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情滿四合院之簽到人生 > 第372章 孫子的“接班宣言”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情滿四合院之簽到人生 第372章 孫子的“接班宣言”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合肥科學島的可控核聚變實驗室裡,寒氣透過厚重的玻璃窗滲進來,林曉陽卻隻穿著件單薄的實驗服,額頭上滲著細密的汗珠。他盯著監控螢幕上跳動的等離子體引數,手指在控製台上飛快操作,試圖穩定那團上億度的“人造太陽”——就在剛才,約束磁場突然出現0.1特斯拉的波動,持續了不到一秒,卻讓整個團隊三天的努力險些付諸東流。

“曉陽,休息會兒吧,都熬了兩個通宵了。”團隊裡的老教授遞過來一杯熱咖啡,看著這個才二十出頭的年輕人眼裡布滿血絲,心疼地說,“磁場波動的問題不是一天能解決的,你爺爺當年搞量具,不也是一點點磨精度?”

林曉陽接過咖啡,指尖的溫度讓凍得發僵的手指恢複了些知覺。他想起爺爺林建軍常說的“差之毫厘,謬以千裡”,當年爺爺為了讓量具精度提高0.01毫米,帶著鄭師傅在車間裡磨了整整三個月,報廢的零件堆成了小山。“教授,您說爺爺那時候,是不是也像我們這樣,看著資料發愁?”

“肯定的。”老教授笑了,指著實驗室牆上的照片,那是林建軍1984年在舊廠房裡除錯機床的樣子,“但你看他的眼神,有股子不服輸的勁。你這股勁,跟他一模一樣。”

深夜的實驗室漸漸安靜下來,隻剩下裝置執行的低鳴。林曉陽翻開隨身攜帶的筆記本,這是爺爺送他的生日禮物,封麵已經磨出了毛邊。他習慣性地寫下當天的實驗日誌,筆尖劃過紙張,突然想起白天和父親林衛國的通話——父親說,建軍科技的5g晶片流片成功,比國際巨頭提前了三個月,正在製定下一代晶片的研發計劃。

“爺爺讓中國有了‘精度’。”他筆尖一頓,在日誌本上寫下這句話,腦海裡浮現出爺爺書房裡那把1984年生產的千分尺,刻度精確到0.001毫米,是爺爺親手打磨的第一件“爭氣量具”。當年國外專家說“中國造不出高精度量具”,爺爺就帶著團隊在車間裡熬,硬是把精度從0.01毫米磨到0.001毫米,讓第一把“建軍牌”千分尺走進了航天工廠。

“爸爸讓中國有了‘速度’。”第二行字落下時,林曉陽的眼前閃過父親在斯坦福實驗室的照片。1988年父親回國時,國外的晶片製程已經到了1微米,而國內還停留在5微米。父親帶著團隊啃了七年,讓國產晶片的製程從5微米追到0.5微米,再到後來的“建軍1號”手機一年賣出百萬台,讓中國通訊技術從“跟跑”變成“並跑”。

筆尖懸在紙上,林曉陽望著監控螢幕上重新穩定的等離子體,那團懸浮在磁場中的高溫物質,像一顆跳動的心臟,孕育著未來能源的希望。他深吸一口氣,寫下第三行字:

“我要讓中國有‘高度’。”

字跡比前兩行更用力,筆尖幾乎要劃破紙頁。他想起爺爺送他的“未來能源研究思路”裡寫的:“可控核聚變不僅是能源革命,更是人類文明的新高度。中國不能再錯過這次機遇。”現在,他們的團隊已經能把等離子體約束1000秒,離商用目標越來越近,但他知道,真正的“高度”不止於此——是讓中國的可控核聚變技術領先世界,是讓清潔能源照亮每一個貧困角落,是讓人類擺脫對化石能源的依賴。

