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情滿四合院之簽到人生 > 第391章 加入WTO後的“技術突圍”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情滿四合院之簽到人生 第391章 加入WTO後的“技術突圍”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2001年12月的北京,寒風卷著沙塵掠過中關村的街道,“建軍科技”總部大樓的會議室裡卻氣氛熾熱。巨大的投影幕布上,“中國加入wto”的新聞畫麵還在滾動播放,林衛國站在幕布前,手裡攥著一份厚厚的外資企業名錄,指節因為用力而微微發白。

“英特爾宣佈在上海建12英寸晶圓廠,投資10億美元;三星電子計劃三年內佔領中國手機晶片市場40%份額;德州儀器已經和國內五家手機廠商簽訂獨家供貨協議……”他的聲音透過麥克風傳遍全場,每個字都像一塊石頭砸在眾人心上,“同誌們,狼真的來了。”

台下坐著公司的核心管理層,鴉雀無聲。負責晶片研發的副總老陳眉頭擰成了疙瘩,手裡的鋼筆在筆記本上戳出一個又一個小洞:“林總,咱們現在最先進的晶片還是0.18微米製程,英特爾已經量產90納米了,這差距……”

“差距就是動力。”林衛國打斷他,目光銳利如刀,“當年我爸他們搞精密量具,和德國的差距比這還大,不也追上來了?”他按下遙控器,幕布上切換出一張新的幻燈片,標題赫然是——“國產晶片全產業鏈計劃”。

“從設計到製造,從封裝到測試,我們要搞全產業鏈自主。”林衛國的手指重重地敲在“設計”二字上,“下週我帶隊去中科院微電子所,談深度合作,他們的eda軟體團隊和我們的晶片設計部合並,成立聯合實驗室。”

坐在第一排的林建軍微微點頭。自從上個月中國正式加入wto,他就嗅到了風雨欲來的氣息。外資企業憑借技術優勢和資本實力,正磨刀霍霍準備搶占中國市場,而國內的科技企業,尤其是晶片領域,還在低端市場掙紮。昨晚他輾轉難眠,腦海裡反複回響著老首長的話:“開放不是引狼入室,是借船出海,但前提是自己得有船。”

【叮!】

係統的提示音在意識裡響起,帶著政策檔案特有的嚴謹:【檢測到“全球化競爭”關鍵節點,符合“科技自主”主線需求。】

【獎勵“全球技術壁壘分析報告”:包含半導體、通訊等領域國際專利佈局圖譜,揭示技術陷阱與突破路徑,可有效規避專利風險。】

林建軍的眼前瞬間浮現出報告的核心內容:英特爾在x86架構上的專利護城河密不透風,但在嵌入式晶片領域有明顯漏洞;三星的儲存晶片專利集中在dram,nand快閃記憶體存在技術空檔;高通的cdma專利雖強,但其在5g前向糾錯碼領域尚未形成絕對壟斷……這些資訊像一張精確的地圖,標出了國際巨頭的雷區和可供突破的縫隙。

散會後,林建軍把林衛國叫到辦公室,遞給他一份列印好的報告摘要:“你看看這個,是我昨天去商務部辦事時,他們給的一份內部參考資料。”他沒有提係統,隻說是“官方渠道”,“重點看看第三章,國際晶片巨頭的專利分佈,咱們要學會在夾縫裡求生存。”

林衛國接過報告,越看越心驚,額頭上滲出細密的汗珠。報告裡不僅列出了各公司的專利清單,還標注了每項專利的到期時間、同族專利分佈,甚至指出了哪些專利存在“可規避設計空間”。“爸,這簡直是……是上帝視角啊!”他指著關於28納米製程的分析,“報告說,台積電的28納米hkmg工藝有三項核心專利存在缺陷,我們可以繞過!”

“不是上帝視角,是知己知彼。”林建軍端起茶杯,氤氳的熱氣模糊了鏡片,“國際競爭,不光是技術比拚,更是情報戰、策略戰。當年我們搞量具,德國企業說我們侵權,最後不就是靠找到他們專利的漏洞,纔打贏了官司?”

