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情滿四合院之簽到人生 > 第400章 係統的“戰略預警”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情滿四合院之簽到人生 第400章 係統的“戰略預警”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2018年的冬雪比往年來得更早,北京西山的國家智庫會議中心裡,暖氣開得很足,林建軍卻覺得指尖有些發涼。他手裡捏著一份剛列印好的報告,封麵印著“機密”二字,紙頁邊緣因反複翻閱而微微捲曲。報告的最後一頁,係統標注的紅色預警像一簇跳動的火焰:“2019-2025年,美國將重點封鎖半導體裝置、工業軟體、高階材料三大領域,建議提前佈局。”

“林老,您對這份前瞻怎麼看?”智庫的張教授推過來一杯熱茶,霧氣模糊了他的眼鏡片,“我們分析了近五年的中美科技貿易資料,發現他們的技術出口管製正在形成‘精準打擊’的趨勢,專挑咱們的短板下手。”

林建軍翻開報告第17頁,那裡用折線圖清晰地展示著中國在三大領域的對外依存度:半導體裝置92%、工業軟體86%、高階光刻膠91%。每個數字都像一根刺,紮在他心上。“不是趨勢,是已經開始了。”他指著“半導體裝置”一欄,“上週asml宣佈對中國出口的光刻機加嚴管製,連duv機型都開始限製,這就是訊號。”

窗外的雪越下越大,把光禿禿的樹枝裹成了白色。林建軍想起1989年外資撤離時的情景,那時他們缺的是資金和技術;現在企業大了,資金充裕了,可核心裝置和軟體依舊捏在彆人手裡,這種“卡脖子”的滋味,比當年更難受。

【叮!】

係統的提示音在會議間隙響起,帶著戰略預警特有的凝重:【檢測到“科技競爭升級”關鍵節點,符合“底線思維”防禦需求。】

【獎勵“中美科技競爭前瞻報告”深度版:包含三大領域技術封鎖具體路徑、替代方案評估、全球供應鏈重組建議,可支撐企業十年戰略佈局。】

資訊流湧入腦海,林建軍眼前浮現出更細致的圖景:美國計劃通過《瓦森納協定》擴大管製清單,2020年前切斷euv光刻機供應;2022年前禁止向中國出口高階eda軟體;2025年前限製特種氣體和靶材出口……而對應的破局點在於:上海微電子的28納米duv光刻機可實現國產替代;華大九天的eda軟體已能滿足14納米製程需求;江化微的光刻膠純度已接近國際水平。

“張教授,麻煩幫我聯係一下工信部的同誌。”林建軍合上報告,語氣異常堅定,“建軍科技準備啟動‘磐石計劃’,未來十年投入一千億,專攻這三大領域。”

回到公司,林建軍立刻召開緊急戰略會。會議室的環形螢幕上,三大領域的技術路線圖緩緩展開,紅色標記著“卡脖子”環節,綠色標注著國內已有突破的技術。

“半導體裝置領域,我們重點投資上海微電子和沈陽機床。”林建軍的鐳射筆點在螢幕上的“光刻機”圖示,“上海微的28納米duv明年就能下線,我們包銷第一批10台,同時聯合他們攻關14納米機型;沈陽機床的五軸加工中心,精度要從0.001毫米提升到0.0005毫米,滿足晶片裝置的精密部件需求。”

負責財務的蘇嵐翻開報表,眉頭微蹙:“一千億分十年投,每年100億,會影響主營業務的現金流。”

“把衛國創投的部分股權套現,再拿出智慧手機業務30%的利潤。”林建軍的語氣不容置疑,“當年我們搞半導體,靠的是抵押房子;現在條件好了,更要捨得投入。這些錢不是花出去,是存進‘技術銀行’,關鍵時刻能救命。”

林衛國接過話頭,調出“建軍科技”的全球研發網路分佈圖:“我們在荷蘭、德國的研發中心,重點蒐集半導體裝置的技術情報,不是偷專利,是找專利空白區。比如asml的光刻機鏡頭專利集中在蔡司,我們可以聯合長春光機所,研發不同技術路線的非球麵鏡頭。”