【叮!】

係統的提示音在林建軍意識裡輕響,帶著隔代傳承的暖意:【檢測到“第三代傳承宣言”,符合“科技報國”主線精神,家族使命感強化。】

【獎勵“核聚變材料優化方案”:包含耐高溫牆體材料配方、磁場線圈超導材料引數,可提升裝置穩定性30%。】

林建軍收到提示時,正在北京參加“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頒獎典禮。他看著手機裡曉陽發來的日誌照片,眼眶突然熱了。這三行字,像三級台階,從“精度”到“速度”,再到“高度”,不僅是技術的跨越,更是一個家族對國家的承諾。

散會後,他第一時間給林衛國打電話,聲音裡帶著抑製不住的激動:“衛國,你看曉陽的日記了嗎?這孩子……長大了。”

“看了,比我當年有誌向。”林衛國的聲音從矽穀傳來,背景裡是晶片測試的滴滴聲,“他剛才還跟我視訊,說要把新的材料方案用到下週的實驗裡,語氣跟您當年說‘要造不輸給德國的量具’時一模一樣。”

“好,好啊。”林建軍反複看著那三行字,手指在螢幕上輕輕摩挲,“咱們家的接力棒,算是穩穩地交出去了。”

春節回家,林曉陽把筆記本落在了爺爺家的書房。蘇嵐打掃時無意中翻開,看到那三行字,突然紅了眼眶。她拿著筆記本走到客廳,林建軍正在和林衛國討論“百年計劃”的中期目標,傻柱的繼女槐花帶著孩子來拜年,滿屋子都是歡聲笑語。

“你們看陽陽寫的。”蘇嵐把筆記本遞過去,聲音有些哽咽。

林衛國接過筆記本,林建軍湊過來看,父子倆的目光落在那三行字上,久久沒有說話。客廳裡的喧鬨彷彿瞬間靜止,隻有窗外的鞭炮聲隱約傳來,像是在為這無聲的傳承喝彩。

“這話說得,比我們都有誌氣。”林衛國的聲音有些沙啞,他想起自己年輕時總想著“趕上國外水平”,而兒子已經敢想“引領世界”,這就是一代更比一代強。

槐花湊過來看了看,笑著對自己的孩子說:“你曉陽哥哥要讓中國有‘高度’呢,你以後也要向他學習。”

林建軍拿起筆記本,小心地合上,放進自己的書櫃,和他的“精密量具研發獎狀”、林衛國的“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證書擺在一起。陽光透過窗戶照進來,在三本不同年代的“成績單”上鍍上一層金邊,像三個接力的火炬,照亮了整個書櫃。

“高度,好啊。”林建軍輕聲說,像是對自己,也像是對這個家族的未來,“精度是根基,速度是動力,高度是目標。咱們三代人,各有各的使命,缺了誰都不行。”

林曉陽回來找筆記本時,看到爺爺正對著書櫃出神。他不好意思地撓撓頭:“爺爺,我那是隨便寫寫的……”

“不是隨便寫的。”林建軍轉過身,眼裡閃著光,“是你心裡想的,對不對?”

少年重重點頭,眼裡的堅定像實驗室裡那團穩定的等離子體:“爺爺,您放心,我一定做到。等我們的核聚變裝置成功了,我第一時間給您報喜。”

“好,爺爺等著。”林建軍拍了拍他的肩膀,突然想起1977年林衛國考上清華時,自己也是這樣拍著兒子的肩膀,說“爸等著你的好訊息”。時光流轉,不變的是這沉甸甸的期待,和一代代人傳下去的信念。

【叮!】

係統的提示音在團圓的氛圍裡響起,帶著圓滿的溫度:【“接班宣言”強化家族傳承核心,科技報國信念實現代際深化。】

【提示:傳承的終極意義,是讓後來者站在前輩的肩膀上,看向更遼闊的天空。】

春節的煙花在夜空中綻放,照亮了書房的窗戶。林建軍望著窗外絢爛的光,心裡無比踏實。他知道,“精度”“速度”“高度”這三個詞,不僅是一個家族的技術軌跡,更是一個國家科技發展的縮影——從蹣跚學步到健步如飛,再到仰望星空,每一步都浸透著奮鬥的汗水,每一代都承載著前人的期望。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