接下來的半年,“建軍科技”像一台精密運轉的機器,按照報告的指引和“全產業鏈計劃”高速推進。林衛國帶著團隊三赴中科院,終於促成聯合實驗室的成立,將分散在高校和企業的研發力量擰成一股繩;老陳則帶領晶片設計團隊,在報告的指導下,避開英特爾的專利陷阱,從嵌入式晶片入手,自主設計出第一顆具有完全智慧財產權的32位mcu晶片。

最艱難的是製造環節。28納米製程需要的光刻機、離子注入機等關鍵裝置,國外對中國實行嚴格管製。林建軍想起1989年搞光刻膠的日子,帶著老圖紙找到上海微電子,兩個團隊在車間裡搭起簡易生產線,用國產裝置一點點試驗,廢品堆成了小山,工程師們的眼睛熬得布滿血絲。

“林總,這樣不行啊!”上海微電子的總工在電話裡聲音沙啞,“國產光刻膠的純度不夠,曝光精度始終差0.5納米,達不到28納米的要求。”

林建軍放下電話,走到窗邊望著研發中心的燈光。那裡,林曉陽利用寒假在幫忙優化晶片設計的演算法。少年趴在電腦前,手指在鍵盤上翻飛,螢幕上的電路影象一張複雜的蛛網。“爺爺,您看這樣行不行?”曉陽突然喊他,指著螢幕上的冗餘模組,“我們把這部分電路精簡掉,對效能影響不大,但可以降低對光刻精度的要求。”

林建軍湊過去一看,眼睛頓時亮了。這是典型的“以軟補硬”思路,用更優化的設計彌補製造工藝的不足。“好小子,有你的!”他拍著孫子的肩膀,“就這麼乾!”

這個小小的改動,成了突破的關鍵。優化後的晶片設計,對光刻精度的要求降低了0.3納米,剛好落在國產裝置的能力範圍內。2003年深秋,當第一片28納米晶片通過測試,各項效能指標達到國際主流水平時,整個團隊都激動得相擁而泣。老陳舉著晶片,手不停地顫抖:“我們做到了!中國人自己的28納米晶片!”

【叮!】

係統提示音帶著技術突破的清亮:【“28納米晶片量產”達成,成功實現wto後的技術突圍,符合“科技自立”戰略。】

【獎勵“半導體裝置國產化清單”:包含關鍵裝置國產化替代方案及供應商名錄,助力全產業鏈自主可控。】

林建軍看著清單上的“沈陽機床五軸加工中心”“中電科48所離子注入機”,心裡一塊石頭落了地。有了這份清單,他們就能擺脫對進口裝置的依賴,真正實現從設計到製造的全鏈條自主。

晶片量產的訊息傳出,在業界引起轟動。華為、中興等國內企業紛紛拋來訂單,連三星電子都派人來洽談技術合作。林衛國在簽約儀式上,舉起封裝好的晶片,語氣堅定:“這顆晶片告訴世界,中國企業不僅能造得出,還能造得好。”

慶功宴上,鄭師傅的徒弟小王端著酒杯,非要跟林建軍碰一個:“林總,當年您說要讓中國有自己的晶片,我們還覺得是天方夜譚,沒想到真成了!”

“不是我一個人的功勞。”林建軍笑著喝酒,目光掃過席間的年輕人,他們的臉上洋溢著自信的笑容,和當年的自己一模一樣,“是時代給了我們機會,是團隊的拚搏,更是那份不服輸的勁——彆人能做到的,我們中國人也能做到,甚至能做得更好。”

窗外的中關村,燈火璀璨。加入wto後的中國,正以開放的姿態擁抱世界,但“建軍科技”的突圍之路證明,真正的開放,是在競爭中保持自主,在合作中守住底線。林建軍知道,28納米晶片的量產,隻是“技術突圍”的第一步,前麵還有更艱難的路要走,但隻要這股勁在,就沒有翻不過的山,沒有跨不過的坎。

他想起係統獎勵的那份報告,最後一頁寫著:“技術壁壘從來不是不可逾越的鴻溝,隻要找對方向,持續投入,終能開辟出自己的道路。”這句話,或許就是對wto時代中國科技企業最好的註解。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