻起,新的接力已經開始。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