林曉陽則盯著“工業軟體”板塊,手指在平板上快速滑動:“我們的‘工業大腦’可以和華大九天合作,把ai演算法融入eda軟體。傳統eda靠工程師手動布線,ai能在1小時內完成1000個節點的優化,效率提升10倍。”他展示著模擬資料,“這是係統獎勵的‘智慧布線演算法’,已經通過測試,能避開70%的專利陷阱。”

【叮!】

係統的提示音在討論**時響起,帶著資源整合的清晰指引:【“磐石計劃”符合“科技自主可控”國家戰略,觸發“全球技術協作網路”構建方案。】

【方案核心:在東南亞建立晶片封裝測試基地,規避貿易壁壘;與歐洲中小企業合作,引進非管製技術;在國內建設“技術備胎產業園”,集聚上下遊企業。】

林建軍把方案裡的“備胎產業園”部分標紅,建議落在合肥:“那裡有中科大的基礎研究,有曉陽的核聚變團隊,產業鏈配套齊全。我們牽頭建園,給入駐企業提供資金和技術支援,形成‘設計-製造-封裝’的完整閉環。”

會議持續到深夜,走廊裡傳來鄭師傅的徒弟小王的聲音,他帶著車間工人剛完成了國產刻蝕機的核心部件測試:“林總,精度達標了!比進口的還穩定0.2個百分點!”

林建軍走到走廊,看著小王手裡的部件,金屬表麵的紋路細密如織,在燈光下泛著冷光。“好小子,這活兒乾得比你爸當年還細。”他想起1984年鄭師傅帶著徒弟打磨量具的樣子,那時的精度要求是0.01毫米,現在已經到了0.0001毫米,可那份“不服輸”的勁,一點沒變。

“林老,您說咱們真能全搞定嗎?”小王撓著頭問,眼裡帶著年輕人的困惑,“人家搞了幾十年,咱們能追上嗎?”

“追不上也要追。”林建軍的聲音在空曠的走廊裡回蕩,“當年‘兩彈一星’,咱們連計算機都沒有,靠算盤也算出了資料。現在咱們有全球最大的市場,有兩千萬工程師,有什麼理由搞不定?”他拍著小王的肩膀,“你們這代人,趕上了最好的時代,也肩負著最重的責任。”

雪停時,林建軍站在辦公樓前,望著研發中心亮著的燈光。那裡,林衛國還在和德國團隊視訊會議,林曉陽的ai實驗室正除錯新演算法,車間裡的工人在連夜組裝刻蝕機部件……這些燈光,像無數顆星星,在寒夜裡閃爍著韌性的光。

他想起報告最後一頁的結語:“科技競爭,拚的不僅是技術,更是戰略耐力。誰能提前佈局,誰能咬牙堅持,誰就能笑到最後。”這句話,他抄在了“磐石計劃”的扉頁上,下麵加了一行字:“為了下一代不用再看彆人臉色。”

第二天一早,林建軍把報告和計劃送到工信部。部長翻著厚厚的方案,感慨道:“你們的‘磐石計劃’,和國家的‘卡脖子’技術攻關清單不謀而合。國家給你們配套政策,咱們政企聯動,一定能啃下這些硬骨頭。”

走出工信部大樓,陽光穿過雲層,灑在積雪上,反射出耀眼的光。林建軍給林衛國打了個電話:“告訴團隊,計劃啟動。記住,我們不是在做‘備胎’,是在鋪一條屬於自己的路。”

電話那頭傳來林衛國的聲音,背景裡是研發團隊的歡呼聲:“爸,放心吧。您當年說‘技術上的坎,跨過去就是門’,我們這代人,就是來開門的。”

林建軍掛了電話,腳步輕快地走向地鐵站。他知道,“磐石計劃”的實施不會一帆風順,會有失敗,會有質疑,會有來自外部的重重阻力。但隻要這股勁在,這份提前佈局的遠見在,中國科技就一定能在風雨中站穩腳跟,走出一條從“跟跑”到“並跑”再到“領跑”的自主之路。

而這,或許就是係統給出“戰略預警”的真正意義——不是為了製造恐慌,而是為了讓清醒的人,有機會為未來做好準備。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